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世界杯之前,马克龙便参加过电视足球秀,公开宣布支持法甲球队马赛,打造出自己的“球迷”形象。在法国队启程俄罗斯前夕,他专程到驻地给球员打气。他讲述自己少年时踢左后卫的故事,末了说,“你们都会有充满怀疑的时刻。请保持团结,请奋力战斗,请相信自己,请不要气馁……有竞争就意味着,要赢。”
年轻、想赢的马克龙,与当前的这支法国队不谋而合。征战俄罗斯,主教练德尚给出的这份23人名单,平均年龄仅为26岁,为20年来最低。横空出世的天才小将姆巴佩更是以19岁的低龄创下了法国队在世界杯的多项纪录。这让人想起“最年轻法国总统”的纪录保持者——马克龙本人,在去年5月当选法国总统时,他仅有39岁。
马克龙以“建制挑战者”的身份,在2017年的大选中横空出世。出身银行家,又服务过左翼社会党的他,瞄准了法国社会里渐行渐远的左右分化,自称“非左非右”,实则“左右兼有”。年轻无疑是马克龙最大的优势之一。那不仅意味履历相对清白——于政坛浸淫不深,污点较少;也意味着变革更加可能——他率领的新鲜的面孔、年轻的政党“En Marche!”用积极乐观、而不是仇恨恐惧凝结起来的社群。那时,许多法国人相信,这也许正是老旧的法国建制所需要注入的新血液。
而在国际上,马克龙的受欢迎程度恐怕与国内不相上下。在他当选的前一年,世界正被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所席卷:难民危机下的欧洲分裂严重,英国决定离开欧盟,号召“建起高墙”的特朗普拿下美国大选,封闭社会的号角似乎正在吹响。时代正迫切需要一个开放社会的代言人,一个自由世界的新领袖。
拥抱全球化、能用英文演讲的“欧洲主义者”马克龙,正提供了这样的一张完美面孔。而帮助法国重新建构世界大国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是马克龙的野心所在。即使是对法国政治不甚熟悉的人大概也能感到,马克龙上任一年以来,在大国外交的战场上,法国有着非常强的存在感。
在欧洲大国中,身陷脱欧泥潭的英国和经济萎靡不振的意大利显然都不足与法国抗衡。采用“半总统制”的法国给予了总统更多的空间和权力。新崛起的马克龙甚至还差点抢掉了默克尔的风头——后者长期被认为是欧洲的代言人,但从去年选举以来便一直掣肘于国内组阁制。乘着马克龙的旋风,法国回到欧洲的中心位置,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要建立一个“提供保护的欧洲”,马克龙说。人们记得他在当选的那一晚,踩着“欧洲之歌”《欢乐颂》的旋律走过卢浮宫前。上任以来,他积极寻求与默克尔重建“法德轴心”,也着力维护与其他成员国的关系。他提倡欧盟改革,期待建立更统一的欧盟声音——财政、难民、防务、外交——在各个议题上,他灵活地协调成员国间的利益冲突,但也在遇到“异己”时毫不留情的批评。上个月因为移民问题与意大利新任总理的口水仗只是其中一例。
欧洲之外的马克龙常作为“特朗普的完美反面”出现在国际媒体之上,尽管他其实是特朗普任内首位受邀访美的外国元首。与特朗普“四处退群”的做法不同,在多边贸易的议题上,马克龙主张维护现有的国际体制,他还为气候变化与伊核问题多方奔走。他在联合国大会和美国国会上的先后两次演讲,因其“怒怼特朗普”的姿态,圈粉了不少在特朗普治下极其失落的美国进步青年。
西方盟友之外,他与普京频繁见面;他还出访了中国,送高头大马。一年以来他七访非洲,稳定了法国在非洲的基本盘。种种一切都显示出:法国不只是要回到欧洲的中心,法国想要世界的舞台。根据瑞士调查机构GIA的一份报告,2017年的全球领袖受欢迎度排行榜中,仅担任了半年总统的马克龙位居第二,仅次于默克尔。全球约45%的人对马克龙持有积极态度。
如果把目光再拉回现在的法国国家队,似乎也正处于他们近年来的巅峰时刻。主教练德尚曾是1998年夺冠时的国家队队长,由他执教的这支年轻队伍被认为“有亲和力、正派、谦虚、美好”。他们有着稳固的队内团结,他们定期与球迷互动,甚至在参加世界杯期间都只低调地住在四星级酒店里,而不是像一些球队那样追求奢华。根据调查机构Odoxa的一份数据,2018年有61%的法国人对这支国家队抱有好感。在2013年,这个数字只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