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社交及粉丝文化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助推下,当前的网络粉丝社区中存在着远胜于网络社区兴起初期的多种交流实践活动。笔者根据这些交流实践活动取向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信息性交流、情感性交流、生产性交流以及仪式性交流等四种类型。
(一)信息性交流实践
网络社区是“一群人通过网络互相沟通与共享信息的社会现象”(贺小光,兰讽,2011),作为交流的基本单位,信息的交换对于网络社区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网络粉丝社区而言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相较于不重视参与的普通观众,粉丝总是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粉都对象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资本深度涉入粉都对象。
1. 告知
“告知”是信息性交流实践的最主要方式。其中,关于粉都对象本身的信息是
粉丝交流的基础内容。在《太阳的后裔》播出期间,“太阳的后裔”吧中有不少的所谓“细节帖”,一些擅长挖掘细节的粉丝通过向其他粉丝介绍他们聚焦并放大的
剧集信息,帮助整个社区的粉丝加深了对剧集的理解。
但是不同于肥皂剧的粉丝,其他电视剧类型的粉丝无需花更多的功夫去了解电视剧文本本身漫长的历史信息(因电视剧文本本身的长度有限,加上网络视频的非线性传播特点,粉丝并非错过直播就错过了解剧集文本的机会),他们更期待从电视剧文本之外来获取信息解释剧集,这些信息以关于电视剧文本的新闻以及电视剧演员的信息为主。比如帖子“【160430】【存档】太后新闻传送门(时间轴—全纪录)”中首楼即解释了该贴的目的:
“欢迎来到吧务组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闻类内容专区。在这里你将看到最详尽的新闻类内容。与我们一同回顾太后始终与其中的酸甜苦辣。”
另一个帖子“【150604】那些影子照亮了光——《太阳的后裔》配角科普”则是粉丝在剧集开拍之前,针对剧集的演员信息进行的交流。
“楼主开这个贴,希望大家都把自己知道的配角演员们的资料、轶闻、故事分享出来,让这些构成一部好剧必不可少的人在主角耀眼的光芒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温度。”
随着粉丝对粉都对象了解程度的加深,仅与电视剧文本相关的信息也开始不能满足粉丝的需求,更为外围的一些信息和知识被纳入粉丝交流的范畴。这些信息有的可能会影响粉丝对电视剧文本的理解,比如帖子“【160306】【科普】搬运百度的韩国特种部队科普”的出现,就是因为《太阳的后裔》的男主角刘时镇是一名韩国特种兵,掌握了相关知识的粉丝希望让更多的粉丝了解男主角的人物背景和职业特性。
“综上.....wuli柳大尉绝对是战士里的战斗机....难怪女二的将军爹说柳大尉是将军候补了.....看了这些就真的很能理解了,为毛柳大尉一点都不怕死......”
另一些信息则对粉丝理解电视剧文本的意义并无太大影响,但却能够丰富粉丝的知识,使其累积更多的文化资本。比如帖子“【160227】【赞助】剧中广告商 你认识几个?一起涨之势~~~~”就介绍了许多电视剧的拍摄赞助品牌;另一个帖子“【150917】【科普】抢先开贴 军事武器科普哦”则介绍了电视剧中出现的各种武器设备。
无论是关于电视剧文本的信息交流,还是电视剧文本的外围信息分享,都有助于粉丝对电视剧文本形成更丰富的阐释。这种通过集体完成的信息收集和归档实践非常重要,因为“一大群粉丝可以做到任何单个的哪怕最忠实的粉丝都做不到的事情:对空前数量的相关信息进行累积、保留、和不断地再流通”。
这些信息集合起来,为粉丝提供了理解和阐释电视剧文本的知识基础,提升了他们观看剧集的快感。“这样的知识增加了粉丝‘看透’通常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生产过程的能力,非粉丝是接触不到这些信息的。这些知识缩短了文本与日常生活的距离……”(Fiske,1992:43)与此同时,这种集体信息的积累是创造共同知识的基础,有助于社区边界的形成和粉丝能力的提升。作为共享的文化资本,这些信息也确保粉丝在参与社区互动和为社区做贡献时有所依凭。
对于粉丝个体而言,作为告知信息的粉丝,他们通过告知这一行为,不仅向社区其他成员展现了自身丰厚的粉丝文化资本,从而获取因其他粉丝的赞扬而产生的满足感,同时也获得了继续为社区贡献力量的鼓励,强化了对社区的认同感。获取信息的粉丝也因为从社区中得到了因为个人原因无法接收的有效信息,增加了对于社区的粘性。而在告知者和获取者持续讨论这些信息的过程中,粉丝更为深度地参与到了社区的互动中,这不仅有利于强化粉丝与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类亲属或类伙伴的关系,也有利于增强粉丝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推测
推测是粉丝基于已知的粉都对象相关信息,针对粉都对象进行的第二种信息交流方式。对于电视剧的粉丝而言,他们喜欢将故事当作一种游戏,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之中,去尝试“辨别一个角色是什么样的,可能会发生什么、应该要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将会怎样发生……”(贝姆,1998/2009:394)
总体而言,粉丝在网络社区中的推测实践一般包括两项内容: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的留白。前者是最为常见的推测内容,粉丝们往往会根据电视剧的前情呈现,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价值取向,再参考电视剧文本的周边信息(比如同一编剧的其他作品)来对未来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推测。比如帖子“【160409】【预测】他再也不会回来……”中,有粉丝就预测故事的最终走向将会是一个悲剧,作为特种兵的男主角将会牺牲。
“太阳的后裔看到现在,不知道太后粉注意到没有,我是特别喜欢这一段,big boss, he is smart, funny, and mysterious, but he has a lot of secrets......and one day ,piu...he will never come back.而且这一段始终没有得到呼应,越接近结局,越觉得这很可能发生。很多英雄人物的塑造,并不是一定要喜剧结尾的不是吗?往往悲剧更难让人产生情怀。”
另一个帖子“【160413】【讨论】部队已经公布死亡了,大尉活着回来了,这要怎么办?”中,粉丝则针对如何让男主角“死而复生”这个情节合理化展开了讨
论。
“会不会转业?然后再次去了沉船湾?”
“应该以后就不用再出危险任务了吧!!希望大尉从此金盆洗手,做领导”
“这根本就是部队安排的呀…只希望没了身份的大尉就此平凡生活…”
“被换了身份重新活着,两人移民希腊”
除了对故事情节的走向进行推测,粉丝们对于受限于播出篇幅未能呈现或是编剧出于需要故意没有展现的留白部分,也抱有极大的推测热情。比如帖子“【160401】【讨论】从剧中细节推理一下男女主角的家庭背景”:
“姜医生……很有可能是来自单亲妈妈的家庭,或者至少不太和爸爸联系,而且是独生子女。因为看戏里,每次在经历生死关头的时候,姜医生只会提到妈妈。例如,开车快掉下悬崖留遗言的那一次(同时也是录下对柳大尉告白的那一次),又或者是地震劫后余生,恢复手机通信的那一刻。”
粉丝之所以热衷于推测实践,一方面是受到电视剧制作方和播出方的鼓励——他们总是试图在每一集播出之前通过预告、剧照等方式释放诱人的有限信息,并且在每一集播出结束的时候留下悬念,引导粉丝去推测故事接下来的走向,并促使粉丝热衷于通过在第一时间收看剧集来验证这些猜测。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粉丝自身提升观看快感的需要。粉丝的推测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展开幻想的过程。粉丝之所以需要结成社区来与志同道合的其他成员交流,是因为只有在这个社区中,他们基于粉都对象的幻想和情感投射才不会被认为是“过度的”或者是不正常的。因此,在官方文本没有给出任何既成的答案之前,粉丝在社区中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编织文本并与其他粉丝交流想法,从中获得想象性的满足。
此外,粉丝们在推测时,往往会动用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如对编剧、摄像、音乐以及其他形式符码的知识;同时还会加入个人的生活经历,间接或直接地向社区中的其他粉丝展现出自身的个性以及价值观念,而当粉丝展现的这些内容获得来自社区的其他粉丝的认可和赞扬时,他们便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粉丝的推测还能填补文本的裂隙,“说明文本中省略或掩埋了的动机和结果,扩展解释的空间,提供另一种或者额外的洞见”(费斯克,1989/2001:174-175),从而提升粉丝观看剧集的快感。
对于社区整体而言,粉丝们积极的推测交流,能够形成一种集体讨论的氛围,在促进社区内部粉丝之间的交流,提升粉丝之间的熟悉度,增强粉丝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同时,还能增加社区的活跃度。
3. 解读
与推测一样,解读是粉丝在知晓粉都信息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针对粉都对象信息的阐释活动。
霍尔(Hall,2005)的编码-解码模式指出,尽管作者在文本中试
图对某些意义进行编码,这些意义被认为是“主导的”,但观众往往会选取自己的立场来解码文本。在观众解码文本的过程中,作者的意图意义可以被挪用、修改和抵抗(Kim,2009)。而作为“过度的”观众,掌握大量相关文化资本的粉丝对文本的解码相较于一般观众则更为主动和灵活。亨利·詹金斯(Jenkins,1992:24-28)借用了德塞都提出的“盗猎者”(poachers)这个概念,认为粉丝就是通俗文化的盗猎者,他们挪用了通俗文本,并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了这些文本,但这些解读并不一定就是抵抗性的。
综观“太阳的后裔”贴吧,粉丝在网络社区中的解读实践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围绕角色展开的,如帖子“【160310】【分析】柳大尉,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则是围绕剧集展开的,这其中又涉及到剧集中的感情线索、剧集表达的主题等不同内容。如“【160401】【感想】让我们来一场把咖啡小心端在手里的爱情”,“【160317】【剧评】爱与使命-解读《太阳的后裔》”。
与过去依靠文字进行阐释相比,当下粉丝社区中的解读形式已经升级,变为以文字和图片(尤其是剧集的视频截图)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解读的特点则是个性化,至于解读立场,并非如同霍尔的分类那样是固定的和可分类的,而往往是流动和跳跃的。下面这个帖子“【160404】【感想】分手教科书——理想的分手模式”,只摘取其中一小段内容也能看出粉丝从解读的语言风格到立场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次的咖啡馆分手是男女主第一次的摆上台面的价值观冲突吗?呵呵,看剧的各位观众是不是都觉得人性在闪光啊,是不是觉得剧情立意很高啊,是不是觉得讨论杀人和被杀冲突感很强烈啊?我只看出了姜暮烟在拉锯战中落荒而逃。
这男人说走就走,只道歉却拒不解释,玩了姐两次,直接out,还找来,什么意思?老娘评级被后门,业务被后门,屡战屡败,心情很down。既然莫名其妙来了太好了,反正也没打算继续发展,吵一架得了,洪荒之力无处发泄,姐今天跟你杠上了。但是吵架显不出姐的成熟干练,算了,忍忍吧。还是挺想他的。”
粉丝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是因为“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环节中,粉丝是无权的、依赖文化工业的,但在文化产品消费的过程中,粉丝却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杨玲,2009:40)。对于粉丝个体而言,通过解读粉都文本,他们完成了一次对于文本的深度参与,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资本和个性,完成了自我展演,获得了一种表达的快感以及被认同的快感。对于粉丝社区而言,不同粉丝的解读和观点碰撞,一方面可以修正一些因为个人经历和知识限制导致的理解误差,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粉丝的解读还可以完成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理解拼图,从而实现一种对于粉都对象的集体理解和认知,这有助于强化社区
的凝聚力。
(二)情感性交流实践
粉丝文化中的“狂热”标签正是源于粉丝对于粉都对象“深度的”、“持续的”“情绪”和“情感”投入。因而,粉丝结成或加入社区的重要动机之一,即是在社区中表达对于粉都对象的热烈情感,并与同好者进行情感交流。
1. 抒情与吐槽
对粉都对象的强烈热爱是促成一般观众转向粉丝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粉丝们抒发正向情感的交流实践几乎散布于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然而,粉丝对于粉都对象的感受并不总是积极或乐观的,也可能包括挫折和对抗,而吐槽正是他们善意地发泄这些负面情绪的一种交流方式。
总体来说,粉丝在网络社区的吐槽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内容。第一,吐槽剧集品质不佳,可能涉及道具、布景、服装、表演、剧本的质量以及传达的意识形态等几乎所有方面。如帖子“【160415】【评论】本想吐槽大尉绿围巾看徐上士棉衣后果断放弃”中,粉丝就狠狠吐槽了一番男一号和男二号的服装造型;帖子“【160408】【植入】第13集中的各种广告植入,越来越出戏了”则指出过度的广告严重影响了观剧体验。
第二,吐槽情节走向与预期不符。当粉丝发现电视剧的剧情发展与自己的期望并不一致时,也会引发吐槽。如在帖子“【160414】【讨论】不喜欢死而复生的剧情”中,粉丝吐槽:“15集的剧情真是太搞笑,姜暮烟在柳大尉的祭日的时候,一开始是那个白色石头被风吹掉,一会对讲器又冒出柳大尉的声音,手机的短信正在显示已读,这是要拍鬼片吗,这时柳大尉就冒出来了,一个以为已经死的人在他的祭日那天又突然活过来,这要是搁正常人估计早就休克了,当然这是电视剧可以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但是我确实不喜欢这个剧情,真的很搞笑很老套”。
第三,吐槽剧情脱离实际。“现实主义”是粉丝评估节目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粉丝发现电视剧并不真实,至少不符合其个人经验时,也会展开吐槽。在“太阳的后裔”贴吧中,由于该剧的男女主角的职业分别是特种兵和医生,因此剧中会有一些涉及这些职业的场景;一旦粉丝发现剧中的呈现不符合现实,即会吐槽。例如在帖子“【140607】【讨论】大尉开挂拉吧?睁眼就起来了!”中,粉丝就吐槽剧中的情节设置不符合医学常识:“大尉中枪,送到医院抢救过程中忽然生命体征没有了,暮烟不放弃继续救,刚准备放弃的时候大尉就睁开眼说话了,这一眨
眼的功夫又坐起来了,在一眨眼的功夫下地走路了,这这这……”;另一个帖子“【160406】【吐槽】特种兵执行任务居然不穿防弹衣,给射成筛”中,粉丝则吐槽了一些违背军人常识的情节:“没人觉得今天这集拖沓且bug很大吗?防弹衣居然不穿?这难道不是特种兵标配?跟黑社会对决都穿,执行特大任务居然脱了?”
粉丝“也会批评他们自己对节目的涉入”,但是,“批评并不是用来限制涉入的程度。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涉入,它可以像非批评性的涉入一样带来快感”(贝姆,1998/2009:398)。这正是作为粉丝,他们还会公开在网络社区中吐槽粉都对象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粉丝的吐槽是他们在社区中与其他成员分享感受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吐槽,粉丝能够发泄因为剧集不尽如人意而产生的挫折感,另一方面,当粉丝的吐槽获得来自社区的其他粉丝的认同时,粉丝之间就能够临时形成一种情感上有所共鸣的小群体,从中获得交流的满足感和群体的归属感。而当粉丝吐槽的方式充满张扬的个性和浓厚的嬉戏意味时,吐槽就不仅能彰显粉丝作为“主动的”、“积极的”观众而非“沙发土豆”的身份,而且还能成为社区中娱乐的新材料,从而引发粉丝的狂欢。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同一社区的粉丝,对于粉都对象的看法也总是五花八门的,这就容易导致粉丝在吐槽过程中不仅能引发共鸣,还会引起争论乃至争吵。适度的争论某种程度上是有助于社区共识和认同感的达成的,然而不加节制乃至言辞激烈的争吵就可能影响社区内部的团结。因而,随着社区管理的规范化,粉丝社区的管理者往往会对吐槽的内容和方式加以限制,比如在“太阳的后裔”吧中,将该剧及其演员与其他剧集或演员作对比的内容就被明令禁止,包含人身攻击、政治或色情内容的帖子也不允许发布。
2. 闲聊
基于粉都对象的情感交流之外,在粉丝社区日益稳固,成员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以及成员间相互的熟悉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粉丝们还会在社区内逐渐展开与粉都对象无关的情感交流。
为了保证社区的主题不偏离,在“太阳的后裔”吧中,贴吧管理者(即吧务)会定期开设“水楼”,供社区成员灌水、刷经验值以及闲聊。帖子“【160402】 【水楼】2016年4月至无限期”就是由吧务开辟的专帖。但相较于“水楼”,一些更有实质内容的闲聊帖更受社区成员的欢迎。如在以“wuli的追剧时光”为题的系列主题帖中,粉丝们从交流观看《太阳的后裔》的随感逐渐转向讨论自己近期观看的韩剧、韩影,分享自己喜爱的韩国明星的信息,乃至自己的生活动态。
这些与粉都对象自身关系不大的闲聊,很多内容已经涉及到粉丝线下的日常生活以及粉丝身份之外他们的“真实自我”。对于粉丝而言,这种情感交流是一种类亲朋好友间的沟通,甚至由于脱离了现实中的利益和情感牵绊,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自在和真实,讨论的话题更广、深度更深。因而,闲聊不仅有助于粉丝个体寻求慰藉、获取共鸣、表达个性、展演自我,而且有利于拉进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成员对于社区的粘性。与此同时,闲聊还能提升社区的价值,因为当粉丝们在社区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对于某部作品或是某件事情的观点时,有可能会引发社会情感性的讨论,从而实现个人认同与社区认同之间的一种协商。
(三)生产性交流实践
“粉丝尤其具有生产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生产力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符号生产力(semiotic productivity)、声明生产力(enunciative productivity)及文本生产力(textualproductivity)。(Fiske,1992:37-42)其中,文本生产力成为了当今网络粉丝社区维持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这里所说的网络粉丝社区中的生产性交流主要是指粉丝生产、传播和讨论区别于粉都对象官方文本的粉丝文本的实践活动。
在网络粉丝社区之中,由粉丝创作的粉丝文本类型丰富,包括PS的图片或图签壁纸、视频剪辑、自制MV、原创漫画、卡通形象以及手工作品等。其中数量最多,也最受粉丝欢迎的粉丝文本就是粉丝小说。通过改写或续写的方式创作粉丝小说(fan fiction)是生产性交流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实践方式。
所谓的“改写”,通常是指粉丝在自己创作的文本之中,用可能或应该发生的事情代替电视剧等官方原文本中真正发生的事情。电视剧中粗糙的地方越多,或者是剧情设置不符合粉丝期望的地方越多,就给粉丝提供了越大的空间去创造性展演自己的想法和才华。需要说明的是,粉丝的这种改写,大多数时候并非对于电视剧原文本的颠覆,而仅是一种对文本的修正,至多算是某种程度上对编剧意图的抵抗,粉丝们做的不是“文本瓦解”而是“家庭装修”(Jenkins,1992:52)。而粉丝之所以进行这种修改和抵抗,正是出于他们对于文本一定程度的涉入和热爱。如帖子“【160415】【改编】不吐不快,大结局的槽点及若干细节的YY改编”的作者,即是因为觉得“后四集,编剧在大尉和医生情感的互动处理上明显不如前12集的细腻,也有点不符合现实生活中刚确定关系的情侣的心理状态和相处模式”,才动手提出了关于原剧中许多细节的改编建议。
另一种改写动力则是粉丝对剧情和人物推测的延伸。这类改写往往发生在剧集最终完结之前,粉丝从已经播出的某个剧情点出发,对情节发展和人物设置进行更为完整和详细的推测,尽管粉丝的推测也可能出现与官方正式播出的剧情一致的情况,但更多的时候,这类推测形成了与官方电视剧文本不同的文本,最终成为改写。比如帖子“【160320】【续文】不论何时 你在哪里”,作者就是在电视剧播出到中段,尚未知道完整故事走向时开始改写的。
“续写”,则是指粉丝“根据原媒介文本的叙事策略、美学原则和价值观的知识积累,延续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的可能性”(黄瑛,2014)。相较于肥皂剧漫长的播出周期和数量惊人的播出篇幅,一般电视剧由官方提供的文本是十分有限的,这不仅让粉丝在官方文本完结之后意犹未尽,还给粉丝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因此粉丝会将未被满足的个人设想通过续写的方式展演出来。在“太阳的后裔”贴吧中,这种交流实践俯拾皆是。如“【160517】【番外】失恋33天”、“【160430】【原创】暮时之初 Five Firsts for Si Jin & Mo Yeon”、“【160328】【番外】时光蔓延中”。
粉丝小说的生产,大多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再加上与其他粉丝的讨论互动,每个帖子的回帖量往往都不低,其中最多的可以达到上万。粉丝在生产文本的过程中,既向社区的其他粉丝展现了其自身关于电视剧的文化资本,因为只有对剧情、角色性格等细节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展开自己的创作;又表现出优秀的个人才能,从而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声誉资本。
除了展演自身文化资本和才华,粉丝的文本生产实践也是为了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一方面,当官方剧情发展未能让粉丝如愿以偿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而创造性的改写能够正面回击这种感觉。通过将自己的时间、注意力、创造力、智力和能量奉献出来,粉丝促使粉都对象(至少在粉丝世界中)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De Kosnik,2013)另一方面,由于粉丝在电视剧播出期间往往“过度的”涉入到剧集中,一旦官方剧集播出完毕,难免会产生一种空虚或是失落的感受,要想填补这种感觉,就需要给粉丝延续的热情找到寄托之处,这时粉丝的续写是最佳选择。
而对于社区,特别是以电视剧等仅只短暂播出的文本为粉都对象的社区而言,包括粉丝小说创作在内的生产性交流,是最为长久的实践活动。它们不仅不会因为文本更新的终止而失去交流的基石,相反,文本的结束可能带来的是更大规模的生产浪潮,因为官方文本的有限性需要依靠粉丝文本的无限可能来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在社区中,粉丝小说、粉丝漫画、粉丝视频等粉丝文本被当作一种礼物在社区内部免费共享。与商品不同,礼物拥有的是无法估价的情感价值或符号价值,(杨玲,2015)社区中的粉丝通过礼物的给予(to give)、接受(to receive)和回报(to reciprocate),有效地维持了与其他粉丝之间亲密交流,从而创造和巩固了社区的结构和关系(Hellekson,2009;Jones,2014)。
(四)仪式性交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