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济宁人最有归属感的微信公众平台!
大众网济宁频道 新闻热线:0537-237278
9
又到了草莓上市的季节!
红嫩诱人
酸甜可口的大草莓
光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不过,
很多人买草莓的时候就泛起了嘀咕
草莓是不是有农药?
大的是不是不能买?
形状奇怪是不是不能买?
……
其实,这些说法大部分是
毫无根据的谣传!
今天食妹就一一说明白
让你看完放心买草莓!
曾有一篇题为《一位蜂农的忠告:珍惜生命远离草莓》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帖中提到,草莓园为了防虫害在晚上打药,打药之后蜜蜂就会出现陆续大量死亡的现象,持续时间在一周到十来天……长期吃草莓等于慢性自杀。帖中还配有几张照片,照片中,蜂箱旁的地面上有成堆成堆的死亡蜜蜂,场面惊悚。蜂农警告,珍爱生命,远离草莓!这样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内广泛转发。
1、草莓基本都是大棚种植,为了保温果农不轻易把大棚打开,外界的蜜蜂基本进不去。
2、另外草莓上市的时候在冬季和初春,而此时并不是蜂农放飞蜜蜂是时候,何来大批的蜜蜂被草莓毒死?因此草莓园里“蜜蜂被毒死”是不符合常识的。
3、草莓棚里确实会放蜜蜂用于传粉,蜜蜂传粉生长的草莓均匀好看。而如果打农药使得蜜蜂全死了,对产量影响很大,得不偿失。
4、采集蜂一般寿命是在25天左右,蜜蜂因为自己本身生物学特性,它们会把这些死峰搬到巢门外,所以如果出现巢门外有大量蜜蜂死亡的现象,属于正常现象。
这个谣言始于2015年央视记者的一篇错误报道。央视《是真的吗》节目从市面上购买8份草莓检测,声称全部检出致癌农药“乙草胺”,长期吃会致癌。一时间人心惶惶,让草莓果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直到现在其影响也未消除。
1、“乙草胺”是除草剂,而草莓本身就是草本植物,也会被乙草胺影响。所以种植草莓根本就不能用乙草胺。
2、除了不能用,其实也不必要用。草莓种植采取地膜覆盖技术,从根本上杜绝了杂草产生。因此,草莓中检出乙草胺非常奇怪,不排除检测手法出了问题。
3、所谓乙草胺致癌的说法,其实很不准确。乙草胺是“b2类致癌物”,所谓b2类
致癌物是指“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的化学物”,电磁波、汽油引擎废气等都属于这个类别。
4、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乙草胺也要达到一定量才会有害。按照报道中检出的乙草胺残留量(
最高的是0.367毫克/千克的草莓
)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人必须每天吃掉3.27千克这样的草莓,并且要长期吃,才可能有害。
通过个头和形状来判断草莓用了膨大剂并不可靠。因为不同的草莓品种大小本身就有区别。而且,只要适当进行疏花疏果,也可以种出大个的草莓。而打了膨大剂的草莓含水分多、味道淡、果皮变薄、不容易储存、特别容易烂,果农使用膨大剂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1、草莓如果形状不均、畸形,并不一定是使用过量激素导致,而是跟授粉不均、温度过低、生长条件有很大关系。
2、个头大的草莓跟其品种有关,有些草莓品种天生大个儿,比如从日本引进的品种,个头都不小。另外,施肥、温度、湿度等也影响草莓大小。
3、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动物激素是不同的东西,它们对动物是不起作用的。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按规定合法使用。即使吃了,也不会对自身产生危害。
草莓“白屁股”和使用激素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与采摘时间和成熟度有关。草莓的发色过程通常是从尖端向后面的果柄逐渐进行,易受到光照的一侧更先变红,越靠近果柄基部着色越慢。因此一般果农不等草莓完全变红就开始采摘,这就造成了很多草莓果柄处发白。
草莓空心的原因有很多种,无法由此直接判断一定用了激素。有的是跟品种有关,一些品种果肉密度小,天生就易出现空心。另外,草莓生长时的土壤、湿度、温度在技术管理上跟不上,也易出现空心。因此,简单看草莓是否空心,来辨别是否为“激素草莓”,并不合适。
这一说法完全空穴来风,目前不允许也不可能有转基因草莓流通。不过,我们现在吃的草莓确实是杂交出来的。在漫长的人工种植、杂交、优选过程中,原始草莓的基因确实发生了改变,所以才变的像现在这么好吃。
草莓染色得不偿失。其保鲜期很短,果皮及其脆弱,即使小心轻放,也还是会有一定的损坏量。而如果用染色剂去染草莓,染色的过程必定会接触到水,这样会使草莓还没上市就变坏了,更难卖出去。
因为草莓本身就是红色的,所以拿在手上稍有点破损就会导致手指变红,这并不是染色所致。草莓用水浸泡后非常容易褪色,是因为草莓里面所含的花青素易溶于水,这都是草莓自身的天然色素所致,并不是染色的缘故。
来源: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