在特斯拉引领下的智能化升级,对汽车行业从产品(机械向科技)、商业模式(硬件到软件和服务)、技术升级方式(硬件到软硬结合)、产业链竞争格局(金字塔到扁平化)等多维度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使得汽车由一个机械产品向科技产品升级,是汽车行业百年以来的新变革。重点关注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汽车行业增量部件的机会,包括域控制器、智能座舱、功率半导体、存储芯片等方向。
4.1.1、 德赛西威(002920.SZ):2020Q1业绩超预期,智能驾驶核心标的加速成长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德赛西威:智能驾驶新时代,德赛西威新起点》
2021Q1业绩大超预期,同比增长超312.08%,智能驾驶核心标的加速成长。
2021年4月14日晚,公司公告2021年一季度报告。2021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2亿元,同比增长78.30%;实现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312.0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长416.11%。公司前瞻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网联服务业务,目前已形成显著先发优势,并且在新客户、新产品的加持下公司业绩正加速向上。
座舱、智驾、网联全面开花,三驾马车驱动公司持续高增长。
座舱领域,
公司多屏智能座舱、显示模组、液晶仪表等产品持续获得一汽红旗、广汽乘用车、长城汽车等核心客户的新项目订单。其中,搭载QNX虚拟机技术及QNX Neutrino实时操作系统的新一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已实现量产,公司在高毛利车载软件领域的研发实力已初步显现。
智能驾驶领域,
公司左手英伟达、右手造车新势力小鹏、理想,成为国内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领域量产先锋。而AVP、360环视系统、DMS等产品也已突破上汽通用、长城汽车、上汽乘用车、蔚来汽车等客户。
智能网联领域,
公司整车级OTA、网络安全、蓝鲸OS3.0终端软件等网联服务产品已陆续实现商品化,突破长安福特、江淮大众、赢彻科技等客户。整体来看,公司2020年已获得年化销售额70亿元的新项目订单,未来将在座舱、智驾、网联三驾马车的驱动下持续高增长。
考虑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情况,我们上调2021-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9(+1.15)/8.96(+0.64)/11.37(+0.5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45 /1.63/ 2.07元,当前股价对应2021-2023年的PE分别为63.2/56.4/44.4倍,维持“买入”评级。
4.1.2、
华阳集团(002906.SZ):HUD等新产品加速放量,公司业绩步入高速增长期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华阳集团:智能座舱电子领跑者,迎智能汽车大时代》
2020Q1业绩符合预期,HUD等座舱新品加速上车,维持“买入”评级。
4月26日晚,公司公告了2020年年度报告及2021年一季报,2020年全年实现收入33.74亿元(-0.27%),归母净利润1.81亿元(+143.04%),全年高增长。其中,2020Q4公司实现营收12.55亿元(+32.66%),归母净利润0.92亿元(+1214.29%)。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增长210.94%;扣非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增长937.43%。2020年下半年以来,公司拳头产品HUD加速量产上车,驱动整体业绩大幅提升。展望2021年,随着HUD、无线充电等智能座舱新品出货量的持续爬坡,高增长趋势有望延续。
精益管理+高毛利产品量产上车,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021年以来,供需失衡导致汽车电子芯片供应链紧张问题加剧。在此背景下,公司凭借强大的供应链管控能力,充分保障HUD、无线充电等核心产品量产上车。此外,公司一直以来不断深化阿米巴经营、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叠加HUD、双联屏等高毛利产品占比逐步提升等因素,整体盈利能力亦显著提升。2021Q1公司净利率达到5.69%,同比增加2.16%。未来,随着公司智能座舱新产品的规模化量产上车,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
看好HUD高景气度,公司有望在其渗透率提升趋势下充分受益。
随着华为、上汽、小鹏、吉利等众多新旧造车势力及科技公司相继发布全新智能汽车品牌及量产计划,智能汽车风口正起。而HUD作为智能座舱领域中核心增量产品,在有效解决部分行车安全性问题的同时,亦可率先为消费者带来直观的科技感体验,从而使其具备较强的支付意愿。公司深耕W-HUD多年并在TFT及DLP AR-HUD领域技术专利积累深厚,其中W-HUD已批量搭载于长城新款车型,AR-HUD已获广汽项目定点,未来则有望持续受益于HUD渗透率提升趋势。
我们小幅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2.98(+0.22)/4.16(+0.07)亿元。新增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42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0.63/0.88/1.15元/股,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47.9/34.3/26.3倍,维持“买入”评级。
4.1.3、
北京君正(300223.SZ):2021Q1业绩超预期,智能视频芯片收入大幅提升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北京君正:并购ISSI,国产车规级存储龙头起航》
2021Q1业绩超预期,剔除摊销影响后单季度利润达到1.54亿元。
根据公司2021年一季报,2021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1773.82%;实现归母净利润1.20亿元,同比增长864.4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时,2021Q1公司因收购产生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评估增值,其折旧与摊销等对公司报告期损益的影响金额合计为1875万元;其因收购ISSI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增值摊销在报告期内对其利润的影响金额为1499万元。因此,若剔除摊销影响后,公司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54亿元,整体超预期。
2021Q1本部产品线收入规模大幅提升,产品高竞争力下高增长有望延续。
Q1公司微处理器芯片实现营业收入4347.65万元,同比增长89.98%;智能视频芯片实现营收收入17266.53万元,同比增长449.35%。分别来看,微处理器芯片方面,公司正持续XBurst2 CPU核的优化工作,并继续推进RISC-V CPU核的研发,进一步提升在神经网络处理器等领域的技术领先性。智能视频芯片方面,公司充分受益于自身产品竞争力提升以及下游需求的大幅增长,整体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当前智能视频芯片下游需求依旧强劲,公司亦在积极加强与上游供应商的沟通与协调,以保障下游客户需求,未来有望保持高增长趋势。
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公司加码高性能车载芯片研发,注入长期增长动力。
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下,高带宽高容量的车载存储芯片需求将逐步提升,对此公司目前正逐步积累高容量、高性能、高密度和低功耗方面的技术开发能力,持续推进新产品的工程验证和客户送样,为未来高性能存储芯片批量上车奠定基础。同时,公司此前发布定增预案,拟投入合计4.12亿元用于车载LED照明、车载ISP系列芯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将进一步丰富车规级芯片产品矩阵,为公司在车载芯片领域注入持续的增长动力。
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6(+0.97)/9.49(+1.43)/13.17(2.40)亿元,对应EPS 1.29/2.02/2.81元,当前股价对应2021-2023年PE为47.2/30.1/21.7倍,维持“买入”评级。
4.1.4、
联创电子(002036.SZ):股权激励彰显信心,车载光学龙头起航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联创电子:模造玻璃迎来高光时刻,光学新势力崛起》
聚焦光学业务,高标准设定行权条件彰显信心:
2021年2月3日,公司发布了新一轮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授予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1578.50万股,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1.51%,授予价格为5.60元/股。激励计划覆盖对象多达360名,并重点激励光学业务核心骨干人员。同时,此次股权激励计划行权条件设置较高,要求2021-2023年总收入分别不低于80亿元、100亿元和120亿元,其中光学收入分别不低于26亿元、45亿元和60亿元,光学产业收入年复合增速需超过50%,充分彰显了公司聚焦光学、高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汽车智能化方案加速渗透,车载光学龙头起航: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发展日益成熟后,2021年有望迎来智能化的加速阶段,具备L2.5/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正加速量产出货。公司于2016年切入高清车载镜头领域深耕,已率先完成了技术、产能、资金、客户的全方位储备和验证,产品覆盖特斯拉、Mobileye、Nvidia、Valeo等全球知名OEM、方案商以及TIER1,是全球第二大车载ADAS/AD镜头供应商,显著受益于汽车智能化方案的加速渗透。公司2020年车载光学同比增长约123%,在手订单约30亿元,随着ADAS&AD方案向主流传统OEM的加速渗透,公司车载光学业务有望保持倍数级高增长。
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1.22)/4.57(-0.48)/6.59(-0.0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19(-0.13)/0.49(-0.05)/0.71(0.00)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54.3/20.5/14.2倍,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