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海通证券,告别A股! ·  17 小时前  
银行螺丝钉  ·  每日钉一下(A股的股票资产,波动风险有多大?) ·  19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王宝强回应:已经踩好点了,但不能说 ·  4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突发!刚刚宣布:华为+DeepSeek来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杨帆丨文化活在当下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19-05-11 09:04

正文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 真图书单精选第46期


汉口老建筑探访活动



1
真图简介


杨帆,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工程专业,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他曾是经验丰富的背包客,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古村落,见证了文化遗产的流失与嬗变。2012年发起了 CECP(China Endangered Culture Protector,濒危文化保护者志愿者平台)。CECP是一个由关注中国濒危文化命运的个人和机构加入而形成的独立机构平台,致力于学习、传播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其核心理念是:文化保护的责任属于每个人、文化活在当下,以文化的国际交流促进文化新生。目前CECP已是中国文化保护领域最国际化,也是最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独立机构之一,有5000多名会员,包括来自超过五十个国家的上千名国际会员。


近年来,CECP在武汉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文化保护活动。

城市遗产夜骑(Heritage Ride)

文化思想者采访

业遗记忆展(Memory exhibi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ECP龙舟队(CECP Dragon Boat Team)

古村落音乐会

武汉里份口述记忆


2
真图自述


一个行者和他的团队


初见杨帆,被他的平易近人所打动,总是含着笑意,说自己所学颇浅,做的也都是些小事。然而对杨帆老师了解得越多,就越发感觉到这本“真人图书”的丰富和有趣。说起他所钟爱的濒危文化保护事业,他的温和里充满了力量。

讲演开始,他提到自己是武大2008级经管学院的博士生,但至今仍未毕业时,同学们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杨帆将他未毕业一事“归罪”于他现在的工作:作为CECP(中国濒危文化保护者)组织的负责人,他必须要长时间在野外探访古迹,组织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所以在完成全部博士课程之后没有时间写学位论文。所幸导师给了他极大的包容,杨帆得以在文化保护领域大展拳脚。     

一谈起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杨帆就打开了话匣子。“不知道大家对中国古村落是什么感受,我自己是特别喜欢”,他把“特别喜欢”这个词重复了两次。时至今日,杨帆的足迹已经遍布1000多个古村古镇。他把考察过程中拍下的照片与读者分享,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形态各异的画面牢牢地抓住了同学们的视线。


他分享着探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唯一一座在长城边上的教堂、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民族的“第57个民族”革族、借助面具来烘托人物的江西傩戏…..无一不让人心生向往。


“最令我难忘的不是这些建筑与村落,而是古建筑古村落里的那些人。文化遗产就像一只乌龟,建筑只是龟壳,寄居其中的人和故事才是让它有生命力的龟肉”,当杨帆老师这样感慨时,同学们也同他产生了共鸣,即使透过静态的照片,依然能感受到这沉默中蕴含的力量。在同一片天空下,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外,还有一方土地,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迸发着当下的勃勃生机。文化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而赋予文物意义的是生活在这些古迹中活生生的人。



消失的家园


“过去10年间,中国平均每天有300个古村落消失”,这个数字触目惊心,令人难以置信,但杨帆说:“这绝不是夸张。”“这是重庆的龚滩古镇,它当时被称为重庆四大古镇之首,因为下游要修水库,水位上升后这个古镇即将淹没”,当屏幕上出现古村落废墟的照片时,现场一时陷入沉默。“我到的时候,那儿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整个古镇就像一个轰炸现场。我禁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美的古镇我们留不住呢?”


这并不是个例,在考察途中,触目惊心的案例比比皆是:


山西明代王府的遗迹,如今无人保护,变成了寻常人家随意堆放玉米的院子;


历经战火更迭,依然守护着村庄的千年古树,最后却因为旅游开发而被水泥围住,“窒息”而死。


古城博物馆里展示的保护规划专业而全面,走在城里看见的却几乎全是翻新仿旧的商业街和千篇一律的店面牌匾,那些在游子心中魂牵梦萦的儿时记忆,早已随着数代人踏过的青石小路消失不见。


杨帆老师没有作过多评论,但这一帧又一帧让人感到压抑的画面,也让那个令他困惑和无奈的问题浮现在读者的心头——为什么我们留不住我们的家园?



合中西之璧,采古今之长


在思考如何才能留住文化遗产的时候,杨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些许启发。他展示了一张月圆之夜拍摄的武大老图书馆的照片,老图书馆也是他最喜欢的建筑之一。武汉大学那些从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充满了中西合璧之美,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融入了西方建筑手法,加之依山傍水而建,使得武汉大学至今仍是中国最具自然美感和人文气息的大学。



“其实这个建筑的设计师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凯尔斯。”此言一出,同学们都有些惊讶。他随后解释道:“凯尔斯除了对西方传统建筑有着深刻的理解,还采用‘折中主义’,积极地结合当时当地的文化特征、风格特征进行了建筑设计的改造。凯尔斯仔细地研究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所以他设计出了基于西方鲍扎学派思想、但又非常中式的建筑。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与中国传统建筑还是有很大不同,包含了大量属于凯尔斯个人的设计理念,但我们看起来仍然很中式,很符合中国式的审美。”

杨帆又举到汉口花旗银行的例子,设计师亨利·墨菲同时也是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者,他设计了很多中国韵味的建筑,还把中式风格传播到了美国。

这些国外的设计师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保留古典精髓的前提下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同时也给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3
互动阅读节选


Q:您刚刚说CECP的核心理念中有一个是“文化活在当下”,想请问您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A:我们不要觉得文化遗产保护就是把它们放到博物馆里,真正的保护,应该是让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正面影响。我们应该去传承文化内核,不能与自己的文化基因割裂。作为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这样才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才能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如何和其他的文明沟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应该在当下为文化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Q:有一种说法是,衰落和消失必然会有其不适应社会变化的原因。此外,其实很多住在古建筑古村落里的人,他们自己也并不关注这些文化遗产,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条件。既然如此,我想请问您,您觉得文化保护有什么意义?它最重要的意义在哪里?

A: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传统感到骄傲,这是我认为最大的意义。我生活在这样一种传统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里。我有权力去保护我生活的、我认同的传统,不让它化为乌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护传统并不意味着拒绝进步,只是应该让人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到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让人的生活更美好。否则失去之后将来还会后悔。很多地方的经验都已经表明,合理的文化遗产管理和改造可以同时实现保护和宜居的目标,关键是要鼓励所有相关者尤其是公众的参与。


Q:您刚刚向我们展示了很多文化遗产保护不当的案例,我想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东西呢?

A: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对老房子的保护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住老房子的人更愿意住新房子,很多住新房子的人则更愿意住老房子,那么或许可以进行一下变通,通过制度设计让保护意识更强的人来使用这些老房子。这是有成功案例的,比如江浙和徽州的一些古村落。当然目前也存在一些局限,不过只要有心,我相信还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Q:请问做这些工作对您个人的意义在哪里?为了这个现在博士都没能毕业不后悔吗?

A:我觉得这就是个人的选择,做这些事让我有归宿感,我就愿意做这样的事,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待着。我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去想我放弃了的。我觉得一个人只有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做好、做成功,才能幸福。我把每一天都想象为生命的最后一天,不浪费这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后记

四月十六日,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惊动世界,塔尖倒塌的画面让无数法国民众痛哭;去年九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国家博物馆身陷火海,两千万种藏品毁于一旦。当文物消逝时,我们心底的阵痛一方面是出于对文化珍宝的惋惜,另一方面,更出于一种缺失感。当建筑成为文物时,它与人产生了深刻的情感联结,不再是冰冷的材料组合体。记忆与认同构建了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文化遗产承载了人类的过去,而文化遗产的未来只能通过人类之手缔造。濒危文化保护者,或许就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一种存在。



4
杨帆推荐馆藏图书


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作者:陈志华

索书号TU-52/C358

《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所收的文章写作时间前后将近二十年,覆盖了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因为都是针对当时建筑界的情况和问题而写,所以,它们具有相当完整的史料意义。


草草集

作者:陈丹青

索书号I267.1/C316e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纪念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