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牙的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学样本。图/Pixabay
失去之后的珍惜,不叫珍惜。有些幸福,是失去之后,便无法再完整拥有的。
文/丁正如意 冯柒
现在,我们时常谈论“幸福感”。因为,现代都市生活存在一个悖论:当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客观福祉越来越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主观幸福反而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
龙应台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但人的主观幸福,不是单一的, 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想把一颗牙齿作为时代的切片,探讨个人和时代的幸福感。牙齿,关涉了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一颗牙的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学样本。
1989年,日本厚生省正式在全国推行“8020”计划,将80岁拥有20颗健康牙齿作为目标,呼吁人们从小爱护牙齿。1994年,世卫组织明确将“8020”计划扩大,并开始在其他国家进行推广。
然而,对素来不重视牙齿保护的中国人来说,这个目标实在是“路漫漫其修远兮”。2010年,曾有一项研究调查我国31个省近2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口腔情况。结果发现,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失牙10.7颗,80岁以上达18.8颗,能保有20颗真牙的80岁以上老人仅有18.4%。
中国老人普遍存在失牙问题。图/视觉中国
每一颗掉落的老牙,都述说着中国人的血泪史
日前,新周刊与拜博口腔联合发起了“追问掉落的牙齿,寻找遗失的故事”调查活动,不同年龄的老年人说出了自己的牙齿故事。掉落的牙齿,凝聚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生活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史——当然,也是中国人的牙齿血泪史。
牙齿的疼痛里,是饥饿的记忆。66岁的陈辅琴,曾在新周书房当私厨。厨艺了得的她,自然爱吃、懂吃也贪吃。遥想当年的知青岁月,生活困苦,可没那么多好吃的。琴姐说:“当时在山西插队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很多时候只能煮麦粒。每次咬完麦粒饭,牙槽都疼。你想想,这样的饭一吃就将近10年,牙齿能好得了吗?”
牙齿不好,陈辅琴会刻意地让自己笑不露齿。图/李伟/新周刊
牙齿不好,生于那个年代的人,既无措,又鲁莽。73岁的杜凤岐是个艺术家,20来岁的时候有一颗坏牙,而且遇到了一个没经验的医生,看了拍片不太明白,问别的医生也得不到回答,却拍着胸脯跟他商量说:“要不拔掉算了?”而他,居然也爽快干脆地决定拔掉,“那会儿的时代风气就是要拔掉腐朽的东西,我想,牙齿坏了,连根拔起也好”。
简单粗暴,让那颗掉落的牙齿引起了更多的痛楚,当然,这是直到杜凤岐遇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之后才明白的科学事实。
杜凤岐。图/阿灿/新周刊
不科学的治牙方式,又何止一种?此次调查中的多数受访老人,都用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抑制疼痛。
比如81岁的薛菊珉,她的方式就颇有几分地域特色。“我年轻的时候,用花椒治牙疼,胡闹的治牙偏方可让我遭了不少罪。我们那时候也不是不想管牙齿,可实在太穷了,顾不上,也什么都不懂,搞得现在牙齿状况很差。”
在这些调查个案里,每一颗掉落的牙齿,都伴随着疼痛和煎熬、鲜血和泪水,都承载着贫穷的记忆和无知的教训。由于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有限、护牙意识薄弱等时代因素,老一辈普遍忽视口腔健康问题。
薛菊珉。
既有钱又青春,不爱牙还是谈不上幸福感
由于客观条件局限,中国老人对牙齿健康不够重视。那么年轻人呢?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年轻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知识比长辈丰富,眼界比长辈开阔,那么他们理应对牙齿的认识和态度与长辈截然不同了吧?
非也。在新周刊与拜博口腔的调查活动中,一名90后受访者就表示:因为父母不重视护齿,自己也不太在意,现在已经深受牙病的折磨,“有时候疼得不可理喻、想死,喝药没有作用,只好去了口腔科”。
牙疼了才跑口腔科,说明平时不太注重护理牙齿。图/Daniel Frank
因为父母不重视,孩子也不在意——忽视口腔健康的年轻人绝非个例。
据《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012)》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从未看过牙医的人超过60%,只有不到2%的居民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的习惯。中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和12岁恒牙患龋率分别是66%、28.9%;中国12~13岁青少年酸蚀症的患病率在22.1%~61.8%。
可见,时代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然而牙齿健康意识并没有提高多少。
中国青少年的牙齿健康问题堪忧。图/Pixabay
年轻人有翅膀,有青春,对老年人的忠告往往不屑一顾。他们宁愿把时间金钱花在大吃大喝上,花在自拍上,花在游戏上,花在网剧上,却鲜有意识关心自己的牙齿,关心自己的健康。
但是,到了牙疼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对长辈时常挂在嘴边那句“牙口好胃口就好”感同身受。广东人有句话,“牙疼惨过大病”,一旦有牙疾,吃“龙肉都冇味”,更别说玩自拍、玩游戏、看网剧的心情了。
所以,别赖了!没钱、没时间、没权、没人脉……都没有比“没牙”更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影响你的幸福感。
拥有一口漂亮的牙齿,幸福感飙升。图/Pixabay
失去之后的珍惜,不叫“珍惜”
牙齿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还不仅仅是疼痛和疼痛引起的胃口不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口腔疾病与心脏、胃部、呼吸道等均有必然联系,牙齿在身体健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新周刊和拜博口腔的联合调查中,更是提到:40.1%的人认为老人缺牙导致“精神状态不佳”,14.7%的人感到老人缺牙后“沟通欲望下降”。
沟通欲望低,意味着老人认知能力的下降,也表明了孤独寂寞的情绪。同样的影响,年轻人并没有豁免权。
老牙的故事,是中国当代大历史的小切面。老年人“有好吃没好牙”的例子非常普遍,而这些故事,正是牙齿方面的“以史为鉴”,也是两代人之间的“爱的沟通”——莫让中国人的牙齿悲剧重演,莫让最终失去才知珍惜。
不要让他们和自己,再像过去那样,一遇到牙疼,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病急乱投医,而是去正规专业的医院做及时、正确的治疗。
老年人拥有一口好牙齿,对健康至关重要。图/视觉中国
对此,拜博口腔建议:普通人群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来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提倡每年洁牙一次,以清除牙面上沉积的菌斑和软垢,保持牙齿的坚固和牙周健康。掌握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再加上合理预防及时控制口腔疾病,是可以到达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80岁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的口腔健康标准的。
失去之后的珍惜,不叫珍惜。重视老人的牙齿,就是重视老人的健康。关心自己的牙齿,才是挂念老人所挂念的。
于是,我们采访了10位老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或辛酸或欣慰的牙齿故事。
倾听他们的牙齿故事,就是阅读一部中国人的生活史,一幅中国社会的牙齿众生相尽在眼前。
有道理的“老人言”还是得听。
否则——
待到辛苦奋斗大半生,努力扎根北上广。
到头来,却因为牙齿问题,好吃好喝碰不得。
空有“生活条件”,却无“生活品质”。
岂不遗憾?
猛戳下图或点击“阅读原文”,
倾听“老牙的故事”。
珍惜与感恩,从牙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