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1月30日下午13:30-15:30,中国经济学年会“学术新星”
(一)
专场论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05教室举行。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主持,四位荣获本年度“学术新星”的优秀博士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的赵雪晴同学汇报了题为
《信用周期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机制与量化分析》
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关心金融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对于家庭劳动供给端的影响关注较少,且实证证据不足。本研究结合经验证据和DSGE模型阐明了银行信用供给冲击的劳动力市场效应,量化了融资约束下资金变动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两方面影响。文章首先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利用银行家问卷调查数据识别信用供给冲击,在实证层面检验了分部门信用供给冲击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和传导渠道。其次,利用局部投影法识别了信用冲击的中长期影响。最后,文章基于核心特征事实构建了含有家庭和企业双重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使用间接推断法校准模型参数,并通过反事实分析区分了金融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不同渠道。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袁博同学汇报论文题为
“From Agglomeration to Dispersion: How does China’s Non-capital Functions’ Relief Affect Regional Development?”(《从集聚到分散:中国“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周边地区发展》)
。这篇论文评估了我国自2014年起实施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研究利用环京地区与环河北地区之间的双重差分设计,结合乡镇层面的灯光等多种数据来源,发现非首都功能疏解有效促进了环京地区制造业企业和人口的回流,改善了环京地区的经济状况。从增长的来源视角看,政策在该地区的增长效应主要得益于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尚不明显。本研究揭示了政府主导的“分散性政策”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来政策需更加重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心璐同学汇报了题为
“Responsibility Sharing in a Public Bad Experiment”(《以责任共担减少社会公害》)
的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在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连带惩罚机制能否有效减少社会公害的产生。研究构建了一个内生的社会网络博弈模型:在第一阶段,博弈成员首先选择与其他成员建立朋友关系,并从朋友关系中获得收益;在第二阶段,每个成员独立地选择是否制造社会公害,制造公害能提高个人收益,但降低社会中所有成员收益。政府随后以一定概率惩罚公害制造者及其所有朋友,即“责任共担”机制。实验室结果表明,在多次重复博弈当中,责任共担机制让那些不制造公害的成员吸引更多朋友并获得更高收益,从而激励参与者减少社会公害。研究还考虑了引入不对称信息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