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80后,始终不明白生态城的建设套路。
规划用地很多很大,而且在生态城周边的北塘、汉沽以及原旅游区都在搭生态城的顺风车。
常住人口在8.12之后激增的情况下,二社区才似模似样的开了家热卖超市,其他的在建和展望的的商业配套根本就是在“看人下菜”。就目前唯一看着快起来的所谓“美食城”拖拖拉拉跳票了两次,不知道现今传说的2017年5月是否会再次跳票。而商业中心对面的所谓购物中心从我2014年来的时候在做基坑开挖,到现在2017年了,整整3年了才起来一个框架,远远望去不知是否封顶了。
现在活跃的各大社区的基本都是高龄人士和低龄儿童,很少有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在这一圈“得瑟”,当然也没什么好得瑟的设施。
我想很多爱玩游戏的80后,小时候都玩过“模拟城市”这款游戏,当然现在也有玩的,里面有个最基本的规章,高密度住宅区如果配套的商业设施起不来,那么居民就会逐渐搬走,然后原先规划的小区就会废弃掉。现在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没有商圈能有什么人气?
现在的年轻人放假回家后,你能想象女同志逛个街要做公交车或搭车杀到十几公里外去扫街,你能想象男同志三五好友聚会后要跑到朋友家附近的KTV和串吧之类的场所,挥洒他们多余的精力的镜像吗?我想迎来的只有鄙视和尴尬。
这就是我们所标榜的要向全国推广的模范社区么?沿街走过到处都是乱停车,公共停车场也就是社区边上有一个,其他的公共配套呢?很难想象规划之处所展望的方向。
好了,也懒得说太多。一个成功的社区真的不仅仅是小区多、环境好、学校多能行的,其他东西都不可或缺,真心不想看到生态城再这样发展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