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网络中,生产“湿货”的人,总是比生产“干货”的人受欢迎。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读者是一位工作努力的男性白领,他每天起床之后就开始按照规律的时间表开展工作、就餐、加班,然后回到家里,抽空打开你的博客。这显然不是他学习知识的时间——你该不会妄想人们通过社交网络来学习知识吧?
如果你和他之间的关系没有达到影响他情绪的程度,他很快就会忘了你。这是真的。至少在那一刻,你必须想办法让他感到高兴(好情绪)、沮丧或者生气(坏情绪)。
大部分读者总是会忘记你说了什么,甚至会忘记你做了什么。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情绪。这就是我们从前喜欢谈论的关于“湿货”的概念,它相对于“干货”,后者更偏向于实用的资讯和知识。
听上去有些老生常谈:能够影响社交网络的只有诞生于社交网络的各种情绪。社交网络的本质并不是机器,而是基于用户个体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任何扩展品牌影响力的需求都要以影响读者的情绪为目标——当你研究那些被认为无比成功的案例时,你会认可这样的说法。(目前最热门的短视频节目,都是通过尽可能多的例子,让观众找到某一件事情的“通感”。)
这是一种功利、有效的表达方式:在生产内容之前,你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读者拥有什么样的情绪,这包括:高兴、忧愁、愤怒、难过、震惊、羞耻,等等,而不是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很少有人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实现公共教育,以至于我到现在还无法列举出成功的例子。
并非只是拥有一个立场鲜明的标题你就能实现这个目的,因为你既可以让读者高兴,也可以让他们陷入忧虑。只要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在社交网络中,这篇文章就算是成立的。
然后,社交网络会迅速忘记这篇文章:没有人记得你上个月写了什么。
也许在互联网中,真正掌握着好内容标准的人并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你“看不上”的作者们,总是能够收获更多的粉丝和点击量。有时候你会安慰自己:没有关系,只有少部分人知道什么信息对自己是有用的,而大部分人都在消费垃圾。
真是这样的吗?
这就像为你的读者提供食物:人们选择食物的时候,不一定是为了补充营养,有时候他们更愿意选择看上去更好吃但更不健康的食物。例如:酒精饮料或者油炸的垃圾食品。它们未必对身体的成长有用,但这些食物让人感到愉悦或是受到了刺激。
“感到某种情绪”,是社交网络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用来确认(而不是衡量,因为情感是无法量化的)内容的传播价值。过去人们更注重文化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但这并不是社交网络的玩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会发现社交网络中的媒体被划分成三个类别:生产信息的媒体,生产情绪的媒体,以及既生产信息、又生产情绪的媒体。当然,最后一种是最挣扎,也是最没有成效的。
最后的问题是,提供情绪就能获得关注吗?不得不说,这涉及到一项更基础的能力:表达。很多人可能有满腔的怒火,却没有写好一个写故事的能力。因此,当你希望分享“湿货”而很难获得成效时,应该带着遗憾责备自己、把情绪撒在自己身上。
版权声明:原文载于《智族GQ》专栏 撰文:乌云装扮者 微信版本较杂志版本有删改
乌 云 装 扮 者
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世界、黑色趣味和明亮内心
“允许一部分人先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