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为了国家安全,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秘密
前两天,我在写亚美尼亚战败的时候,写过一句话“2020年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年份”,现在看来这句话还真没说错,在年末,它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之前中国人在看关于“两弹一星”主旋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应该都产生过疑问,为什么我国的科学家要那么严格的隐姓埋名?是不是过于不近人情了?
▲《我和我的祖国》其中一幕
现在,一出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惨剧,给出了答案。
2020年11月27日,伊朗的国宝级核武器专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的公路上遭到了“明火执杖”式的暗杀……
▲世界是残酷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从目前的媒体报道中,说出了好几种刺杀方式,有媒体说是四名骑着摩托车的袭击者拿枪扫射核专家
的汽车,有媒体说用遥控自动机枪扫射核专家的汽车。
总之,这支
袭击伊朗核武器专家的特工小队十分的专业,快速
射杀了全部的车内人员。
▲
这个弹着点的分布可以说非常的密集了
有几发子弹几乎打进一个孔里去了……
从“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座车车身上的弹着点来看,枪手的枪法十分的精湛,每一枪几乎都穿过玻璃,直奔目标的要害而去。
他死了有什么后果?
惨案发生之后,伊朗政府和网友们第一反应就是“以色列和美国”干的。然而在现阶段,这件事情具体是谁做得已经不是很重要。
因为暗杀策划者所要达到的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首先,核专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已经身亡,伊朗的核计划遭遇重创,一时半会之内,伊朗是搞不出核武器了。
其次,这次行动,让伊朗国内的舆论再一次被点燃,伊朗政府又一次“被架到了火上烤”。
▲愤怒的伊朗民众在街头集会,游行抗议
有些人甚至直接喊出了“向美国宣战”的口号
从这次暗杀行动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看出袭击一方故意搞“大新闻”的意味,因为这次行动实在是太高调了,与其说是“暗杀”,倒不如说是一次明摆着的震慑斩首行动。
一般的暗杀,基本上都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可这次“暗杀”呢?行动地点直接选在了伊朗首都,而且是在车流密集的道路上;行动时间则选择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行动方式就更不用说了,用爆炸和枪击。
这样的暗杀过程,摆明了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大。
果然,在暗杀行动结束之后,路过的伊朗民众第一时间就把消息和一些现场的照片、视频通过网络扩散了出去……这使得伊朗政府即使想隐瞒,降热度,也变得十分困难了……
如果伊朗最顶级的核武专家在自己国家的首都都能被轻易的干掉,那么伊朗其他核武工作者的心理会产生何种想法呢?
▲不是所有人都不怕死的,
这次事件肯定会严重打击
伊朗科研团队的士气
现在的伊朗政府,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不采取报复行动,会显得自己十分软弱无能,对国内的舆论难以交待;采取强硬的报复行动,又怎么采取呢?
无论是以能力论,还是以意愿论,现在嫌疑最大的“凶手”无疑是以色列和美国两国,但从伊朗的综合国力来说,这两个国家他谁也打不过。
上次苏莱曼尼将军在伊拉克被美国精确斩杀,伊朗在报复之前,还得提前告诉伊拉克,让伊拉克给美国通气。
这次伊朗政府的报复行动万一“玩过火”了,很可能遭到美以两国先进武器的“降维打击”……为了控制总体事态,伊朗的外长罕见的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四种语言紧急发表了声明。
不管你怎么强烈谴责袭击者,倒不如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国家安全部门的工作失误,是不是做的实在太烂。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有一个“烈士博物馆”,那里陈列着几个特殊的展品——近些年来被“定点清除”的伊朗科学家遇袭时乘坐的轿车。
这样的展品,虽然控诉了暗杀者的凶残,但它们更是一根“耻辱柱”,一根伊朗国家安全部门的耻辱柱!
在短短几年之内伊朗已经有至少4位顶级科学家被人暗杀了,而且每次被暗杀的方式几乎都一样……
被同一块石头连续绊倒好几次,每次都折损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样的“国家安全部门”被集体送上军事法庭都不冤枉!
这次能在首都附近被人干掉首席核武专家,至少能证明伊朗国家安全部门的两个漏洞:
一是保密能力低下
,袭击者居然连顶级核专家的出行时间、行驶路线、汽车牌号都一清二楚,这绝对是内部有叛徒泄露的。
据部分媒体报道,装有遥控机枪的皮卡车车主,早在10月份就已经离开伊朗,说明本次袭击已经谋划一个月以上。伊朗安全部门居然一无所知。
二是保卫力量低下
,从流出的照片当中不难发现,伊朗的这位首席核武专家坐的居然是普通的日产轿车,而不是防弹车。
同行的警卫人员安全意识极差。据媒体透露,袭击者在第一次开枪击中汽车时,警卫以为是汽车发生故障,于是与核专家一同下车查看,然后遭到机枪扫射,几人同时中弹身亡,其余警卫组成肉盾保护,皆被打死。(
当然由于伊朗报道混乱的缘故,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自己家的“羊圈”没盖好,实在是不能怪“狼群”太狡猾。
“用一切手段阻止对自己有敌意的国家获得核武器”本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的常规操作。把伊朗和以色列的实力、处境调换一下,伊朗也一样会派出袭击者的。
核武器、战略导弹、核潜艇……这些装备都是能切实改变实力对比与游戏规则的“杀手锏”级武器,一个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想要将这些装备研发出来,不做好保密工作显然是不可以的。
在核武器还未研制成功的时候,伊朗媒体就公开报道过领导核武器研发的
“穆赫辛·法克里扎德”。
在2018年,以色列总理更是在电视节目当中公开展示了该核武专家的详细资料,就这个保密水平,不出事才出鬼了……
在保密方面,我国显然是个正面典型,在“两弹一星”等关键武器的研发时期,很多关键项目的科研人员直接“人间消失”。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不知道他们去干什么,家人、同事全都不知道任何消息,只能通过信件知道他还活着。
当时我国有关部门给所有的核心参与者,都编制了一套假身份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例如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在从事核工作期间,就化名“王京”。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同样多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他的父亲临终时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工作的。后来他母亲是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儿子的名字,才知道黄旭华是在研究什么。
不止是专家,
即使是我军一般的操作战士也一样要守保守机密,他们甚至在核武器项目解密之后也习惯性不说。
上个世纪,我国位于西北的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就对外称“221厂”,其所在的地点“金银滩”在1958-1987年间被完全从地图上抹去。
“221厂”所有的工作人员对外书信联络一律使用“xx第xxx号信箱”的虚拟地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一问三不知”对新中国的核武从业者来说,是“入门级基本操作”了。
▲事实证明,要搞出尖端武器
就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调,
远离繁华之地。伊朗核专家就是携带妻儿在前往郊区别墅度假的路上被袭击的
除了生产研制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以外,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我国在对外宣传上也始终绷紧了“保密”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