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近期美股科技巨头面临的回调和下跌行情,重点关注了纳指和标普500指数的表现,以及美国科技股财报季大考的情况。文章分析了财报数据背后的业绩压力、盈利增速与估值的关系,以及AI投资的风险和策略选择。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美国宏观数据和经济表现对股市的影响,以及科技股定价反应过度乐观情绪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美股科技巨头回调与下跌
近期纳指和标普500指数出现回调,很多投资者年内加仓的收益被抹平。七巨头市值合计跌去1.9万亿美元。
关键观点2: 财报季大考压力
随着财报季大考的来临,投资者对代表性公司的业绩进行严苛的审查。特斯拉和谷歌的财报显示业绩压力和技术瓶颈。
关键观点3: AI投资的风险与策略选择
AI投资面临产业化风险和技术方向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权衡集中参与AI赌注的策略是否仍然适用,同时考虑其他投资选择。
关键观点4: 美国宏观数据与经济表现的影响
美国经济保持韧性,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超出预期。但科技股的走势与宏观数据相悖,定价已充分反应乐观情绪,需要关注其他投资领域。
正文
7月11日以来,美股戳得全球投资者们生疼。以下图纳斯达克指数100为代表,最大回撤幅度为9.5%,回调近2000点。很多投资者年内加仓获取的十几点的收益,到现在几乎被抹平了。
重仓了美股科技赛道,尤其是“七巨头”(苹果、微软、英伟达、谷歌、亚马逊、Meta、特斯拉)的,帐面更惨。这轮下跌行情中,七巨头市值已经合计跌去了1.9万亿美元:特斯拉累计大跌16.5%,英伟达-16.2%,Meta-12.9%,谷歌-12.7%。
一、
财报季大考失败
最直接的诱因,就是当前财报季大考陆续来临,
畏高的投资者,以极其严苛的眼光在拷打代表性公司的业绩
。
严重不及预期的,有不确定性的,资本开支太大的,费用开支太大的,到处都是让投资者担心的雷点。
头部科技股中,上周特斯拉和谷歌首先公布了最新季度财报。特斯拉2024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5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3%,看着还行,超出分析师预期。但是净利润仅15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45%。对于车企而言,卖车是基本盘。但是最新季度数据显示,特斯拉卖车业务增速快速下跌,毛利率已经跌至不太健康的14%左右。
其他业务要么遭遇技术瓶颈,要么八字没一撇做不出来——比如提供的最高水平的自动驾驶系统FSD V12.4版本因为驾驶平顺性不足,而被延期推送。这直接影响FSD业务的赚钱能力,也影响了高度依赖FSD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Robotaxi。Robotaxi发布时间被推迟到10月(原定8月8日)。人形机器人也同样进展不顺。在特斯拉二季度财报发布前,马斯克公开表示,特斯拉将在2025年底开始向客户公司销售人形机器人,量产进度被推迟了一年。
谷歌第二季度的业绩本身蛮好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13.6%,净利润同比增速28.6%,超出分析师预期。但是谷歌核心广告业务的增速放缓,以及财报电话会上高管强调在AI领域高资本开支的发言,让投资者们忧心忡忡,直接放大了谷歌未来面临的盈利承压风险。在AI领域下注本身没有错,谷歌CFO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今年剩余季度,资本支出将继续保持或超过120亿美元水平”,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示“公司必须在人工智能方面大力投资,这有望改变核心业务——从搜索到YouTube再到云计算”,被投资者解读为利空消息。
在美国科技股巨头各自宏大的叙事中,未来业绩的增速和空间,是这轮始于2023年初,长达一年半的上涨行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它们各自在讲自己增长的故事,PE估值倍数大多存在50%以上的上涨。也就是说,相比于已经实现的利润业绩,大家对未来业绩的乐观预期放大了至少50%,
让它们站在了颇具争议的股价和估值高位上。
除了坚定的技术路线信仰者,大多数投资者都有些畏高,没有心情去宽容任何一点失望
。
高盛集团策略团队的负责人甚至悲观直言,“标普500指数在现在水平除了下跌没有其他路可走”,并且给了不建议抄底的结论。吹上去靠想象,验证结果的开奖时刻,自然人心惶惶。尤其人们觉得买得不便宜的时候,会放大短期业绩表现不如意的地方,还有雷点。
即将发布财报的微软、苹果、亚马逊、Meta等等公司将继续在本周接受大考,被投资者重新审视。比如对于谷歌交出的满意的答卷,投资者们并没有很开心,反而是处处挑剔可能的风险。
一旦有更多不符合增长预期的雷点出现,一旦盈利增速不能消化高估值,没有找到高估值的支撑证据,核心科技股指还会面临回调
。
以下三种情形,很大程度概括了几巨头面临的压力和可能的情形演绎。会是哪一种,大家可以心里盘算一下。
-
情形一:业绩超预期,有较强确定性,
继续上涨
-
情形二:业绩一般,有不确定性,震荡
-
情形三:业绩不及预期,下跌
二、
集中参与AI巨赌,还是好策略吗?
2023年5月以来,做多前面提到的科技七巨头,是全球市场最拥挤的投资赛道。彼时“七巨头”未来,围绕着人工智能展开。2023年3月开始,OpenAI连续ChatGPT上有重大突破,相应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计算需求、芯片需求,一时带来了巨大的投资热潮。
前沿科技的产业化风险极其高,技术方向对不对,应用成果有没有,都有较大不确定性。在一级市场(VC、PE投资市场)专门投注前沿科技时,人们的策略通常是两种,一种是通过项目分散化来分散风险,获取回报;另一种就是大家集中赌少数胜率高的项目。
美国恰逢基准利率水平高水位,在美股二级市场上,第二种选择几乎成了必然。赢家通吃,加上这几家科技巨头们现金流充裕,高盈利、高增速——直到2024年7月上旬,都仍然是众多投资者的坚定选择。美国银行每月的基金经理调研显示,有71%的投资者认为做多七巨头是最拥挤的交易,太多的投资者把仓位集中在这上面,赌AI赛道的高回报。
图.美国银行基金经理调研,最拥挤赛道(上图)、AI是否是泡沫(下图)
人类是真的很矛盾的生物。一边在七巨头仓位上,集中参与
AI
赌注;一边又对AI赛道,惶恐不已
。
当美国银行换一个问题问,“你觉得AI股票是否存在泡沫时”,最近三月承认有泡沫的基金经理占比直线走高,最新有43%的基金经理觉得有泡沫。
投资者们在最近季度,得到了至少几点关于AI投资的更新:
-
AI投入回报是慢的,GPT的突破站在几十年积累的肩膀上,前沿技术时常面临瓶颈,比如时不时推迟的特斯拉;
-
AI赛道是要持续投入的,比如谷歌每季度目前是百亿的资本开支投入;
-
AI的业务兑现是尚在早期,有不确定性。很多应用部署还在从0到1早期。比如谷歌最新财报显示,Gemini大模型加持下的广告业务营收增速实际有限,23年中到24年中,仅提升2%左右;
-
AI业务最大的确定性是计算基础设施需求。比如英伟达,比如谷歌云业务增速尚可。
AI赛道的投资收益实现,还有广阔的空间。对许多投资者来说,不持有或完全做空AI,违背时代的浪潮,是很难的。踏空比损失还难受。
赛道还有动力,但是除了集中做多巨头,人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基于这些观点的更新,尤其是短期业绩存在高不确定性,
人们找到了在
AI
赛道上,相比坚定地做多持有,更为短平快的更优胜率的策略——获利就跑,不断择时,甚至是去换仓择券
。
比如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认为投资AI,轮换比回避要好。比如花旗(Citi)的分析师在报告里建议,对已经大幅上涨的AI股票进行获利了结,采取换仓策略。理由很简单,从长期角度来看,AI股票大概率没有过于泡沫化,因为大多数预期都是可以实现的。利用大幅上涨的股票带来的收益,将投资范围扩大到AI行情的其他领域,采取换仓策略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