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布鲁克林有棵树》:困住人生的,从来不是贫穷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8-20 17:57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畅销书籍《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内容,包括作者贝蒂·史密斯的成长经历、小说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弗兰茜一家在贫困生活中如何坚守爱、尊严和梦想的故事。文章强调了贫穷并不能阻止人们追求生活的温暖、尊严和梦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书籍介绍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籍,讲述了贫民区女孩弗兰茜及其家人砥砺成长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尊严的重要性以及梦想的价值。

关键观点2: 弗兰茜一家在贫困中的坚持

弗兰茜一家身处贫穷,但他们坚守爱、尊严和梦想,就像那棵在水泥地上挺拔傲放的天堂树一样,顽强扎根,向阳生长。

关键观点3: 爱的力量

文章强调了爱的力量,即使生活千疮百孔,有爱就能温暖一切。贫穷可以阻碍物质的享受,但是无法阻挡爱的传播。

关键观点4: 尊严的坚守

弗兰茜一家在贫困中坚守尊严,母亲凯蒂的坚持和努力是典范,她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人穷志不穷,家贫心不贫。

关键观点5: 梦想的价值

文章强调了梦想的价值,弗兰茜通过坚持阅读和学习,实现了读书梦想和阶层跨越。起点不能决定终点,只要勇往直前,就能抵达梦想的终点。


正文

作者 | 书 · 伏琴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遇见》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畅销了半个多世纪的 《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会哭也会笑的书,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如果你从小到大很少感受到过爱带来的疗愈,请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点击下方即可 听樊登老师解读 👇




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从小家境贫寒,14岁辍学打工,饱尝人间疾苦。

后来,她发奋自学,考进大学学习写作。

受作家左拉的影响,她也梦想“养个孩子,种一棵树,写一本书”。

1943年出版的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正是源于她的成长经历。

小说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改编的电影《天堂树》,曾获奥斯卡奖。

作者用温暖朴实的文字,讲述了贫民区女孩弗兰茜及其家人砥砺成长的故事。

他们深陷贫穷,却像那棵在水泥地上挺拔傲放的天堂树一样,顽强扎根,向阳生长。

读懂他们的故事,你会明白: 困住人生的,根本不是贫穷。


贫穷,困不住爱


20世纪初,弗兰茜出生在布鲁克林的一个贫民区。

美丽坚韧的妈妈凯蒂靠做三处房子的清洁工,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弗兰茜带着小一岁的弟弟,从小四处捡垃圾,卖废品,帮助妈妈减轻一点负担。

而年轻帅气的爸爸乔尼,在酒吧当陪唱侍者,朝不保夕,还常常喝得烂醉如泥。

可是,弗兰茜依然觉得他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爸爸始终干净整洁,廉价的衣服熨得平平整整,脚上的皮鞋擦得一尘不染。

他每天晚上唱着歌回家,带着晚会剩下的糖果零食,把欢乐也带回了家。

他亲昵地称弗兰茜为小歌后,是她最忠实的倾听者,帮她将一切烦恼都赶跑。

他别出心裁地带着孩子们出海钓鱼,虽然出尽洋相,甚至毁了自己唯一一套体面衣服,但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

弗兰茜在第一所小学受到虐待,想转到较好的学校,爸爸冒险给校长写信,谎称要搬到高级房子,帮她实现了心愿。

弗兰茜14岁时,爸爸因长期酗酒,导致肺炎去世。

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她却意外地收到了爸爸临终前安排的鲜花和卡片,落款处写着“爱你的爸爸”。

爸爸乔尼未能帮助解决家庭的物质之忧,但是他穷困却不潦倒,始终风度翩翩,善良有爱。

他像一颗温暖的大树,用体贴入微的爱,呵护着小树苗的成长,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贫穷可以阻碍物质的享受,但是无法阻挡爱的传播。


即使粗茶淡饭,布衣素食,也不妨碍一家人其乐融融,爱意满满。

席慕蓉曾说:“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

即使生活千疮百孔,日子捉襟见肘,但爱是生命的火焰,可以温暖一切。

只要坚信有人爱你,你就能熬过生命的寒冬。

点击下方即可 听樊登老师解读 👇



贫穷,困不住尊严


妈妈凯蒂从不抱怨生活的艰难,也不妥协于命运的安排。

她把全家赖以为食的发霉面包做得花样百出,美妙绝伦。没有东西吃时,就编故事来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弗兰茜喜欢闻咖啡的味道,却不喜欢喝咖啡,凯蒂每次都将她那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倒掉。

在她看来,如果浪费一杯咖啡,能让孩子感受到有钱任性的感觉,也是超值的。

每周六,她坚持花一毛钱去看演出,因为这种奢侈,让苦难的日子开出了鲜花。

她梦想着供养孩子们上大学,让他们不再延续自己贫困的命运。

因此,每天睡觉前,她坚持不懈地给孩子们读书,读《圣经》和莎士比亚,每本各读一页。

每天从牙缝里省下五美分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租住的房子里有一架钢琴,凯蒂便通过给钢琴教师家做清洁,换来同等的钢琴课时间。等她学完,再教给两个孩子。

她一再坚持在乔尼的死亡证明上,死因只能写肺炎,而不是酗酒,因为孩子们不能被嘲笑有个酒鬼爸爸。

乔尼去世后,家中入不敷出,酒吧老板拿出一笔钱,撒谎说乔尼生前留有多余的酒钱,但凯蒂断然拒绝他的好意。

她允许孩子们在酒吧兼职,但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和怜悯。


弗兰茜想要辍学帮助妈妈,凯蒂鼓励姐弟俩边兼职边上学。

他们历经艰难,但是熬过了至暗时刻。

最后,凯蒂接受麦克肖恩警官的求婚,但是表明:“我不图你的钱财。君子固穷,但我们过得很好。”

凯蒂尽己所能将一贫如洗的日子过得熠熠生辉,让家人活得有体面、有尊严。

“人穷志不穷,家贫心不贫”,是我们自古以来尊崇的美德,榜样比比皆是。

既有不食嗟来之食的齐国饥民,也有贫贱不能移的孟子,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物质上的不足是容易弥补的,而灵魂的贫穷则无法补救。”

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残缺。

物质可以贫穷,但不要在贫穷中丢失了尊严。

点击下方即可 听樊登老师解读 👇



贫穷,困不住梦想


在妈妈的影响下,弗兰茜从小痴迷于读书。

她每星期都要去图书馆借书,博览群书,并且爱上了写作。

爸爸离世后,妈妈带着她和弟弟,以及尚未出生的妹妹。

为了减轻妈妈的压力,姐弟俩一边在酒吧兼职,一边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只能有一个孩子上高中,而另一个孩子则要打工帮助负担学费和家庭开支。

弟弟不爱读书,弗兰茜却做梦都想读书。


可是妈妈却出人意料地决定让弟弟直接上高中,而让弗兰茜辍学打工,等到第二年再上高中。

弗兰茜觉得妈妈偏心,可是抗议无效,懂事的她也理解了妈妈的无奈,只能服从安排。

妈妈后来解释,弟弟必须当年上,因为他本来就不喜欢读书,一旦停学,就永远不会再踏进校门。

而她相信弗兰茜和自己一样执着坚韧,一定会想尽办法重返学校。

弗兰茜先后做过花枝工、档案员、阅读工、打字员等,但她始终坚持阅读。

后来,她灵机一动,决定跳过高中,直接报考大学。

因此,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自学高中课程,参加大学暑期班学习。

16岁那年,她顺利考上了密歇根大学,成为家族第一位大学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分布式实验室  ·  Kubernetes:过去、现在与未来
8 年前
重建自我课堂  ·  薛之谦:前任也曾是对的人
7 年前
柳林大小事  ·  柳林给老公下跪的女人,谁认识?传开了
7 年前
跑步指南  ·  跑完就脚后跟疼,该怎么办?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