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反思张家界“两个菜要844元”风波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瘫痪老人被抬至银行办业务 ... ·  2 天前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安徽新增2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胖东来就产品掉色等情况致歉、学生家属举报学校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治未病”“救急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伤孩子最深的5种批评,第一条很多家长都中了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06-25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批评的意义,并非告诉孩子错了,让他们内疚难过,而是引导孩子明白,未来面对同样的情形时,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孩子犯错后,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说?你知道吗?

批评?责骂?90%的父母都做错了!

点击下方 预约 直播, 7月2日上午9:30

呀呀妈 带你分析孩子犯错时的沟通细节

不打不骂,三招让娃长记性!轻松提升家庭幸福感~

▽▽▽

作者 |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当孩子犯了错误,批评就成了父母常用的教育方法之一。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的批评常常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有的孩子会因为一次批评而记恨父母,认为家长太苛刻;

有的孩子完全不把批评放在心上,他们只是计划着下次犯错如何不被父母发现;

还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批评声中,低下了头,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坏小孩。

我们必须承认,大人的很多批评不仅没有被孩子听进去,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让孩子建立了错误的自我认知。

尤其以下这几种批评,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影响孩子的信心。

有的批评,只是为了发泄情绪

当孩子犯错、闯祸后,我们最容易涌起来的情绪是愤怒。

愤怒源自对孩子的失望,对自己教育的失望,甚至是源自生活的烦躁。

父母的愤怒很快会导致大吼大叫,注意力几乎全在发泄情绪上,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

比如看到孩子乱糟糟的房间,家长怒气冲冲地吼道:“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你总是不听!我一边上班,一边还要伺候你!”

说完,板着脸替孩子整理和打扫。

这类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往往都充满怒气和挫败感。

面对这种批评,不同性格气质的孩子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表现得害怕、胆怯;有的置若罔闻;有的也开始表达愤怒.......

但最后的结果几乎是同一种: 对减少他们类似的错误行为并没有什么效果。
更可怕的是,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来说,这种情绪化的批评,简直是一种灾难。

有位年轻的朋友,他的父亲对他一直很严厉,每次他做错一点小事,父亲的吼骂声连邻里邻居都能听见。

在父亲阴晴不定的情绪之下,他学会了看人脸色,对身边人情绪也特别敏感,自卑,也在童年埋下了种子。

《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一书中提到:

“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


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情绪化批评,讲不了道理,也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亲近之心。

它不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但它会渐渐毁掉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爱。

有的批评,夹杂着太多负面标签

批评孩子,父母容易陷入的第二个误区:无法将行为和孩子本人分开。

  • 孩子学习不好,大人说:“你不是读书的料!”而不是说:“你下的功夫不够。”

  • 孩子不打招呼,大人说:“这么胆小,你真没用!”而不是说:“你还没准备好。”

  • 孩子撒谎,大人说:“你这个撒谎精!”而不是说:“撒谎是不好的行为!”

“笨”和“花的时间不够”,“撒谎精”和“撒谎的行为”,“没用”和“准备不足”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你说孩子愚蠢、懒惰、肥胖、粗心大意等,就相当于给他们归了类,孩子们会想:“就算我努力也没用,我就是这样的孩子。”

他们觉得今后怎么做都于事无补,内心甚至会不断加深对这些标签的印象,阻止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果客观评价孩子的行为,孩子还可以通过努力去弥补和修正,比如批评孩子学习时说:“你下的功夫不够”,潜台词是:“认真会有回报。”

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做的事情不对。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孩子也会生出改正错误、克服失败的勇气。

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不是任性、放纵地指责孩子的人格和品质。

在批评的艺术里,尽量避免以偏概全的结论,即使是有很多行为问题的孩子,也要让他们看到可以变好的希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

有的批评

选择了错误的时间与场合
批评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注重时间和场合。

古人说,教育孩子有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 疾病不责。”

拿“对众不责”来说,我见过很多家长,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孩子让自己不满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教训一顿再说。

如果旁人好言相劝,他们就会说:

“小孩子嘛,不打不骂记不住!”

“小孩子要什么面子!”

其实,自尊不是大人才会有的东西,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是很敏感的,即使是很小的孩子。

大庭广众下被批评的孩子,第一反应是逃避这个丢脸的情境,即使你说得再有道理,孩子也听不见。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孩子因为在学校犯了点错,老师把孩子父亲叫到学校,这位父亲很气愤,当着办公室所有老师的面,一边骂,一边给了孩子一巴掌。

到了晚上,孩子迟迟没回家,家人连夜出去找,才发现孩子已经自杀了。

这个被打的沉默孩子选择了这种极端方式,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玻璃心、扛不住事,而是众目睽睽之下的羞耻和难堪击垮了他。

无论是在亲戚面前、大街上、餐厅还是在学校……人前教子都要慎重。

有的批评,过多地关注错误

而忽略了纠正

曾看过一则视频,视频中的小女孩“劝诫”父母要这样批评孩子:

“你看人家动画里的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不骂孩子、不打孩子,只是批评他,让他改正,他们不就好好改了,而你们就啊啊啊地喊,谁听你们的啊?”

小女孩一本正经地讲道理逗乐了很多人,也反映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他们希望父母在批评教育的时候,能放低声音好好说话,重点放在纠正错误上,而不是反复强调做错的事情。

想起一位妈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她最爱的一瓶香水,她赶到时,孩子正紧张地不知道如何是好,看到妈妈走过来,她的眼睛里噙满了眼泪,小心翼翼地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妈妈不要生气。”接着哇哇大哭。

这样提心吊胆的孩子,在犯错的一瞬间,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这时候,不再需要父母将这个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批评孩子。

我们只需告诫孩子以后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并表现出我们对他以后的信任,给予孩子们鼓励,他们的错误反而会因此得到改善。

孩子可以批评,但比批评更有意义的,是教孩子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刺耳的批评声。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收养了几个孤儿,有一天,妻子让家中的小女儿带着失明的姐姐出去散步。

不知为何,小女儿独自回来了,将失明的姐姐一个人丢在了外面。

爸爸妈妈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带着小女儿做了一个实验:用毛巾蒙住小女儿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

小女儿感受到了失明者的不便,从此以后,对姐姐的体谅多了几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选择了一种十分温和的方式唤醒了孩子。

小孩子犯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很多时候,只要大人足够平静,足够客观,孩子的就会将注意力放在反思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