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日报  ·  即将开始查分! ·  7 小时前  
湖北日报  ·  即将开始查分! ·  7 小时前  
微行动联盟  ·  山西省24届一模卷、押题卷 ·  昨天  
NBS十八生活  ·  2027年高考 最新公告! ·  2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三组学生插班芬兰、波兰、西班牙学校,揭示欧洲教育“鄙视链”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4-03 07:00

正文

看点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由经合组织(OECD)针对各国15岁学生,三年进行一次的评估 。PISA能反映出各国初中学生的学习素质,对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作用。近几次的评估中,芬兰和波兰 表现出色。那这两个国家有什么独特的教学方法么?三组来自爱尔兰的学生被交换到芬兰,波兰和西班牙,体验当地的课程教育,带你揭开欧洲教育鄙视链!


文章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精英说”(ID:elitestalk)。


文丨克里斯      编辑丨张凌锋


说起“交换”,以BBC为代表的欧洲媒体,似乎一直都很喜欢派出本地孩子去基础教育扎实的东方各国感受“魔鬼式”训练,为此,我们曾写过 三个威尔士学生跑到韩国交换3天 ,结果嘛,当然是被虐…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比较完东西方还不算,他们又纠结起了本国内部的公立私立,来了个 私立富二代VS公立穷学生的大交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化解了偏见,增进了理解…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


如果你以为热爱交换的西方媒体就此消停,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在前两年,爱尔兰又搞出了个欧洲本洲大型国际交换生的项目,并且全程记录跟拍, 三组爱尔兰师生分别被送到了西班牙、波兰与芬兰,以亲身经历揭开了欧洲人内部的“教育鄙视链”。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纪录片——


《国际交换生(Class Swap)》


图片截取自纪录片《国际交换生》(下同)


说实话,考虑过近几年PISA(国际青少年能力评估测试)的结果,冠军基本都被亚洲包圆,也只有芬兰身经百战而屹立不倒,波兰逆流直上而进步神速,其他的,类似于爱尔兰、西班牙之流,基本是半斤八两…


拥有着傲人高等教育的欧洲各国,在面向十几岁孩子的基础教育上,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透过交换生的眼睛,他们又能从邻国的佼佼者身上,获得哪些教育启示呢?




“难兄难弟”当爱尔兰师生交换到西班牙








在位于爱尔兰西海岸最大的城市利默里克,四名来自市中心一所综合中学的中学生,正为几天后奔赴西班牙的交换做着准备。


在为期两周的交换之旅中,教授西班牙语的老师艾玛,将会陪同四个孩子前往。 不过与孩子们的兴奋之情不同的是,艾玛老师似乎并不对此次交换抱有太多期待。



“爱尔兰与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一个位于欧洲西部另一个位于西南,而且都在经历着经济衰退,教育领域也时有裁员…”


从PISA成绩上来看,两个国家都属于中不溜秋的水平。对此,艾玛老师感觉很纳闷, 她实在想不出这样一个可称作“难兄难弟”的国家,有多少经验可以学习, 但本着“走出去就有收获”的想法,她欣然前往。



哪怕能找出两国在基础教育上所共同面临的难点与问题,那也是一种启发。


果然,当爱尔兰孩子们第一次踏入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市郊的圣胡安巴蒂斯塔学院,他们都被那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所震惊了。


这是一所同样面对城市学生开放的普通公立,有着825名学生,师生比大约为1:30,规模与爱尔兰孩子自己所属的公立学校相当。 不算宽敞的校园,拥挤的学生,顾不过来的老师,形成了两所学校共同的困境。



课堂纪律,也是老师们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西班牙,学校课程被一个25分钟左右的休息切割为上下两场——学生们先是上完3节55分钟的课,随后休息,然后再上3节55分钟的课,然后放学,如此周而复始。



长时间的连续课程,几乎无法让本来就活泼的西班牙学生坐得住,尤其当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之时,为了镇压课堂上窃窃私语的学生,他们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


有老师带来了铃铛,哪里吵闹摇哪里。



也有老师将55分钟的课安排为课堂讨论,自己再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不断提醒孩子们“讨论啊亲!下节课要考!”



可惜,老师们的竭尽全力在混乱吵闹的课堂中,显得有点无济于事。 目睹了这一切的爱尔兰老师艾玛表示,这的确是许多基础教育表现一般的国家,必须要直面的问题。


不合理的师生配置比,让老师无暇兼顾单个孩子的需求; 过于“宽松”的课堂气氛,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愈发艰辛。 有时,她还真挺羡慕亚洲老师的,起码他们练就了一套好手腕,能够压得住学生,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更糟糕的是, 不景气的经济,时不时会让满怀热忱的老师成为“牺牲品”。


当年的西班牙与爱尔兰一样,面临着衰退。经济一糟糕,就不可避免地要裁员;一裁员,往往是教“无用课程”的老师最先受害。


在西班牙,艾玛老师和爱尔兰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课,课堂上,美术老师帕科让每个孩子都完成一幅画作,再将画作拼起来,凑成一幅大型艺术品。



艾玛老师还是挺欣赏这种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参与、协同合作的教学方式的,但在与帕科老师详聊之后才发现,原来他正以每节课都是自己所教授最后一节的态度,开展教学。


当裁员浪潮袭来时,音乐美术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课,最容易受到影响, 过去一年,西班牙这所学校里走掉了12名老师,基本上都是被视作“没用”的人文艺术课教师。



老师走了,乍一看似乎节省了开支,可却变相剥夺了学生们探索自身可能性的权利。


活在相似危机下的艾玛认为,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沦落到要教育界与孩子们为之买单,那这个国家的教育怎么可能会好? 在这种情况下,远远落后于它国或许才是常态。


“这样做,无异于亲手扼杀进步的希望。”



虽然西班牙的课堂体现了许多欧洲国家在基础教育上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但它也有自身的长处,比如 它是欧洲这么多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开设电脑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国度。


每所学校都配有计算机实验室与宽带,孩子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直接在学校里学习相关知识,这非常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看到共性问题,看到弱势与长处,西班牙交换之旅的确如同爱尔兰教师艾玛所想象的那样“糟糕”,却也有一些超乎意料之处。




波兰:靠严格教育翻身为“强国”



在前往波兰进行交换以前,爱尔兰利特里姆郡的孩子们,似乎对波兰充满同情。


孩子们都对这个东欧小国在近代史上的遭遇有所耳闻—— 侵略、亡国、衰退。 直到21世纪初期加入欧盟,情况才有所好转。


一个爱尔兰女生说,听说那边的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远远不如我们学校。



另一个男生则听说,那边的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时至今日仍在使用黑板。



可就是孩子们口中多灾多难的小国,却连年在PISA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数学、科学、阅读这三个科目上,无限接近前十,跟欧洲其他各国相比,这个成绩算是不错了。


其背后的奥秘,来自教育制度的变革。



对于爱尔兰孩子们来说,也是时候通过亲身经历,感悟一下这个设备落后却成绩不错的国家,是如何培养它的青少年了。


首先,大概是受到其历史文化的影响,波兰的学校里,处处弥漫着感恩与团结的气氛。


爱尔兰孩子们没想到,在波兰,宗教竟然会专门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教学大纲内,更没想到这里的师生,竟然如此虔诚。



每天早上八点,波兰学生准时在宗教课内做起了仪式,感谢今天又是平和的一天,感谢上天赐予的受教育机会。可能是受到这种心绪的影响,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会更加努力。


“在波兰,他们确实比我们更感激教育。”



另外一点就是,波兰的学校都是我们常说的“一贯制”,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孩子们基本上会在同一所学校内走完自己的幼年到青少年,这完美解决了各阶段转换时的衔接问题,也形成了一种“奇景”:


在波兰的校园里,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玩在一起,小的跟随大的,大的照顾小的,反而没有预想中欺凌与暴力的现象发生。


多年龄段混合的校园生态,让波兰的下一代学会了共处、融合与团结。



撇开感恩与团结的校园气氛不谈,让爱尔兰孩子们惊讶的是, 这里的考试无处不在。


无论在数学、化学还是生物课上,他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来,我们做个测验”。考试之频繁,让爱尔兰学生误以为自己其实是来到了传说中的“考试工厂”亚洲。



而且,就算没有考试,爱尔兰孩子也发现自己已经有些跟不上波兰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进度了。


数学课上,他们满脸懵圈地望着波兰同学在黑板上写下复杂的公式,连在爱尔兰数学科目中得过A+的学生,都露出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啥”的迷离表情。



这恰恰体现了波兰教育的精髓——严抓数理化基础;重视考试,搞全国统考;还有纪录片中提到的,强行延长学制一年,到16岁后才通过考试,确认学生究竟是进入职业学校还是踏入高等教育领域,修读大学。



在某种层面上,波兰的教育腾飞正是得益于将严格教育的概念引入了基础教育 。对于这样一个曾饱受磨难的小国来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快乐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卓有成效的教育绝对是不“反智”也不轻松的,想要拼出成果来,就是要吃苦、努力、毫不松懈。


况且,波兰根本不想以下一代的未来为代价,再将自己引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他们非常清楚“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把教育搞上去,实力增强,国家才有一席之地。





金字塔顶端的芬兰,完美教育典范



如果说整个欧洲教育有一条“鄙视链”存在,那么爱尔兰、西班牙恐怕很不幸地在底端,波兰在中间,而福利超好的北欧国家芬兰,则毫无疑问地霸占着金字塔塔尖的位置。


“芬兰可能有着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被分配到芬兰交换的爱尔兰孩子们,喜滋滋地面向镜头说出这句话,满眼都是期盼。



和它的欧洲兄弟们相比,芬兰是特别的。


它不分公立私立,全国教育资源均衡;孩子成年以前没有大考,没有作业;就连从事教职的老师们,都是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人。


和另一种重视刻苦学习与考试成绩、外部不断加压的路径相比, 曾拿下过PISA欧洲冠军的芬兰的模式,似乎印证了师生的内在驱动力,也可以是促成高质量教育的关键。



从一开始踏进芬兰学校的校园,爱尔兰孩子们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芬兰,学校是宽敞而明亮的,大大的落地玻璃,让自然光尽情地挥洒进室内,每个角落都能尽可能多地沐浴阳光,所以,你能看到芬兰孩子在各个旮沓读书学习——楼梯后面,储物柜之间,也因为它们足够亮。



一来学校,学生们会像进入游乐场那样先脱下鞋子,赤脚奔跑在各个区域;但学习和玩乐之间的界限也没有分得很清,读书的场所旁边,就矗立着装满丰盛零食的贩售机。



最让爱尔兰学生着迷的,是一进校门就自动连接的免费wifi,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在芬兰,与学校和学生有关的一切事物几乎都是免费——免费校车、免费午餐、免费课本、免费医疗、免费学校旅行、免费住宿…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个北欧小国经济上的任何发展,都是为了给教育提供后盾。



芬兰学校的硬件配套,好得让人妒忌。而在软件方面,它也丝毫不逊色于他国。


芬兰政府硬性规定了每个班级的最大人数规模以及学生们每周在校上课的最长小时数;每位老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给予足够多的关注,也是明列于芬兰教育政策的指导准则。



让每个芬兰孩子都有机会充分探索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根据自身的进度得到针对性的辅导,是芬兰贯彻于基础教育的初心。


相应的,学科不存在“有用”、“无用”之分, 只要你能想到的在生活中出现的任何现象与话题,都可能成为一门课,供孩子们自由选择 ——喜剧表演、模特与摄影、烹饪、性教育乃至寻宝游戏、给T恤喷绘,应有尽有。



只要不过分偏离基础教育教学大纲的范畴,芬兰的老师们有足够的权利可以自由决策,以他们想到的任何方式,给学生上课,这其中也包括了根据学生的需要“新开”课程,以及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给自己讲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