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安全的钱包
你知道吗?其实大部分的钱包,都可以被破解。
包括冷钱包。
据大数据安全公司知道创宇先进技术部总监胡铭德介绍,他所在的团队,就通过技术手段,当众破解了两个国内外知名的硬件钱包。
除了Ledger,知道创宇团队还发现,其实大部分基于手机平台(MTK)的比特币钱包,都可以被破解。
“几乎所有手机上的钱包,都能破解。”胡铭德称,不管是手机APP的软钱包,还是硬钱包。
比如,他们在对国内多款MTK钱包进行测试时发现,通过导出钱包固件,不仅可以看到多个币种的缓存信息,还可以找到生成助记词的各种库。
胡铭德指出,这是一个很通用的USB漏洞。黑客可以很轻松地植入恶意软件,盗走交易口令和私钥信息。
“只要接触手机2分钟,黑客就能搞出数据,不管你是否有屏蔽保护口令。”胡铭德称这个漏洞,极其严重。
在他看来,这才是最危险的——包括小米、魅族在内的大部分国产手机品牌的中低档机,“都用的是MTK芯片方案”。
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硬钱包和软钱包,都不安全。
-
硬件钱包中的私钥不能被导出。
因为不联网,杜绝了黑客攻击。
-
易备份。
设备在初始化配置时会生成助记词,作为私钥的备份,当你的设备丢失或损坏以后,可以购买新的设备,然后通过助记词来恢复私钥。
-
可实现多币种同时管理——绝大多数的硬件钱包,
除了管理比特币,还可以管理莱特币、以太坊、比特现金等数字货币。
-
进群:125240963 即可获取数十套PDF书籍呢!
目前,国内人气较高的硬件钱包产品,像Ledger Nano S、Trezor、KeepKey 等 ,基本都来自国外,价格在1000元左右。
而因为看好这一领域,很多国内外区块链创业者,都在打造更多的硬件钱包。
“但是,其中大多数厂家对安全理解不到位,导致了很多设计架构问题。”
胡铭德指出。
交易所被大量盗币、软件钱包不时失窃,硬件钱包,因此被视为最后一道护城河。
这道护城河一旦失守,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硬件钱包不是第一次被破解,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被破解。
201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黑客大会DEF CON 25上,国外某安全团队,就向观众演示了如何破解比特币硬件钱包。
其中就包括最古老的比特币钱包Trezor。
Trezor使用了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生产的非安全芯片。黑客在拿到Trezor后,通过拆除其外壳,就可以利用漏洞,转走比特币。
这个过程最快只需要15秒。
也是在2017年,一个名为“ Large Bitcoin Collider”的组织,组织黑客暴力破解比特币硬件钱包。Large Bitcoin Collider这个名字,就是直接取自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名字,意为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去猜出钱包的密钥。
该组织将破解过程称为“挖宝”:一旦成功,钱包内的比特币,将由参与者共同分享。
在近8个月的尝试中,Large Bitcoin Collider生成了3000万亿条密钥,其中有十多个钱包的密钥被“猜对了”,钱包被打开,其中三个钱包内装有比特币。
在成功地分享了这三个钱包中的比特币后,暴力破解行为结束了。
Large Bitcoin Collider称,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盗取比特币,也不是让比特币消亡,而是对新的比特币算法进行可能的尝试。
据悉,在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出现后,生成30000亿条密钥,可能只需要8个小时。光是想想这个,都让人不寒而栗。
03 安全无绝对?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绝对的安全,存在吗?
如前文证明了的,硬件钱包,就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那么,“代码即法律”的智能合约,又安全吗?
设想一下,你签了一个合同,虽然这个合同是开源的,但是你并不能完全看懂这个合同。这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智能合约的无奈。
虽然区块链技术能保证你的合同完全按照规则执行,但是合约层的代码漏洞,却不易被发现。
而开源,就意味着谁都能看。换句话说,你签了一个看不懂的合同,你身后的黑客,却能看懂。
于是,黑客就成了区块链世界的第一大威胁。
一旦智能合约的漏洞被黑客发现,他们就会发动攻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数据显示,以太坊发展至今,黑客至少窃取了价值10亿美元的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