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筑医台资讯
筑医台立足于医院建设行业,拥有众多医院专家、政府资源;是业内粉丝量最大的平台。行业动态、新技术、新理念、政策、标准、新建项目,建设干货每日更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城市规划  ·  理论研究 | 县域统筹乡村建设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  9 小时前  
中国交建  ·  TOP20 | 二公局三公司:坚持稳中求进 ... ·  6 小时前  
中工国际  ·  元宵纳福 | 谜语藏智慧,花灯映团圆 ·  8 小时前  
中国交建  ·  王海怀会见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毕湘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筑医台资讯

时不我待,战火淬炼 | 香港玛嘉烈医院传染病中心策划经验分享

筑医台资讯  · 公众号  ·  · 2020-02-18 18:58

正文





文 | 赵莉莉 医生

中建国际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17年前SARS期间,玛嘉烈医院成为香港专门接收SARS病人的医院,我当时任香港医院管理局九龙西联网总监、玛嘉烈医院行政总监,领导玛嘉烈医院参与香港2003年抗击SARS的一线工作。


那时,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遭遇过大规模疫症爆发的危难,对传染病的认识极其有限,而预防控制感染的意识也非常淡薄。SARS的突然来袭,让政府、医院、民众都应对不及。SARS一疫,也让玛嘉烈医院和香港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上迈出了从 0到1 的关键一步。


香港玛嘉烈医院传染病中心



快速反应,刻不容缓

2003年玛嘉烈医院抗击SARS经验


2003年2月下旬,一名来自广州的SARS病人访港,作为香港第一个病例被收治于广华医院。随后病毒快速散播,感染了威尔斯亲王医院200多名医护人员和病人,更进一步扩散至淘大花园整幢E座大楼,引爆香港SARS疫情。


3月27日,香港政府因淘大花园SARS疫情急剧恶化,向玛嘉烈医院下达指令,将我们由一家1700床的急症全科医院转为专责收治SARS病人的医院。我们须与时间竞赛,在短短几天内撤走常规服务,并全面提升感染控制措施。


筹备工作异常艰巨——世界卫生组织Dr. Heymann形容抗击SARS的工作是“ 造船的同时,将其放洋航行 ”( Building a boat, and sailing it at the same time ),当时SARS凌厉肆虐,由不得医院作出万全准备再开展。我们就在紧迫的时限内以非常有限的资源,开展了一线抗疫工作。


在正式收治SARS病人前,玛嘉烈医院迅速展开病房预备工作:

全面撤走所有常规服务,缩减非紧急服务;

玛嘉烈医院设912张SARS急症床,另一医院设400张SARS康复床;

强化防疫措施:

1)

改善环境的防疫功能,包括排气扇、间隔床位、空气净化器的调整和设置,并加强病房和洗手间的清洁;

2

保障防护装备供应,并根据不同区域规定着装(进行高风险程序时穿戴特殊着装);

3

重新部署及规划人力;

4

进行防疫指南及培训;

5

成立防疫监察小组。


3月29日9时起,玛嘉烈医院正式开始接收香港所有SARS新症。医院成立SARS指挥中心,部署SARS病房/病人分布,并不断更新疫情资料,与香港医院管理局、卫生署保持紧密联系。同时,指挥中心也负责医疗器械和医护防护装备的补给,做好后勤保障,并安排感染控制课程、以及员工的住宿、交通和心理辅导。


4月初,SARS从淘大花园大幅扩大到东九龙乃至全香港,玛嘉烈医院迎来了比筹备调动医院服务要艰巨许多的困难。玛嘉烈医院在一周内接收了近600名SARS病人,其中包括40多名情况危殆的深切治疗病人。在此过程中,陆续有医护人员受到感染,包括深切治疗部的主管。


为此,管理层即安排从其他医院调配额外人手支援玛嘉烈医院,并进行全面检讨,找出医护人员的感染原因,迅速更改策略。在几天之内,医护感染人数大幅下降,而香港的疫情也逐步稳定下来。


在SARS疫情期间,玛嘉烈医院共接收香港三分之一的SARS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淘大花园六成病例。SARS病人于玛嘉烈医院的直接死亡率低于医管局的平均直接死亡率,医护人员感染率低于医管局平均医护人员感染率,受感染的同事也全部康复。


疫情过后,对玛嘉烈医院这支抗疫大军而言,只是揭开了抗疫的战幔。为防止SARS卷土重来,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任何一种疫症,玛嘉烈医院积极装备、不断检讨,于2004-2005年全面升级预防及控制感染措施,确保前线员工个人保护装备充足,并严密监控医院传染病情况,拟定紧急应变计划及定期演习,检讨沟通渠道与信息发放。


与此同时,医院也设置了员工调配计划,为员工安排培训、加强内部沟通渠道、定下关怀员工计划等。


经SARS一疫,香港医院管理局、玛嘉烈医院都意识到防控传染病、建设高级别传染病医院对公众健康的重要性。在玛嘉烈医院总结抗疫经验之上,香港医院管理局全面检讨公共医疗体系的感染控制设施和相关配套,随后在14间主要急症医院进行大规模的改善工程,提供超过1400张负压隔离病床,并在玛嘉烈医院兴建传染病中心,为疫症的重临做好准备。


总结经验,未雨绸缪

玛嘉烈医院传染病中心策划


2004年,香港政府选址玛嘉烈医院,拨款5.38亿港元建造香港第一所传染病中心,并于2007年由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主持揭幕并正式投入服务。玛嘉烈医院传染病中心(以下简称“IDC”)是一座采用高科技设计的传染病大楼,除了收治传染病病人,也负责与国际合作,进行传染病及防感染方面的科研和培训。 IDC高17层,总建筑面积21600平米,设计灵活、功能强大,可与医院的其他设施无缝运行。


SARS过后,IDC被作为传染病防控基地寄予厚望,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建造。随着科技进步,这些技术在现在看来已非常普遍,但在人们对疫症仍了解甚少的当年,IDC在香港确立了传染病中心的建设标准。而在策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针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考虑,依旧历久弥新。



IDC设施简介


IDC提供8层独立隔离病室,有108张负压隔离病床,其中14张为深切治疗病床。各病房以独立隔离病室组成,每个独立病室设一张或两张病床。各独立病室安装双重负压电动互锁门,并配以负压空调及高效能空气过滤系统。


特别设施包括放射诊断设施、生物安全第三等级临床实验室、手术/治疗室。另设有连接桥,连接IDC和玛嘉烈医院EF座、G座及P座大楼,方便随时、轻松地调配资源与医疗设施。



1



高标准的IDC策划理念


SARS的经历让我们深切意识到,“从洁净到污染”对有效实施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洁净 ”是指没有感染源的区域,“ 污染 ”是指极有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区域。对于无法完全遵照此原则之处,则需要进行“去污”(例如洗手)。


设施内人员、工具和用品进入的空间,及其在空间之间的移动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策划玛嘉烈医院传染病大楼时:

精心计划工作流程、分开设计不同的活动空间,以减少感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设置独立的洁净区和污染区,定下单向工作流,保证仪器、设备和材料从洁净到污染;

规定特定活动必须在特定区域中执行,确保足够的工作空间,以维持工作流程模式、防止污染。


要满足这些防染要求,必须从项目前期即开始进行医疗策划, 从大楼的设计方面着手


医护人员、患者和物资的流动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来源,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在项目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咨询了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IPC”)策略的团队,以确保设施的设计和物理布局符合感染控制措施的要求,并将其融入在初期的医疗设施规划和设计之中,且一直持续到施工完成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反复细致检查是否存在“ 从污染到洁净 ”的反向工作流程,保证各项设施处于正确的位置。


策划中 的防控

IDC的四项设计原则


分隔洁净区和污染区



在IDC,病人入院由救护车直通入院大堂转送到病房,全程由穿着保护衣物的工作人员护送。每层病房有12个独立负压隔离病房,各独立病室均安装了双重负压电动互锁门,配以负压空调和高效能空气过滤系统。


在员工设施方面,最基本的是员工的就餐区、娱乐区必须严格与工作区、患者治疗区分开;员工存放食品的冰箱也必须和临床标本、药品、疫苗和血液等医疗用品的冰箱和其他处理材料分开。



员工更衣室也采用了特殊设计,分开“干—洁净”区域和“湿—污染”区域,两个区域由中间可从两侧打开的储物柜隔开。员工从洁净区入口上班,进入二楼更衣室,在“干”侧换上工作服,将外衣存放于储物柜中。下班后,他们从病房污染区一侧离开,进入更衣室“湿”侧,沐浴后从储物柜的另一侧取回衣服,并从大楼的洁净区离开。


此外,我们也特别设置了员工休息室,提供冰箱和微波炉,让员工在上班时进餐和休息,使员工在工作期间不需更衣外出就餐,减低传播风险。


防止污染扩散


为了控制污染,IDC的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设计使空气从洁净区流向污染区。隔离设施旨在控制房间中的气流,从而将空气传播的传染性颗粒减少到一定水平,以确保在医疗设施中极不可能发生交叉感染,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控制进气或排气的数量和质量;

在相邻区域之间保持不同气压;

设计用于特定临床程序的气流模式;

用大风量稀释传染性颗粒;

使用高效能空气过滤器。



此外,与隔离室相连的中转房作为控制区域,除了防止潜在的气压流失、控制污染空气的进入或离开,还可以在其中进行物资、设备和人员的转移,以及穿脱个人防护设备,从而避免污染其他区域。


隔离病房也设置联锁传递舱口(Interlocking Pass-through Hatch),医护人员可通过中转房的传递舱口将所需物品传递给病人,减少进出病房而降低感染风险。各病室也设有独立洗手沐浴间。



控制、清除污染


洗手设施



双手卫生是防止感染传播的关键,因此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必须考虑提供足够和适当的洗手设施。我们在所有患者区域中,包括住院病房、治疗室、手术室和ICU床架,设置酒精搓手液和洗手盆。临床区域中的洗手盆应采用防止溅水的设计,并配备自动感应水龙头。


干燥也是手卫生的重要一环。研究结果表明,喷射干燥器、暖风干手器能将微生物吹离一定距离,有可能污染洗手间的其他用户。而纸巾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微生物传播,且只有纸巾才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总数。因此,在IDC的临床区域中,我们要求配备纸巾。


空气排放



IDC的空气排放之前都需由高效能空气过滤器清洁,确保空气经彻底消毒后再对外排放。


污水洁净系统



排污方面,考虑到传染病病患排泄物的传染性,IDC特别安装了自动污水洁净系统,以高浓度氯水彻底消毒排泄物后方排放到公共污水渠,确保不会污染公共环境。



尽量减少接触


IDC以免接触自动座厕冲水系统、电子感应水龙头、电动密气门等,尽可能减少双手触碰公共设施。



2



高规格的感染控制设施


除了别出心裁地以设计预防和控制感染外,为了能即时及妥善地处理具传染性的样本,IDC另设置生物安全第三等级临床实验室(Biosafety Level III Laboratory)。此实验室采用了–25 Pa的负气压、100%全鲜风(户外空气不作循环),并配备了高效能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紫外光灯和后备紧急电源。



另外,IDC也设有放射诊断设施,包括数码X-光机、超声波诊断器和电脑扫描。放射科内部,特别是CT扫描室,清楚地表明洁净和污染的流动方向,以确保放射科人员得到安全的保护。为了有效利用IDC的资源,CT扫描室坐落于EF座连接桥的同一层,使CT扫描室在空闲时可与玛嘉烈医院的其他患者共享,而无需进入污染区患者区域。



3



与政府紧密合作防疫


在IDC中,设有“严重事故控制中心”,与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及香港医管局“传染病及紧急应变中央委员会”紧密合作,共同调控疫症爆发等紧急事故。其中,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控制组的办公室更设于IDC,以加强相互通报和院内追踪传染病患者的跟进工作。



展   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