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发了一篇关于教孩子识字的文章(
《两岁小孩流利指读七言律诗,我只是“佛系”地做了这些事》
),其中说到了自己
“佛系互动,外松内紧”
的认字思路。
有朋友觉得,思路是有了,具体实操起来还是缺少方法。
本来我觉得,鸡认字,大概是学前语文启蒙里最好操作的一环了,因为我们本来就处在一个被汉字包围的环境里,到处都是素材。
但是考虑到大家急于见成效的心情,我就把自己一些日常实操(包括方法和工具),原汁原味地呈现一下,不建议大家照搬,而是希望大家看过以后,可以针对自家情况,
因势利导、无招胜有招。
先说个题外话:当人类发现甲骨文、楔形文等以前没见过的古文字时,是怎么识别的呢?
我们一般会从里边找出那些最常出现的符号,先识别出这些常用字来,再根据更多的上下文,去推测其他符号的含义。
对于给孩子认字来说,我也是这个思路。最初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本书,所有字都是陌生的,但是我先把几个最常用的字教给她,
只要她记住了,那么任何一本书就都有她熟悉的部分了,她会越来越有积极性,也更容易去猜其他字的意思。
在汉语里,最常见的五个字是:
的 一 是 了 我。
这五个字使用频率之和在10%左右。
使用频率排名在第6-17位的汉字是:
不 人 在 他 有 这 个 上 们 来 到 时,
它们的使用频率之和也是10%左右。
小五现在能妥妥地把这17个汉字都认出来,我要是来个标题党《2岁娃能读出书上20%的字》,估计也够忽悠一大批人的,嘿嘿!
在这个基础上,再依次往后,到了使用频率排名前300个字的时候,累计使用频率可以达到60%左右。
还记得我以前提到过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本书最后的附录里有一个《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就有
最常见的300个汉字。
我把这个表的电子版放在后台了,文末有获取方式。这个干货,够硬的吧?
我们虽然明白了常用字的道理,但大家完全没必要从第一个字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后认。
我们把这些字用各种活泼的方式,随时随地嵌入娃的生活就好。还是那句话,
越没有仪式感越好。
下面这张图是我今年五月的时候打出来的字,那时候小五刚刚会说话,能说出来的也就这些。我是一边指着字,一边跟她说话,让她把字和音节联系起来。
现在她会说很多话了,我就写她新听到的一些歌词、生活名词。这就涉及到工具的运用了。下面这张图的盒子里,包括了铅笔、彩铅、中性笔、水彩笔、粉笔、蜡笔等N种笔,还有没进入图中的可以反复删除的写字板。
我用这些各种各样的笔,在各种各样的纸上随意写文字,目的就是让她感到,
用文字交流是一种很有趣、很方便的事。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让孩子认字以外,也方便了孩子学习其他的知识。
比如昨天我听她唱“有一个小蜜蜂,
飞到飞到飞到东
,嗡嗡嗡嗡&%*#@……”我就把这首歌的歌词写下来,她就知道是
“飞到西又飞到东”
了,而且能跟我一起数,一共有8个“嗡”字。
想想我小时候,误会过多少歌词,把《大花轿》“妹妹她不说话只看着我来笑”,听成“妹妹她胡说八道看着我来笑”,以后小五童年回忆少了这一part,还有点可惜呢!
在生活里消除孩子对文字的陌生感以后,我选择
用文字“上墙”的方式,让孩子巩固记忆。
就是这块在我文章里出镜率超高的小黑板——大家不用再问了,我统一解答一下,这不是黑板,不是定制的书柜门,是我被小户型逼得没办法,在某宝买了这样一个黑板贴。
这也是受我小时候的经历的启发。
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土坯的,爸爸用各种旧挂历、旧报纸糊墙,我在屋里闲得没事时就看墙上的字,我睡觉时目光正对着的那块报纸,我到现在还记得是一篇关于国足的新闻。
爸爸还带着我们写毛笔字,抄写的诗词也贴到墙上,爸爸写的毛主席诗词《咏梅》、姐姐写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都是这样背过的。
更发指的是,我小时候学一首民歌《阿里山的姑娘》,里边有一段词是:“嘿哪里罗多嘿多哪呀嘿,嘿呀嘿,呀多里,呀多里多那呀嘿嘿呀,吼呀嘿多哈依多嘿多哪呀嘿嘿呀。”我就是靠抄在墙上每天念好几遍才顺利记下来的。
现在小五被我引着上了道,经常玩着玩着,瞥到黑板上的字,就念起诗或唱起歌来。
昨天晚上她念叨要吃维生素,我说,今天已经吃过了,明天早上咱们第一件事就是吃维生素,好不好?
然后我就在小黑板上写了起床以后要做的事,这样不但教她认了字,也开始
初步建立生活的条理意识
,希望她一起床就看到吧!
经过了在小黑板上一段时间的反复强化记忆,我就把字擦了,换一拨。
那么原来的字怎么保存呢?
我会誊写到小卡片上。
小卡片上抄的不是黑板上的全文,而是我认为孩子已经真正记住的字。什么叫真正记住?就是
没有图片和全文提示
,只有孤立的字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