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春春
来源:金证券
“在我心里,一直觉得私募这个市场很公平,不管是谁,只要有两下子,都可以来比划比划,但是今年有个感受特别明显——小私募想活着已经特别不容易了。”深圳资深私募人士任明(化名)这样对《金证券》记者形容过去四个月自己对行业、对市场的感受。
他给记者的另一段描述是:年初至今,身边至少有6家相熟的小私募酝酿关门转让。
经历了草根时代、蓬勃发展、纳入监管等阶段的发展,私募似乎正在进入行业大洗牌阶段。
小私募的心思
今年年初,任明突然接到一位好友的电话,询问他愿不愿意接手自己的私募公司。
当时任明有点懵,问道:“你那么坚决从公募跳出来单干,才2年,怎么就不做了呢?”
好友没多解释,只说:“我们这样只有个位数员工的小私募想要活下去太不容易了,并且会越来越不容易。”
彼时任明还没有太理解,只想着深圳小私募上千家,稍微有点客户,就能活的很好,怎么就不干了呢?
一直到今年3月份,任明曾经的一位老搭档找到他,闲聊中也提及,想要趁手中这几个产品业绩还行将公司转让。这位老搭档在私募圈混迹多年,虽然公司不大,但在圈子中也颇有名气,曾经在朋友中放出豪言:私募是他的终身事业。老搭档拍着任明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我觉得私募自生自长,靠个人能力生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就是拼团队,拼规模,拼品牌效应,我年纪大了,让我搭搭草台班子还行,真去做企业,有心无力。”
此时任明才明显感觉到,身边的私募朋友似乎都有了脱手公司的打算。
“我数了下,今年到现在周围至少有6个朋友都在想转手这个事,大家情况都差不多,规模不大,7-8个人,曾经行情好时,一个人一年分红百万很正常,行情不好,团队日子就比较难过。”任明对《金证券》记者说。
很难再出现黑马
在深圳,曾经有无数中小私募活跃着。“深南大道上拉10个人,可能有5个会说自己是做私募的。它是不管你出身背景的,只要能挣到钱,哪怕全公司只有你一个人也行,你就是最牛私募。”任明对《金证券》记者说。
为什么小私募突然难活下去呢?情势在改变——客户诉求、监管政策、市场行情。
任明说,其实自己公司也有了吃力的感觉,“尤其在上周,报道说监管要全面清理券商资金池,不说实际层面的,就是心理层面的,对我们影响也太大。”
“私募行业变化,有市场的原因,有监管的原因,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强者恒强,弱者难存,我觉得私募大概也到了这个阶段吧。”任明感叹。
任明的感受或许不代表私募行业的全部,但《金证券》记者从私募排排网拿到的今年1-3月私募业绩,发现排名前十的基本是景林、重阳等知名私募的明星产品,排名倒数的则无一例外是不知名的小私募。
“往年季度业绩都会有一两只黑马,今年业绩好的都是大公司,年轻公司做黑马也不容易了。”上海一家私募创始人解释,“因为监管的原因,券商、信托现在都会选择实力强的私募,小私募的空间越来越小。”
作者:赵婷
来源:证券时报
A股市场“一九现象”行情之下,私募基金产品发行降至冰点。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和市场行情、产品业绩、渠道、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有关。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4月份共发行私募基金产品707只,同比下跌45%,和3月份环比下降29.3%,其中发行数量下降最多的股票策略产品,4月份私募共发行股票策略产品32只,同比下降94%,环比降幅也达到92%。不过,就今年前4个月的发行情况来看,股票策略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仍有增长,只是4月份出现断崖式下滑。
“现在私募产品的发行几乎降至冰点,非常艰难,即便是从渠道持续销售一段时间,最终募集规模只有一两千万元的产品比比皆是。”沪上某中型私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产品难发是近期不少私募共同的隐痛。沪上某大型私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发行股票纯多头策略非常艰难,量化等低回撤的产品相对容易一点。
某私募基金公司负责渠道的人士透露,目前渠道对风险暴露型产品较为排斥。2015年极端市场行情之后,部分老客户套在牛市高点,目前仍处于修复期,渠道零售端的销售压力较大。“老客户在亏钱,新客户不认可。在这种背景下,渠道对私募产品态度非常谨慎。”该人士表示。
而委外监管的收紧也让部分私募的规模进一步面临考验。上述私募市场部人士表示,从去年开始,私募发行已经较为艰难,委外成为其维持规模的“救命稻草”,但如今委外监管收紧,私募基金首当其冲。“不仅不能指望委外流入,还流出了不少。”
“针对渠道对风险暴露产品难以接受的问题,有私募基金提供风险缓释措施,比如自己充安全垫,或者自有资金跟投,通过各种方式将风险转移到自己身上,减少对客户的风险暴露。”上述中型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此外,在市场风险降低的环境下,稳定的业绩也对产品发行起着重要影响。有私募基金表示,由于一季度产品业绩跑在市场前列,客户认可度提高,因此渠道也比较欢迎。其发行渠道主要为银行以及第三方。
按照“史上最严”私募募集新规以及一系列细则的规定,私募基金客户在购买产品时需要提供300万资产证明,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非银行销售相对增加了难度,而银行在这一环节上相对便利,可以直接向合格投资者销售产品。如果已经在银行渠道有所布局的私募,随着业绩的变化可以进行持续营销动作,但在银行没有布局的私募则比较有难度。
上述中型私募人士表示,在发行“寒冬”中,部分私募开始布局长远,完善私募的售后服务。事实上,私募售后对私募基金来讲是一大难题,大多私募没有客户服务体系。当私募产品业绩不好时,少有管理人能向客户解释或者承担责任。在该人士看来,A股市场向来牛短熊长,熊市产品募集难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历史遗留问题不能理性面对,产品亏损时不能够积极和老客户沟通。“能否在熊市时把老客户服务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私募基金公司口碑和未来市场容量。”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659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