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陕西洋县通报“政府院内群众抱干部腿” ·  2 天前  
KnowYourself  ·  这件事情没想清楚,再相爱也不建议结婚 ·  3 天前  
纯银V  ·  去年双 1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大萧条又要来了!企业应当如何生存?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03-20 20:35

正文

注:在昨天转发的文章《 麦克方:遍地山寨的中国能否挑战美国的科技地位? 》最后,我评论道:

尊重对手最好方式,就是认真向它学习,然后再将它彻底击败。

本系列文章就正经实践一下这句话。深入学习一番美国战略管理大师们的理论,为中国企业找到击败美国同行的方法。


正文:

一、史诗级暴跌

过去10天,必将是计入史册的十天。

1987年10月19日, 纽约 股票市场爆发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黑色星期一)之后,美国金融管理当局推出熔断机制来限制最大跌幅。熔断机制问世后,一共就发生过五次熔断,其中四次都发生在过去十天。

在3月9日股市熔断时,年近九旬的股神巴菲特说:我活了八十九岁,只见过一次美股熔断。

到了3月18日,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巴菲特见过五次熔断,我见过四次熔断,我跟股神的差距只有20%。

与此同时,美股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过山车行情,在截至18日收盘的8个交易日内,标普500指数的每日涨跌幅度均超过4%,已经刷新了1929年11月大萧条期间创造的、连续6日涨跌幅超过4%的前纪录。

10天四次熔断,到底意味着什么?

巴菲特说他活了八十九岁也没见过这种暴跌。我好奇地查了一下巴老爷子的生辰,老人家生于1930年8月30日。

也就是说,他没见过 始于 1929年10月24日 的那轮史诗级暴跌。正是这轮暴跌,开启了举世闻名的大萧条。


二、大萧条与美国的危机

九十年前的美国胡佛政府,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忠实拥趸,相信政府只是守夜人,经济体可以自然修复。因此当时的美联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于金融危机黑天鹅袖手旁观, 不采取任何财政或货币救市措施, 使得股市几乎直线下跌,并引发了席卷全球的信用紧缩,进一步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银行危机 并为之后的 第二次 界大战埋 下了伏 笔。

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

今天的美联储虽然嘴上声称自由主义,但是早已抛弃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教条,采用疯狂放水的方式来救市,在病情危急的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对资本市场上“呼吸机”吊命。因此短期来看,美国股市应该不会像九十年前跌得那么惨。

但是从长期的基本面来看,就是另一种情形。

疫情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在于,人员流动限制导致信息流和物流不畅,进而使得经济运行出现困难,但大多数困难都可以通过在线化和数据化,实现非接触协作的方式得到克服。而且截至目前,中国国内疫情已经控制住,只要能够严防国内输入病例,即将迎来国内经济的全面复苏。

以上2图来自本人在混沌大学“制造业逆境之战 线上直播的课件


疫情对美国的影响则是, 暴露了掩盖在表面浮华之下,美国经济的深层结构性弊病,戳破了美国作为全球金融避风港的共识。

九十年前,没有爆发中的瘟疫,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制造大国,也没有欠下天量国债,只是由于泡沫突然刺破后导致的信用紧缩,进而导致了如同心脏骤停一般的休克。

罗斯福政府只要发债搞基建,让经济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就可以让休克的经济系统重新运转。再加上危机更加深重欧陆爆发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向美国流动,战争本身又成为最好的市场需求,拉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领袖以及全球金融中心。

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

今天的美国与九十年前已经大不一样。国债总额超过23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的GDP,疫情让经济强行休止,注入流动性也无济于事,反而进一步推高债务。最要命的是美国经济早已长期脱实向虚,连当下就可以救命的口罩产业链都很难搬回本土,更遑论其他。


从这张口罩产业链图可以看出,工业生产的复杂性。小小一个口罩,可不是建一个生产线就能搞定的,背后是十几种工业原材料以及多个上游原材料的加工生产节点组成的供应网络。

美国长期利用金融霸权谋取暴利,把制造业大量外迁,在疫情爆发之后“临时抱佛脚 ”。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长期吸毒纵欲,淘 身体 想通过短期恶补后去跟奥运冠军比赛 ,其难度堪比登天。

从经济结构上看,美国经济主要成分是服务业,其中大头又是以NBA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体育娱乐,合计几乎占到美国GDP的40%。疫情导致电影延期、停拍,NBA停摆,疫情对美国经济的打击远比中国更加严重。

美国经济近十年来另外一个增长引擎页岩油气行业,也因为国际油价暴跌即将遭遇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由于对油气行业的乐观预期,大量页岩油气公司都是依靠短期债融资来扩大产能。据标准普尔公司统计,美国的页岩油气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间将有约1370亿美元债务到期,由于开采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售价,这些短期债务,都是即将引爆的“新疫情”。

之所以说它是“新疫情”,因为金融风险的传导跟病毒传播非常类似,都存在类似雪崩的正反馈效应,2008年的次贷危机大家应该还没忘吧?

疫情期间,甚至美国像中国那样进行业务在线化转移,都力有未逮。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几乎每一个城镇乡村,网络连接如同自来水一样平常,但是这背后是不计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中国国有网络运营商的运维力量24小时待命,哪里出现网络问题几个小时就会搞定。美国的网络都是利益驱动的私有运营商在运营,无论是光纤入户比例还是人均4G基站拥有数,都大幅落后于中国。至于像中国那样及时维护更是做梦,别说网络基础设施,美国现在连电力基础设施的维护都很难保证,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大停电。

如果美国疫情走向长期化(不用太长,比如一年左右),再加上羸弱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导致崩溃,不仅其他行业恢复运转困难重重,连过去十年一直引领美国股市增长的高科技公司也将备受打击。过去十年美股大牛市,美国经济基本面没有什么突出亮点,这些高科技公司市值暴涨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这些巨头受到重创,对美国金融的暴击也是十分致命的。

生物意义上的新冠疫情,使得美国这个本来就基础疾病缠身的富有老年人,各种经济问题加速暴露和恶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遭遇的经济打击将比九十年前的大萧条更加严重。未来一年我们至少要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美国失去世界第一宝座),至于是不是千年变局(中国重回世界巅峰,比肩汉唐),还要看后续发展。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联系紧密的今天,就算中美完全处于敌对位置,美国的不幸也不全是中国的幸运。

从战略角度看,美国长期阴跌对中国是最有利的形势,跌得太快反而会造成中国许多问题。

大的方面暂且不提,疫情对衰落中的美国狠踩了一脚油门,使其变成了短期暴跌,使得正处于转型困境中的中国广大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控制住疫情的主要大国,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合体。武汉格勒保卫战已经结束,中国本土的全面抗战接近尾声,未来的任务就是严防境外输入以及协助其他国家抗疫。如果全球疫情长期化(比如持续两年以上),中国也将会如同当年美国那样,吸引全球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聚集的同时,向全球输出各种工业物资,广交战略伙伴,这是利好的一面。

老人家说得好, “环球同此凉热”!

由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大增,欧美正常的消费市场必将极度萎缩。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全球消费市场萎缩造成产业压力,也必将聚焦于此。 整个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结构甚至产业逻辑都会发生深层调整,一大批固守原有环境的企业将被淘汰,只有能适应新环境的企业才能度过危机,迎来未来的增长红利。

今明两年,对于国内的众多企业也将是一场生死大考。迈不过去这个坎,未来也就无从谈起。每一个企业都要重新思考企业战略,明确未来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才能赢得未来。甚至每一个个体也要思考个人战略,提升个人价值,选择更有前途的赛道,避免成为破产企业、没落行业的“殉葬品”!


本图来自潘育新在混沌大学“零售业逆境之战”的线上直播PPT


下面我们就专门探讨战略的话题。

战略这个词自古有之, 在中文中,“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施诈”。春秋时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为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

全球首席战略大师孙武

战略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战略的奥义。

战略是指跳出具体事务的局限,用大时空尺度思考问题,从全局和长期的视角,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倒推当下的行动。

战略是具体战术的蓝图,是制定具体行动计划的依据;战术则是战略的落脚点,任何宏大的战略也要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上。

战略如同奔流不息的大河,战术就是这条大河中的浪花。


很多人会有一种疑问,既然战略是面向长期和全局制定的方略,在如今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连局部和短期的情况都无法看清,战略还有什么用?很多企业经营者产生一种思潮,那就是扔掉战略,随机应变。

实际上,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情况越是复杂,变化越是剧烈,战略越是必需品。只有通过战略分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抓住关键要素,才能克敌制胜。

春秋以前所谓的军事战争,是大家约好时间地点,在平地上布置好左中右三军,然后双方一声令下开始交战。这种确定性的战争就无需战略,作战取胜的关键要素无非是人马更多,装备更好,训练更充分。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战争延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孙武这样的军事战略家才登上历史舞台,大放异彩。

企业和军队类似,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所构建的人类组织。军事术语“战略”,也完全可以作为企业经营术语。 但是企业战略这个词却比企业晚得多,直到上世纪三十年的大萧条期间才出现。

大萧条对于企业经营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经营状况急剧恶化、原有发展模式变得不可行导致许多企业破产。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战略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理论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也使得一批企业抓住战略机遇,迎来爆发式发展。

此后每一种新的战略理论出现,可以说都是“应劫而生”,都是因为当时的新挑战,已经超出了原有战略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得不对战略理论进行发展。当下许多企业认为战略无用,实质是原有的战略理论不能适应当下的需要, 不是你不需要战略,而是需要更适合的战略。


四、大萧条带来的战略机遇


我们首先通过回顾百年企业战略发展史,弄明白什么是企业战略。才能进一步知道,在当下以及未来的极度不确定环境下,如何才能制定一个适合这种环境的企业战略。

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使得企业经营者一下子认识到外部环境巨变的可怕之处。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失业工人失去收入来源,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组成“胡佛村”,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不仅美国国内消费市场低迷,各国纷纷祭起高关税,转向贸易保护政策,出口也极度萎靡。

以上3图出自本人 在混沌大学“ 造业逆境之战 线上直播的PPT

因为发明T型车以及流水线,福特公司在大萧条前的二十年代曾经风光一时。

福特的产品策略有点类似早期的小米。T型车和小米手机一样,砍掉了华而不实的功能,瞄准广大“屌丝阶层”的需求,流水线则是当时在生产环节压缩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因此T型车成为高性价比的代名词。

雷军宣称小米遵循“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真言,福特也同样如此,把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宣称“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所愿意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因为来自日本黑色涂料价格低廉干燥迅速,有利于提高生产速率。因此黑色的T型车广受欢迎,很快成为美国国民车。

福特T型车,100年前的“小米手机

福特公司的成本优化涉及方方面面,采用工业垂直整合的方法来优化汽车生产,特别指定了零件供应商应如何制造运送部件的柳条箱,使拆卸了的柳条箱木条可以作为预制部件用于汽车的主体之中。甚至连加工的边角木料与木屑也不放过,将其制成一种名为“Kingsford”的木炭,并同样成为市场主导品牌。

T型车的起初售价是850美金,而同期与之相竞争的车型售价通常为2000至3000美金,福特T型车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到1924年,每辆“T型车”的售价已降到240美元,其竞争对手通用汽车被打得丢盔弃甲。到1926年,福特车的产量美国汽车产量的1/2,市场占有率更高达60%。到1927年,T型车的累积产量超过一千五百万量,在当时堪称是一个工业奇迹。

但是,大萧条改变了一切。

由于消费市场的极度萎缩,导致福特公司库存大量积压,从盈利转向亏损。 T型车原本就是为了工人阶层的消费需求打造的产品,如今工人连饭都吃不上了,哪还有钱买车? 福特公司没有及时调整公司战略,使得亏损一再上升。

大萧条让福特深陷危机,却成为其竞争对手通用汽车的战略机遇。

1923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2%,相对于当时的霸主福特来说就是个弟弟。并且由于前期通用汽车缺乏营运及财务控制,没有章法地合并扩张,导致现金无法周转,生产线混乱。阿尔弗雷德·斯隆临危受命,在1923年担任通用汽车的CEO,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战略转型。

通用汽车历史上的传奇CEO阿尔弗雷德·斯隆

斯隆敏锐地洞察到,虽然福特在大众市场上攻城略地,但是美国仍然存在相当的高收入阶层,他们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于是,斯隆实施著名的“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的经营战略,引入不同价格、不同定位、不同风格的车型,来迎合不同阶层的顾客,创立高档车以品质而不靠廉价取胜的竞争策略。通用汽车的品牌形象和汽车产品,成为消费者自我价值和尊贵身份的代表和体现。

华为终端 采用的多品牌多系列“ 机海战略 ,可以说就是源自斯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