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资本论  ·  形势逆转,信心来了,内外突然都在看好中国 ·  昨天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生活不易,转移家庭风险后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  3 天前  
债市唤醒官  ·  2025-0218-市场已经进入可以轻仓买入 ... ·  5 天前  
人生资本论  ·  起猛了!中国新基建狂飙突进,天量财富 ·  2 天前  
EarlETF  ·  数据复盘 2月20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月色甚美——看孩子如何用图像创作唐代文学的奇迹之作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19-05-06 09:28

正文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郭熙《林泉高致》

……


王维 山水图卷局部


从古到今,文人雅士们无不称颂诗画之间完美融合的境界。 诗歌借助语言的力量启发我们的想象,令我们对身边事物有着更为敏锐的知觉。


而我们的孩子们,则往往拥有一双最能发现美的眼睛,他们是最天真的诗人,在细微处总能发现生活之美。先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过:我们经常比喻人有着“孩童式的好奇”,即我们公认小朋友对美的感受往 往是最直觉性、最敏锐的。今年年初参与我们寒假创作营的孩子们,便是透过各首诗歌,在老师的启发下,发散各自浩瀚的想象力、充满奇趣的思维,运用手中的画笔将这种感知力、表达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人蓝蓝这样评价: 孩子们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刷新了古典诗歌的当代解读,整本书从画面到文字,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是极其独特的对儿童教育和引导的典范之作。


熊亮老师在课堂启发孩子们图像思维


今天我们就回到寒假创作营的现场,看看“诗画结合”这传统的画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显示出强大的张力~以及小朋友们是以怎样的方式接近、探寻这些贯穿千年的古典诗歌,理解这些诗歌的内在意涵,同时又是如何将这些具有历史感的文字,化作他们笔下的缤纷色彩和动人形象的~





跟着孩子的创作读《春江花月夜》

诗画结合的生命之美


在创作营的课程版块B中,我们采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意象与创作中的 “光”元素 为主题,用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本身已经具有极为宽广视域的诗歌,来进一步扩大孩子们的想象维度。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日的江潮连着海洋,月色在这潮水中生起,潮水一直能连到天际线那么远,天下的水都在涨潮。 从月亮的角度看海水又是怎么样的? 月亮眼中的江水,水波滟滟,映在上面的月色随着水而浮动,没有哪一条春江没有明月的光辉。由此可知,诗人的视角在不停地自由切换,从眼前,再到千里之外,由月亮升起从而想到每一处有月色的江,空间突然被延伸到无限大。而被月光所覆盖的地方,都成为了一片渺茫的空间,似乎什么都看不见了。汀上的白沙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着。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大概只能用想象力去探索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东尔 12岁  绘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阿布  10岁 绘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东尔 12岁 绘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瑞恩 12岁 绘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处于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当中,面对空中一轮明月,不由得引发无数遐想,江天一色,清澈如洗。这时, 作者发出了对宇宙渊源的质问:月 亮和人之间,究竟什么时候第一次见面,产生了联系? 自古以来,无数人曾经看到过这轮月亮,那在没有人看到月亮之前,它又有多少次等待着人来看到它呢?时间的流逝从不停止,一年复一年没有穷尽。到了今天,我们似乎也仍未找到答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东尔 12岁 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东尔 12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东尔 12岁 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瑞恩 12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除了江月、人、江水之外,作者还用了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鸿雁长飞、鱼龙潜跃等事物和景象,表达游子们和家人在同一时间望月而无法团聚的相思之情;接着继续采用游子的视角,“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水不断前进,连带着人们的青春岁月,眼看即将要走到尽头了;江潭的月影却在不断移动,又向西偏斜;种种片段连接在一起,时间的乐章就在这自然、宇宙的播放器上永恒循环着……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阿布 10岁  绘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东尔 12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马达  10岁 绘


鸿雁长飞光不度

典典 9岁 绘


鱼龙潜跃水成文

典典 9岁 绘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阿布 10岁 绘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阿布 10岁 绘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四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交织在一片,洒落在江树上,绘成一幅幽深的意境图,文字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无穷的奥秘。诗句之间,作者似乎还有一些没有表达的,又或者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隐藏在背后引人探寻……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东尔 12岁 绘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樱桃 10岁  绘




我画《春江花月夜》

探索创作背后的奥秘


诗人虽然写在春江花月夜里,游子的飘零之感和思乡之情,但也同时探索着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无尽的时间长河的迷人情态。那么,小朋友自然也不例外,他们的画笔纯粹、直接、不掺杂,他们的感情也真真实实地反映在画笔中。


孩子们与自然世界的交流是最不费力的。在创作营中,在熊亮老师、黑眯老师和菌菌老师的指引下,《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呈现到孩子的画中,更是独具新意,他们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了生动的宇宙自然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看见了自己眼里的诗,以孩童的视角理解诗,将诗的精髓内化到艺术创作中,在短短一周内,对绘画和诗歌的认识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深入和提高。


猜猜我画的是哪一句诗?


铅笔、毛笔、色粉、国画颜料、亚克力颜料……不局限于一种工具和材质,所有可以用来表现诗画效果的材料,都可以在画布上作无限发挥~


刷子挥起~

连续五年在创作营的东尔同学


沉浸式创作,以心运笔,每一个笔触都将心中巧思直接流淌到创作中。


米乐同学在朗读《春江花月夜》


创作之余,课堂气氛欢快活跃,小朋友们都不由自主地踊跃参与其中,主动性被完全激发后,创作能量越发强大~


鸿雁长飞光不度



瑞恩同学的“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简洁的点线面表达深邃的空间


在圆桌派主持人周轶君对艺术课的采访中,熊老师也表达了我们一贯的想法和宗旨, 即艺术创作对孩子而言,最大的价值于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自由探索和不断尝试,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加灵动,使得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得以释放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也可以随着孩子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增强。 结果往往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过程,使得孩子得到方方面面的提升;而以顺从规律的、使天性得到发挥的方式创作,结果也往往高于墨守成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