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金主要来源于赋税折色、矿课矿税和贡金,以及进呈。嘉靖十三年的时候,年例金“每年春夏办足色金一千两,价银六千三百六十三两,秋冬办成色金一千两,价银五千五百六十七两,仍于差发银内动支收买。”
嘉靖十三年云南要上交的年例金数目由原来的一千两增加到了二千两,到了万历二十年,云南上交的年例金数目甚至达到了五千两之多,表明了明政府对黄金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黄金是靠购买来上解朝廷的,并且依据成色的不同,被铸造成十两或二十两重的金锭。
崔敏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的宦官,史书也记载明代皇帝命其发户部银六万市金的故事。在明代,户部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各地田赋折银都上缴到户部,户部为满足皇室需求,将收缴的白银通过购买形式转化成黄金、并铸造成金锭。
大明嘉靖 「大明嘉靖四十年十月内户部造」五十两金锭 铭刻:嘉靖四十年十月内户部造,足色金一锭五十两重。
明代五十两金铤发现极为少见,明代五十两金锭目前所知,考古出土的仅有两例,一是1972年陕西太原南郊黄陵村明晋王墓出土了两枚五十两金锭;另一是2001年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了两枚五十两的金锭。
无论考古出土还是传世品,明代金锭见到的大多重十两或二十两的,或者是重五两的,如北京定陵万历皇帝墓葬中出土的103枚金锭分为十两和五两重两种。
除此之外,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曾收藏有一枚永乐十七年的五十两金锭,2009年春季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的拍品中曾见有一枚永乐元年的五十两金锭。依据可见的公开资料,明代五十两金锭存世数量不超过十枚。
五十两金锭作为明代最大最贵重的黄金货币,存世不超过10枚。拍卖会能见到的大概的起拍价格为800万---10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大城市一套别墅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