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古史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中古史領域相關學術資訊,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宇宙结婚  ·  节目更新:跟宇宙结婚悄悄话 vol.245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古史

許倬雲先生榮獲第六屆唐獎漢學獎

中古史  · 公众号  ·  · 2024-06-20 17:46

正文

跨越时代的史学巨擘|许倬云先生荣获第六届唐奖汉学奖

唐奖教育基金会 许倬云说历史 2024-06-20 11:58




许教授的学术生涯以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洞察闻名。他的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中国长期历史的本质问题,更在通史解释上强调文化的包容性与交流,寻求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







王德威院士致授奖辞


2024年第六届 唐奖汉学奖 授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许倬云荣休教授,以表彰他在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第六届唐奖公布记者会现场


许教授的学术生涯以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洞察闻名。


他的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中国长期历史的本质问题,更在通史解释上强调文化的包容性与交流,寻求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
许教授的著作展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及全人类的深切关怀,被誉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与淑世精神的史家。
许倬云先生在匹兹堡家中
许教授自青壮年时期开始将社会科学方法融入史学研究,为专注于学院对话的传统汉学拓展了新方向。
他的学术工作从历史事实中寻求历史知识,并将视角从过去延伸至今日与未来,展现一种跨越时代的学问。
他证明了汉学可以走出学术象牙塔,与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对话,从而对汉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许教授对周秦汉时期的专题研究提出独到见解,达到「史识」的高度,形成了一种融会贯通的大历史解释。


他的治学功夫体现于《西周史》对亲缘社会之华夏意识的诠释,《求古编》对文官制度的探讨,以及《 汉代农业 》对精耕细作与市场经济的分析──这些命题即是他所谓的中国文化「 三原色 」。

《西周史》


《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断代史之作,也是「西周史」新课题的开端。


书中划时代地提出 「华夏国家的形成」 ,同时以 「文化圈扩大」 诠释中国的不断扩张。该书随着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断增订,展现了许教授与时俱进的学风。
《求古编》为其早、中年的论文集成,讨论周秦汉时期政治/社会、中央/地方等二元结构命题,由此推及整个传统时期的中国历史。
《汉代农业》则深入分析农耕作业细节,探究两汉时期何以由工商贸易转向农业经济,解答中国为何「以农立国」的关键转折,直探中国历史的核心课题。


六卷本“许倬云学术著作集”

即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许教授在历史理论层次亦有所突破, 「网络理论」 是他对中国历史脉动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经济体系、社会接触、政治统治和思想传播都离不开道路体系,这些要素如同树木的主干与分枝,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复合体。

这一理论不仅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考证,也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大历史解释架构。


许教授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观视角将中国纳入世界文明序列。
万古江河 》指出中国文化在扩张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域外文化影响。
《史海巡航:历史问学周记》则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强调中西历史比较。
《华夏论述》更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包容性与独特性,并表达对当今中国走向的关怀。


学术研究之外,许教授1960年代在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主导历史教育课程转型,培养了一代后辈学者,并打开中国社会史研究风气,对台湾史学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其史学观点也自199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熟而广泛传播,产生了重大作用。


许教授更跨出学术圈,将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文素养的资源,出版多部通识著作,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时代转移、管理、组织等议题。
的努力证明了历史知识的实用性,展现他既具有西方学院派学者的特质,也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范。
许倬云教授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获得第六届唐奖汉学奖的肯定。
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汉学领域,也为后世累积宝贵的学术资产。
许教授的学问与人格,也将继续启发未来的学界和社会大众。



发稿单位: 唐奖教育基金会

发稿日期:113年6月20日

发新闻联络人:刘琬怡0953-672346 | 王柏杨0933-04140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