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天很忙。以一周三次的频率跟朋友聚会。在吃火锅时,不忘在大风摇曳的早樱树下留个影;在吃杭州菜前,请工作人员帮忙在入口处与巨幅卡通兔子留下纪念;在吃高大上的淮扬菜时,让热情的巡视员在变幻闪烁的霓虹灯穹顶下帮我们留下倩影。
“今后凡聚必须先合影。这把年纪都以带孙子为重,聚齐太难了。”
“有人还要出国看孙子,一走就是半年。”
“还有人过年也不安生,参加这班那班,电话都不接。”
都是半辈子情谊的老友了,出口直抒胸臆,言谈开门见山。
趣味相投的朋友开启漫聊模式。健康饮食,孙子儿子,基金股票,明星八卦,旅游健身,时尚潮流,没有入不了题的。最后差不多都问我,还要写下去吗?
当然。
过年不接电话,参加三明治短故事学习,才有了
1万多字去美国带外孙的文稿
。以此领略了写作的能量,对写作有了新的认知。
以前肤浅地以为,阅读和写作跟穿衣与吃饭一样简单。区别在于一个属于精神层面,一个属于物质层面。正常的人生,谁一年不买几件衣服几个饰品,读几本书写几篇文章不也一样吗?
我爱写作就像我妹妹爱做饭一样自然。
秋夏季节,妹妹喜欢把面粉调成糊状,加点盐,放入烧开水的锅里,一张张蒸出薄如钢镚的凉皮;有时给面糊里打两个鸡蛋进去,加一把葱花,把蒸改为煎,在烧热的炒锅刷几下油,一勺调好的面糊转圈入锅,煎出同样薄厚的饼。做好后,给她的独家原料红辣椒大蒜头碎末浇上高温热油,“兹滋”声中让人垂涎三尺的调料完成了。拌凉皮,卷煎饼,配上柴火烧的红豆苞米粥,每次都让兄妹几人吃得忘了今夕何夕。
以至于父母离开我们十多年后,在城市谋生的兄弟和我每年都去妹妹家,寻找和感受妈妈当年的饭菜味道。
工作那会儿没时间实现写作的夙愿。抽空记录生活日常,把日子写成周记,月记或半年记。退休后,写朋友圈和微博,假装还是个写作者。可,离写完整故事的目标却越来越远。
短故事学院的课程设计是这样的:
如“寻找属于你的写作冲动”,“回忆:一次回到过去的旅行”,“触动:故事开始的地方”,“编织:让故事站起来”,把个人经历与想写的故事用一根丝线穿起来,使很多场景、细节及人物在脑海中复活,让你去描写,去讲述。
在描写和讲述中,层次与繁简如何把握,老师的指导是整个篇幅的定海神针。
旁立老师在我反复变化的主题和材料取舍,删繁就简上,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我,另一方面引导和相信我,给了我写下去的勇气与信心。特别是上英语课那部分,原来就简单写了两小段。旁立老师指导说,这个部分其实是非常精彩的,在这样一篇围绕外孙的文章中,很需要这样的部分。如果你可以把这两段详细扩充下就好了。比如老师是怎样的学生是怎样的,学英语的快乐和困难在哪里等等。后来全文第五部分的大部分都写了这些。效果也不错。
在写“我去美国带外孙”的过程中,我像我妹妹蒸凉皮一样,把握着面糊的希稠,调料的多寡,火候的大小,一张张,一段段去完成。这种精耕细作的过程,让我沉淀和冷静下来,写作不仅仅是用技巧把一个个字码起来,更需要在回忆、内省和思考中,坦白地跟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对视,探讨,交流,直到相互理解和包容。让经历通过你的书写提供新价值,发现新领域。
这个过程,给思想和心灵带来的冲击,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和感悟。无论青春年少,拟或成熟稳重,都会收获不曾拥有的快意和力量。
趁着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真诚地去和那个内在的自己交流吧。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心。敞开心扉,去体验别样的风景,让你的爱好与喜欢开启属于她的特别旅行,收获新春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