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黄荣怀):各位朋友,下午好。谈到教育改革我们经常把问题归结到我们今天的体制、制度,所以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走向何方:教育的需求与满足。
我们今天邀请到了我们几个地方的领导同志来一起探讨目前的教育供给侧如何改革。第一位邀请到的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先生。他是非常资深的专家,也帮助国家在政策起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另外我们请到了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副主任,一直在前线做了很多的工作。另外我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先生,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张志勇主任,还有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主任,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会有一些分享。
首先请张力主任谈谈供给侧改革这个概念到底怎么理解?然后我再问问其他省的同志。有请。
张力:首先,供给一定是针对需求而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这样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判断。可以说,人民群众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在迅速地分化。但是供给侧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和体制机制,还是沿着原来的惯性在运作,没有迅速地对需求的分化做出足够的反应,这恐怕就是大家今天所关心的问题。
学习和教育都是一种服务。世界银行通常把政府和市场提供的服务分成两个部分:公共的和非公共的。在中国的政策话语当中。已经把公共的服务切一刀,就是区分基本的和非基本的。我们将来有可能通过政府配置的公共资源和市场配置的非公共资源来提供供给。而这种供给的格局,包括学校系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用户,现在还在磨合期。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张力老师。他谈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资源,一个是服务。我想从北京的李奕主任开始,谈谈他们的理解。有请。
李奕:谢谢黄老师。关于教育供给我们的理解是逐步深化的。早期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教育的供给者,我们都是家长,当然也是老师。只不过我们供给的内容不一样,作为老师供给的是教案、课堂教学和作业。家长供给的是对孩子的每天的呵护。所以在2010、2012年,我们谈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我们的教育的供给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是不是还按照特级教师和专家的想法提供供给?还是要满足孩子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成长的需要?
当时我们找了一个比较敏感的切入点,就是中高考的命题。中高考的命题也是一种供给,它供给的是学生在高利害的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里消费的试题。我们仅仅把实体作为工具划分出等级?还是让有不同能力的孩子在这样的消费过程中也有所展现?
当时在试题供给结构上做了一个大的调整,就是题目的可选择。所以当时北京高考的语文作文题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选择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写记叙文。这当然给我们的阅卷和评判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样的供给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孩子在考试消费过程当中的成长需要。从作文题的选择做进一步的延伸,到题目的可选择,答案的开放性,合理即给分,这都是我们在早期供给中做的一些探索。
这些年我们围绕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来调整供给侧的结构。比如说在家庭里,供给的调整包括成长比分数更重要,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供给是围绕孩子成长。在学校这个层面上,环境和氛围比标准更重要,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比如最近推出的走班教学,给孩子更多的活动空间,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增长,其实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氛围。从政府层面上来讲,促进教育发展的新动能的形成,比简单的硬件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可能更重要。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开放和合作比数量更重要,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服务于孩子的整体成长。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北京有学生的社会大课堂,有面向初一、初二学生科学动手实践活动,都是把孩子赶到学校之外和新同伴一起接触新学习材料,接触新的教学和老师,让他有更广域的供给,突破一所学校的教育供给。面向老师我们有开放型的教师进修活动,也让老师穿越学科边界,甚至穿越学段边界,有更多广泛的教育的吸收和相互的借鉴。最近我们依托北师大高精尖研究中心推出了双师工程和智慧学伴。在网络虚拟空间上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教育供给形式,在供给形式、供给节奏上做出一些探索。让每个北京孩子有更多的老师,能够进行互动,交流,获取他喜欢学习的东西。还能够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形成智慧学伴。所以这方面我们在做探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保障。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他提的关键词有几个,从高考命题开始,谈到资源有效配置,谈到统一战线,大家的协同工作,最后是信息技术,通过双师方式怎么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李奕主任。下面有请倪闽景同志谈谈上海的情况。
倪闽景:教育是从供给侧谈的,学习是从需求方谈的。从政府部门来看的话,供给侧实际上能供什么呢?一个是学习的空间,比如学校。一个是课程,还有一个就是教师,但是还有一种类型的供给,我觉得是为供给侧提供供给的。比如说评价,比如说PISA考试。可能家长并不需要PISA考试,孩子也不需要,但是政府需要知道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课程实施情况。上海从2009年开始参加PISA考试,当时我们没想到会拿第一的。只不过想去看一下人家怎么做评估的。数学,科学和阅读用什么方式来可以普遍地在一个城域的层面上来判断教育质量。通过两轮的学习,我们有团队深入到了命题和运作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我们上海自己的评价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办法,我们把它称之为绿色指标。我认为它是一个供给侧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
我们把原来无法体现的一些指标纳入了绿色指标。比如说师生关系,我们甚至把它称为教育成功的第一指标。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学生的体质健康、近视率,都纳到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考察中。用评价方式引导学校做出改变。
供给的角度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如果我对某一些学校给予特殊的关注、给予特殊的投入,这个学校就好起来了。这是过去二三十年前重点中学、重点小学,中心小学的做法,这种做法在现代已经不适合了。
在要求教育均衡的大背景下,在资源配置方面,重要的是从行政命令转化为思想引领、专业引领。上海在做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叫新优质学校。新优质学校项目是政府提供的一种新的办学策略,就是改变我们把这个学校变好就要给它多一点钱、给它招好的学生、给它好的老师。而优质学校的做法是不挑生源,还是原来这些老师,但来改变校长和老师的办学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和绿色指标之间的互动,让我们的家长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全面的素养。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一所学校。而且这些做法都是学校自己提出的,要加入新优质学校团队。
有的专家会说,你们上海什么时候搞新优质学校了?你们老优质去哪儿了呢?实际上新优质学校不是挂牌,不会说这个学校挂一块牌子它就是新优质学校了。它是一个项目,是一个行动。所以对政府部门来说,应该改变原有的一个行政思维方式。如果能够通过发一个文件,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是内涵发展阶段的事情。我们的供给方怎么更加体现它的内涵,更加体现它的思想性,这是我们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倪主任。他从评测的角度看,用目标导向引导行为改变。下面请四川,看看这边有什么一些新的做法?有请。
崔昌宏:谢谢主持人。今天谈供给侧改革在教育,供给侧原本是一个经济概念,准确的提法是“供给侧结构”,具体指三去一降一补——去杠杆,去产能,去存量,降成本,补短板。现在我们讲教育,怎样通过增加供给,提高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刚才几位领导都讲了,专家也讲了,是让我们的需求去跟我们的供给相适应,对供给实际上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四川的教育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成都平原的教育可以和我国东部整体比肩,但是我们也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比如甘孜、阿坝、凉山。所以我们四川在供给侧教育方面关注点仍然放在数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率上。
还有规模和结构问题,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义务教育以后往学前发展,还是往普通高中发展?我们感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要。有一个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像在凉山州这些贫困的地方,为我们的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今后成才、成人都非常有好处。在结构上应该去统筹考虑。
另外就是质量、效益如何共享,怎样让成都平原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共享。四川很多年以前就实施了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当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就是我们搞的9+3。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当地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再花三年时间到我们的城市来接受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我们还实施了15年免费的教育,近期我们也在凉山州开了一村一幼,这个甚至在藏区很早就有了。我们关注教育公平,同时也关注质量。七中的网校、四中的网校都通过网络信息化给我们的边远的民族地区传播优质教育资源。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对全国而言,教育改革质量、公平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四川在这两方面花了更多精力,在解决公平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四川做的非常好。下面有请山东。
张志勇:我对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的结构改革,这是我们各地政府做公共服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方面,大家都比较重视校舍的标准化、师资配置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山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源供给的改革。从2008年开始山东着力解决两个问题——生源的供给和教育质量的出口。现在很多地方存在高中抢生源、跨地域招生的问题。山东从2008年开始就有一个重大的政策,一直坚持到现在:哪一级政府办的高中,只能在这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里面招生。比如这个县的一中只能在本县招生,不能跨地域招生,因为纳税人建立这个体系只是为这个区域的人提供公共服务。政策坚持下来的效果非常好,这是公共治理非常重要的方面。
教师公共资源的配置是影响教育质量另外一个重大因素。在解决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方面,我们采取了很多举措,比如给乡村教师两房两贴两单列。什么是两房?我们希望乡村教书的地方有周转宿舍,城里也有优惠购房的政策,孩子可以在城里上学,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什么是两贴?基层公务员津贴加上交通补助。还有单列评审,比如说专业晋升机会单列。用这一套组合拳的政策来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差距,效果是非常好的。
第二方面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供给侧的改革,比如说今天讲党的教育方针的德智体美劳,我们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这种教育的供给是不是我们当前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包括统一的课程资源供给和差别化的课程资源供给。供给侧改革就以后就会进入到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我们山东省在高中推选课走班;在义务教育阶段,2015年我们出了一个重大政策,义务教育学校的自主选课日:每周希望有一天或者半天,孩子可以自主的选择他的课程。
第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山东在全国首先做了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监测的结果让我们非常高兴,比如说记忆型的学习策略和建构型的学习策略,在解决普通问题上没有差别,但是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来说,建构型学习策略马上显出它的优点,所以这需要我们全方位的进行系统的推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