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强国  ·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 ·  昨天  
学习强国  ·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精神方面感到困扰,选择心理咨询还是精神科? ·  3 天前  
龙岩图书馆  ·  9月15日(上午10时)妙妙绘本屋报名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巨婴国》丨为什么中国父母喜欢催婚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03 21:50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陈勐主播的领读

◆ ◆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昨天我们谈到了“妈宝男这个话题”,今天我们来探讨新的话题:“为什么中国父母喜欢催婚?”,今天推荐阅读完第二章的下半部分,即第101页至144页。

01

那是虐待,不是爱


每年春运,常可以在火车站看到一些盲目身影。他们是回家,但又不知道为何要回家。这一典型的图景,正是中国大家庭这一集体无意识的具体呈现。


那些不顾一切归家的人,是归向家温暖的怀抱,是享受着那份家的亲密,还是只为了圆一个表面团结的幻象,追求虚假的亲密呢?


在许多中国式家庭中,以女家长居多,她们掌管着家庭经济,分配着各种资源。虽然她们对晚辈的压制程度不如男家长,但在严密程度上却远超男家长。而这种的大家庭,却更让人感到窒息。


在电影《英雄》中,男刺客含笑赴死,就是死在这种大家庭式的环境中。就像现实之中,当你被残酷虐待,而别人常会对你说,那不是虐待,那是为你好,是一种爱。这种爱真的是爱么?


美国人发明了以尊严为底的情商,然而到了中国,那就成了如和珅那样,貌似大笑实则苦笑的脸。无数张这样的脸,构成了表面要和谐但永远暗流涌动的中国。 



02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喜欢催婚?


研究生时,认识一女孩,才25岁,就开始担忧以后嫁不出去。之后,她匆匆嫁了,又离了,最后又幸福地嫁了。 


结婚生子,然后构成一个完整家庭,这是中国社会对正常人的定义。如果这一切行为都是被那双无形大手促就而成,那心灵的破碎就难以避免。


中国人讲究喜庆,所以一旦出事就办酒冲喜。将一大群人聚在一起,用表面完整的家庭事实来去逃避实际上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庭现状。


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没成过家的单身汉、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然而,一旦婚姻成为弥补破碎的产物,必然会使得破碎无限制地延续。也就是说,破碎家庭养育出心灵破碎的孩子,从而一代代轮回。


人们难以接受内心的破碎,就像那些盲目站在人流中返乡的工人,就像那些被父母催着结婚的青年。


有时候,团聚并非快乐,而是回到破碎的家庭,放大自己的痛苦。有时候,结婚也并非幸福,那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所以,希望你不是因为将就而结婚。


03

我和你共生在一起


当一个妈妈对孩子说,我的生命中只有你。其意思是,我和你共生在一起。


但是,随着长大,孩子就会走向独立,离开妈妈的怀抱。


一次咨询中,有来访者突然感觉到,她半陷于黏稠的泥塘中,妈妈明确表达,下半辈子就要跟着她。而这黏稠液体的原型,就是妈妈子宫里的羊水。


还有一个更惊人的案例,要数2009年轰动天涯的杨元元之死。 


关于杨元元事件,与其说这是贫困个人在缺乏温情的社会中挣扎,不如说这就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个人成长的悲剧。 


1998年高考填志愿时,杨元元想去大连海事大学读海商法,但被母亲阻止了。这种努力,她做了多次,后来她曾两次考上外省一个小城市的公务员,但最后都没去。


从心理学上看,父母反对孩子离开家,是因为父母将孩子视为了“我”的一部分。这就是典型的共生心理,即指两个人无法离开彼此,他们之间或许会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就是无法离开,而要紧密、病态地纠缠到一起。


然而,一个人从孩子变成成年人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并赢得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不只是经济上,也是心理上的。


对于严重缺乏自我存在感的父母,会想尽办法阻挠孩子走向独立,以“孝”的名义强占。他们追求一种幻觉,即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然而,“孝”这个字,拆开来也可以理解为“砍孩子一刀,并将孩子埋在土中”。


为了孩子,请放下那双控制的手,让他们尽情的飞翔吧。



04

守住界限,不再做滥好人


某次在德国上课,一位女士说,常常她一出门,和她住一起的父亲就会生病,而她会回去照顾父亲。但这次,她已出门,且父亲又有人照顾,她几经犹豫后就来上课了。


亨利老师就此解释说,父亲一生病你就回去照顾他,这样一来,就等于你鼓励了父亲生病。既然他可以通过生病而获得你的照顾,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变呢?


我在很多老夫妻身上看到,那个有活力的、富有侵略性的、能强烈发出自己声音和欲求的,老了还耳聪目明,而其伴侣则容易耳聋眼花,且木讷得过分。


后者是用自毁感官的方式,切断与侵略性伴侣的链接,以此维护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因此,在任何关系间,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


一个人如果太考虑别人,就会失去自己的节奏。而保持界限,是需要付出代价,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希望你能做自己,不再是滥好人。


结语: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初步探究了巨婴国,共读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将详细了解中国式好人。


本期话题:通过今天的共读,你是否有所感触,你是否是作者笔下的滥好人?欢迎大家在后台聊聊自己生活中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共读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点赞、留言。我们明天见,晚安!

 


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坚持共读签到。公众号回复「领读」可查看往期精彩内容。点击查看2月共读书单


主播:陈勐,青岛市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微信公众号:邂逅陈先生。暖心声音,陪你入睡。


领读人:江罗,悦读专栏作者,简书作者。一个较真的理工男。公众号:江罗(ID:LF1992JL)微博:@江罗1992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来「共读签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