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也有属于自己的“剧场”。
如果情绪能被看见,它会是什么样的?
最近国家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一件艺术装置——《情绪剧场》,这个作品使你的情绪被捕捉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动态的交互影像——音画交融,似梦似幻。每个参与者的情绪都成了独一无二的“表演”。在这个剧场里,情绪不再是抽象的感受,而是鲜活的画面,甚至可以产生真实的互动。
情绪被可视化后,似乎一下子从内心深处释放出来了,化作眼前流动的画面。这种将内在感受外化的过程,让人意识到,情绪并非只能藏在心底,它也可以被创造,被表达,甚至与外界产生连结。情绪是无形的,但我们总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生气时,我们会皱起眉头;难过时,我们会哭泣。可是有时候情绪不止是身体上的反应——它们或许会藏的更深,连自己也说不清楚。
而《情绪剧场》将情绪“具像化”的过程就像表达性艺术治疗(EAT)一样,通过艺术手段,将内在情绪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式,让人们与自己的内心展开一场对话。而这时EAT便是那个帮你说出不明情绪的出口。
图/pexels
EAT作为一种通过艺术表达来探索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治疗方法,它的核心不是“创作艺术”,而是将艺术变为工具——通过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方式将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情绪和想法拉到台面上,让他们发声。在EAT中,你将创造属于自己的“情绪剧场”,每一次绘画、一段旋律甚至是一个随意的舞步,都是内心情绪的“演员”。
EAT突破语言的局限,有效地缓解精神内耗。很多时候,未被表达的情绪积压在心里,逐渐演变为内心的焦虑与困扰。而艺术是一种直观的、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它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忽视的情感。
不仅如此,EAT还强调了创造过程的重要性。就像《情绪剧场》一样,真正触动人心的,不是最终生成的影像,而是影像与观者的交互过程。在EAT中,画出的每一笔、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这种探索,不仅能带来情绪的释放,还能带来更多的自我理解。
为了让大家更真切的体会到EAT的魅力,简单心理在
1月14日 晚19:30
特别邀请到了
「表达性艺术治疗系统培训项目」第一期在读学员,视觉剧场、特定场域剧场创作者 许天宇
加入直播间,分享她的故事,如何通过绘画感受自己的状态?如何通过多元化表达形式,在不同情绪下选择不同形式应对身边人的消极情绪?而作为视觉剧场的创作者,她又如何通过EAT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表达“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