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这节课差不多可以打住了。
但是,这些依然不是关于人的外形法则的全部,也绝不是“颜值正义”的全部。
我想说,
一个人的颜值、外貌或外形,
不只来自外在,还是一种复杂系统的“场域”
,它的赋值,受三类指标支配:
外在指标(一切外观价值),内在指标(一切内蕴价值),旁观者指标(一切审美阈值)。
这三者是相互支持,也是相互联系的,甚至还是相互代替的。
譬如,即使人的“外形”看起来一无是处(请自己找一个名人举例),但倘若他的美德、素养、贡献足以受人赞许(请仍以他为例),我们依然会承认他的外在魅力——这就是内蕴价值对外观价值的支持。
不过,不管你的内在、外在指标如何,你都仍可能会有自己的拥趸,外形是可以被旁观者赋值的,这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吧。
那些外观价值出众的人,容易收获更多良性的第一印象,但也会在旁观者心中建构过高的内蕴预期,倘若内外指标形成落差,会更容易招致外部的轻视。中国人口中的“花瓶”、“绣花枕头”、“徒有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类词汇,就是留待这一刻而用的。
对徒具外表的人,人们只愿意欣赏、消费和占有,而不愿意“相伴”——这其实是“红颜薄命”的隐秘成因之一。
反之,外观价值低下的人,容易受到更多的轻视,因此,一旦在旁观者面前展现出比预期更高的内蕴价值,也会形成惊喜,由此,更容易得到外部的承认。中国人口中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则是对他的最高赞誉。布考斯基 (Charles Bukowski)甚至说:“长得丑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因为如果人们喜欢你,你可以肯定他们都是出自真心的。”
审美是分群的,一些人所激赏的外观价值,在另一些人那里,有时无足轻重;一些人所不以为意的外形缺失,在另一些人眼中,却甚为致命。倘若再考虑到涵盖一切内蕴价值的内在指标,那么,人类的人以群分、惺惺相惜就更为明显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摆脱外形焦虑的最大捷径,其实是“摆脱不认同的人群”。
还有更好的路径吗?有,那就是修行,秀外慧中的修行。修行你的气质,读书使人美好,自信使人明丽;修行你的态度,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修行你的德性,“要想拥有吸引人的双唇,请说善意的言语”(Sam Levenson)。
记住:无论你的外形如何出众,你都不必得意——毕竟,你不会得到所有人的亲徕。无论你的颜值有多低下,你都不必沮丧——毕竟,不是所有的尊敬都来自颜值。无论有多少人非议你的外形,你都不必介意——毕竟,
你最需要看重的,是你对一整个自己的肯定。
这就是我们对外形所应有的“自由意志”,这也是作为系统认知的“颜值正义”。
愿你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