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猫笔刀  ·  抱歉,我多半是中病毒了 ·  昨天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舰大官人  ·  真不错!就喜欢看大恐龙🦖吃人!-202502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颜值的正义(杜课790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1-25 23:23

正文

全文共 2402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Q
&
A


为什么我们没有外貌的自由?


黄牧宇


KY研究所最近发布了一篇《中国人颜值报告》,文中说,外形焦虑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症状,本文基于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出不同人群外形焦虑的差异。61.63%的人认为外在美“重要”或“比较重要”,且这一指标与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年龄呈显著正相关。人群中对自身外形不满意的比例高达40%,仅有1.09%的人对自己的外形“非常满意”,25.94%的人感到“满意”。然而,有82.19%的人想改变自己的外形,即便是对自己外形满意的人,也有超过一半的比例希望改变外形。


该调查揭示出人们对身体的普遍看法:外形焦虑处于较高的水平,且人们追求更美的愿望永无止尽。本文认为,外形焦虑首先与个体焦虑水平有关,其次受到社会规训内化与自我客体化的影响。Fredrickson等人认为,当个体仅被视为身体,尤其是为他人的使用和愉悦而存在的身体,客体化就发生了。这一过程即是社会文化规训的效应。


为何人们普遍对外貌焦虑?为什么丢失了对身体、外貌的自由意志?为何人们不再拥有“不漂亮的自由”?


Q
&
A


论颜值


杜骏飞


我们可以同意, 外形焦虑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病 我们还可以同意, 人人都曾受到社会规训,以至于成了客体化的自己。


我们甚至还要加上一句:更多的研究曾表明, 外形出众者在其事业和社交中,拥有比常人大得多的成功率。


这大约正对应着人们的刻板印象,也似乎印证着如今网络上风传的所谓“颜值正义”。



不过,这里所说的外形出众,是否就是“外貌”,外貌,是否就是“容颜”呢?未必。


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为2005年出版的《Blink》一书做调研时发现,在财富500强企业中,30%的CEO身高至少六尺二寸(1.88米),而美国达到这个身高标准的人口仅占总数的3.9%。


因此,在这里, 外形还是身高。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以及杜克大学商学院的学者,曾对792名男性CEO在投资者面前发表的演讲进行分析,发现声调更加低沉者的年薪,比声调处于平均水平者高出18万7千美元。无独有偶,德克萨斯的“量化通信”公司曾要求人们对120名高管的演讲做出评价。他们发现,对23%的听众来说,声音的质量是评判演讲好坏的关键,而演讲内容的影响仅占11%。


因此,在这里, 外形还是声音。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和科隆大学的学者发布过一项调查结果:列于美国标准普尔1500指数的公司中,CEO能跑完马拉松全程的公司市值比其他公司平均高出5%。也许,马拉松并不是一个常规测量工具,但几乎人人都能体验到这样一种认知偏见:那些体重超标的人,尤其是女性,会被认为缺乏自我控制力。


因此,在这里, 外形还是健康。


如果篇幅允许,我们会有更多的旁征博引,这个菜单还可以延续下去,让我们发现,举凡身高、体重、站姿、声音、表情、眼神、步伐、衣着、容貌、举止......都是外形的一部分,是它们共同影响了他人对你的判断。


如果你沮丧于人们的刻板印象,把“颜值正义”直接等同于容貌俊美,那么,你一定会抱怨自己的基因,还会自怨自艾,黯然伤神。


如果一个人的外形,是上述无数种元素的集合,你能说自己在所有那些方面都一无是处吗? 你能说自己在外形的资本上一无所有吗?你能说对自己的塑形、他人的偏见、社交的遭遇毫无责任吗?


想想,你可曾对着镜子找寻过自信?你可曾对着陌生人展露过笑意?你可曾对着北风练习过声音?你可曾对着稠人广众尝试演讲?你可曾对着巨大压力要求自己英勇无惧?......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做过,那么,你应该为外形焦虑。


什么是一个人的外形呢?是眉目如画,更是亭亭玉立,是气宇轩昂,更是文质彬彬,是舌灿莲花,更是坚忍弘毅。



看起来,这节课差不多可以打住了。


但是,这些依然不是关于人的外形法则的全部,也绝不是“颜值正义”的全部。


我想说, 一个人的颜值、外貌或外形, 不只来自外在,还是一种复杂系统的“场域” ,它的赋值,受三类指标支配: 外在指标(一切外观价值),内在指标(一切内蕴价值),旁观者指标(一切审美阈值)。 这三者是相互支持,也是相互联系的,甚至还是相互代替的。


譬如,即使人的“外形”看起来一无是处(请自己找一个名人举例),但倘若他的美德、素养、贡献足以受人赞许(请仍以他为例),我们依然会承认他的外在魅力——这就是内蕴价值对外观价值的支持。


不过,不管你的内在、外在指标如何,你都仍可能会有自己的拥趸,外形是可以被旁观者赋值的,这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吧。


那些外观价值出众的人,容易收获更多良性的第一印象,但也会在旁观者心中建构过高的内蕴预期,倘若内外指标形成落差,会更容易招致外部的轻视。中国人口中的“花瓶”、“绣花枕头”、“徒有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类词汇,就是留待这一刻而用的。


对徒具外表的人,人们只愿意欣赏、消费和占有,而不愿意“相伴”——这其实是“红颜薄命”的隐秘成因之一。


反之,外观价值低下的人,容易受到更多的轻视,因此,一旦在旁观者面前展现出比预期更高的内蕴价值,也会形成惊喜,由此,更容易得到外部的承认。中国人口中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则是对他的最高赞誉。布考斯基 (Charles Bukowski)甚至说:“长得丑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因为如果人们喜欢你,你可以肯定他们都是出自真心的。”


审美是分群的,一些人所激赏的外观价值,在另一些人那里,有时无足轻重;一些人所不以为意的外形缺失,在另一些人眼中,却甚为致命。倘若再考虑到涵盖一切内蕴价值的内在指标,那么,人类的人以群分、惺惺相惜就更为明显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摆脱外形焦虑的最大捷径,其实是“摆脱不认同的人群”。


还有更好的路径吗?有,那就是修行,秀外慧中的修行。修行你的气质,读书使人美好,自信使人明丽;修行你的态度,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修行你的德性,“要想拥有吸引人的双唇,请说善意的言语”(Sam Levenson)。


记住:无论你的外形如何出众,你都不必得意——毕竟,你不会得到所有人的亲徕。无论你的颜值有多低下,你都不必沮丧——毕竟,不是所有的尊敬都来自颜值。无论有多少人非议你的外形,你都不必介意——毕竟, 你最需要看重的,是你对一整个自己的肯定。


这就是我们对外形所应有的“自由意志”,这也是作为系统认知的“颜值正义”。


愿你铭记。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


文字: 欢乐七语 我们就是那少数人 论沉默 视角训练


关注 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 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 王菊现象学 年度关键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