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一个词语,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认识,基本上是来自于滴滴、Uber这类不同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新服务模式的出现,普通的私家车也可以用于租车服务,而车主(司机)本人并不隶属于约车平台,而是一个独立的合伙人。
其实,共享经济不仅仅可以实现车辆、房屋这类有形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在于人力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的背后,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也开始有了新的嬗变。在共享经济的新时代,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个体和组织关系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主流思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雇佣-管理”模式正在束缚每一个个体
在过去,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可以叫做雇佣关系,也就是企业与劳动者个体要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占用个人的劳动时间从事生产创造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以工资的形式给予劳动者本人一定回报。这种关系中,企业是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将众多零散的个体有机的组合起来,去完成一件件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作。企业占据主导位置,拥有员工的“定价权”,规定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
在雇佣关系基础之上建立的是企业与员工的管理关系。过去一切管理学的知识,大都是基于雇佣关系的发展,员工拥有相对固定的上下级关系,从上级那里领取任务,对上级汇报工作,同时也接受来自上级的考评和奖惩。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越是大型企业,员工越过多的关注上级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而不再关注外部市场和客户的反应。
同时,“雇佣-管理”模式的不断强化,也让员工在大型企业中逐渐习惯于一个局部的零件化角色,专注于一个个细小的工作,逐渐被机械化思维所禁锢。在著名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扮演的男主人公夏尔洛,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最后由于不堪重负,精神失常,被工厂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同时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即使过去了快一百年,《摩登时代》中夏尔洛的生活境遇,依然在如今的摩天大楼里面,由那些衣着光鲜的白领们继续扮演着。的确,这是工业时代个体分工的真实写照,也是原有的“雇佣-管理”模式对人性的禁锢的终极结果。
雇佣制下的员工,受制于企业固有的管理机制,虽然减少了不可控风险的出现,确保企业整体的平稳,但实际上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阻碍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更大发挥。走进企业中看一看,就会发现,越是管理制度完备的企业,员工的自由发挥空间越小,规范化的动作越多,结果就造成了员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不愿创新、不思进取。工龄越长,收入越高,人很自然就容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利于有想法的年轻人去自由冒险与施展才华。
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在外部颠覆式创新此起彼伏的时候,所有的大企业,都会对员工的按部就班,缺少创新文化头痛不已,于是继续在管理上做文章,出台制度文件,还是进行价值宣传,但效果寥寥。为什么?因为问题恰恰出在了管理本身上,不改变传统的“雇佣-管理”模式,而只是在既定模式上做加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企业平台化促进了个体的去雇佣化趋势
共享经济脱胎于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像滴滴的车辆共享、airbnb的房屋共享,知乎、在行这类知识能力共享,可共享的资源类型越来越广泛,负责整合分散的盈余资源,并做好供需双方交易服务的企业平台也越来越多。共享经济本质上还是一种平台经济,无论是基于信息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从事生产制造的传统企业,都在慢慢的向平台化方向演变,具体表现为从资源上由封闭独占走向开放共享,业务上由自产自销到产销外包,组织上由层级制走向扁平化。目前来看,这种平台化的转型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身上体现出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边界定义越来越模糊,企业与企业外的资源渐渐融合,难分彼此。互联网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不仅大大弱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而且建立了广泛的连接,任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它所需要的资源,中间的环节不需要太过复杂。这本身就带给企业内外的众多个体更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利用互联网去获取更多将自身能力变现的渠道。
与此同时,共享经济本身又是一种大规模定制化经济模式,由众多消费者和服务商自行在平台上完成交易,企业不可能事无巨细的控制每一单的产出样式。越是个性化和创意性的产品服务,越不可能由企业内部自行完成,越不可能由既有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实现。于是,只能依靠不由企业控制的,更具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外部资源来协助产生,这就催生了更细化和复杂的全社会分工体系,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来完成一件事情,没必要再雇佣大批人力去从头至尾生产。利用外部零散的个体,“众包”完成一项本该由企业内部自己完成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以往“雇佣-管理”模式的新人企关系的出现。
当企业逐渐走向开放和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时候,原有的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越发变得不牢固。合同制不再能够束缚员工的自由选择,为更好的企业服务不见得非要签署一份“卖身契”。未来更进一步的发展,也许就会出现员工的“去雇佣化”,这意味着任何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再需要找一个企业作为所属单位,签署具有排他性质的劳务合同。而是可以就事论事,完全围绕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与有此需求的各类企业谈合作。
如果共享经济这股潮流,能够更广泛的深化到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未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只可能存在一种:合作关系。个体的身份,将从隶属于某一个组织的员工,转化为在共享平台上与各家企业进行业务往来的合作者。过去企业运营强管理手段,要求员工为自己创造价值,未来的合作关系,则要求企业和员工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
未来将是个人与企业的合作联盟时代
这种更具自由度的人企合作关系,一定会让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的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平级之间是同事关系。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企业开始向平台化方向转变,封闭的内部逐渐走向开放,围绕平台的是供给方和需求方两大外部群体。平台化企业要求内部所有的人员必须为满足双边群体需求提供服务,淡化了领导、管理等色彩,更多的是合作。员工不再像过去在金字塔型组织里面,一举一动都看领导的脸色,转而开始直接面对客户,了解需求,制作方案,解决问题,升级体验。
未来的人企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几大特色:
首先,个体将成为自由独立的经济体。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的参与到全球分工经济体系中,这种参与不依托于某一个企业,而是独立自主的完成某个分包的任务,或者自己组织团队,依靠网络化协作完成具体工作,获取报酬,在此期间,不会受制于任何企业组织的常规化控制,个体的议价权和自由创造力将大大增强。
其次,外部的个体将与企业成为合作伙伴,相互独立又彼此支持。共享经济之下,企业为众多专业化个体提供平台服务,提供业务机会。个体则在平台上,释放个人能力,创造新的价值。双方实际上将走向平衡互惠的关系形态,企业越来越依赖于这些独立的个人经济体,为自己创造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网络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用户,扩展自己的企业生态竞争力。同时,企业也不需要承担以往的员工管理成本,做好一种轻资产模式的平台企业。对于共享经济而言,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储备了多少人才,而在于能否在需要的时候最快时间找到可供合作的人才。
最后,企业的员工也将会获得更多自主权。共享经济带动企业平台化和开放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针对外部个体,对于仍旧选择留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也是一次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海尔几年前提到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如今阿里也在鼓吹“平台-个人”的新模式,说的都是企业将从过去“强管理”模式向“强赋能”模式转变,从“管控型”向“助推型”模式转变。“赋能”强调的不再是物质上的激励和刺激,而是从内心上激发员工创造新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权利。“助推”不再强调控制、规划、标准等传统管理理念,而是企业作为大后方,为员工提供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帮助,为其在企业平台上的“创业”活动保驾护航。企业为员工的创新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赋予其对等的责权利,目的只有一个,让个体的能量更充分的被释放,让个体的价值更准确的被衡量。
未来,资源共享会成为广泛共识,网络的连接也会替代身份的隶属,企业与员工的合作关系取代传统的雇佣关系的老观念。在同一个平台之下,双方可以更平等和自由的选择合作,企业不必再把员工纳入到自己的管理体系内,员工也不需要再把自己当做某一企业的成员,网络的连接改变了以往的关系范式,个人与企业的平等合作,甚至于业务联盟,将是一种新的趋势。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本文作者系企业互联网转型与知识型员工管理顾问,现供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任高级项目总监,专注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研究。
公众号搜索“腾讯研究院”收听研究院及各子中心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