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要想保护关节,就要减少关节负荷。要想减少关节负荷,就要避免执行增加关节负荷的动作。
所以,深蹲伤膝的想法会被如此普遍的传递。
大负荷导致损伤,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发现或感知到。比如,昨天做完深蹲,今天膝盖不舒服。所以,避免过大负荷成为很多人保护关节的首要措施。
而由于负荷不足使得关节逐步退行,功能下降,往往要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被发现,就像温水煮青蛙。
这种偏见源于对负荷的片面认知,实际上,负荷对于关节健康是必要的。
负荷会给关节施加压力,这个压力不仅仅是机械性的,还会给关节内组织的生理代谢带来刺激。人体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当它承受压力时,可以激发自我组织和修复的能力。
恰当的压力可以给关节施加正向的刺激,引起相关组织积极的适应,结果就是这些组织变得更加强大了,这种机制被称为“超量恢复”。
关节是骨和骨的连接,关节中的骨骼和软骨承受压力,韧带、关节囊和跨过关节的肌腱、肌肉等则承受拉力。理想的情况下,负荷在这些组织中分布得相对均衡,从而让这些组织都能得到适当的刺激,整体性地提高关节健康水平。
而很多人认为的过大负荷实际上是负荷分布得不均匀,换一句话说,是没有掌握分散负荷的技巧,导致个别组织承受负荷过大。而关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并不需要减压。
认为保护关节要给关节减压,虽然在短期内确实降低了损伤几率,但也失去了给关节正向刺激的机会。
在有些情况下,这种误解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一侧膝关节不适,或是自己对它没信心,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更倾向于使用另一侧来承重,可能会加剧两侧失衡的情况。
如果关节已经出现损伤,那么减压是必要的。比如崴脚之后,首先要予以保护,避免损伤加剧。这在急性期是非常必要的,此时,人体还在疲于应付突发的损伤,没有余力进行修复和产生积极适应,这时施加负荷是在添乱。
但在急性期之后,哪怕是亚急性期,就需要通过适当的负荷来加快组织修复,引导修复的方向,包括组织内胶原纤维的生成、纤维的排列,以及组织液的流动。
这也是骨科医生有时不那么靠谱的地方,他们面对的患者有很大比例是处于急性期的,所以他们的建议常常是减少运动,甚至卧床。
有些学员因为受伤去看医生,医生竟然建议永远不要再做深蹲这样的动作。
在保护关节上,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长期的健康生活负责,不能仅着眼于当下。
根据前文所述,保护关节的根本是学会如何分散负荷,而负荷分布的方式取决于你做动作的方式。重新学习深蹲,学会用更好的方式来深蹲,而不是永远不再深蹲。
撰文不易,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点赞转发以及星标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