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合光能长期战略规划,天合绿建将致力服务于这一具有成长性及未来规模化的差异化场景市场需求。通
俗理解为,这一新业务版块将成为天合光能创新突破、反“内卷”的一项新动作。
“天合绿建的英文名是‘Trinasolar Evergreen’,
我们以首字母‘TEG’作为产品品牌, 专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伏设施一体化两个领域,
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咨询、BIPV产品和专项系统解决方案三个主要部分,
其中,产品解决方案可提供标准化、可定制化的产品组合。”天合绿建(上海)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勇在接受PV Tech 采访时说道 。
从事分布式光伏十余年的牛勇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及商业模式可谓已经十分了解,此前也关注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但在深入这个市场调研,与设计院、建筑业主、投资商等不断交流后,他发现这里面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待开发。
牛勇表示:“传统的BAPV分布式光伏就像是给建筑穿一层衣服,我们想要追求的BIPV是希望变成它的皮肤或者机体的一部分,这两者本质显然不同,因为需求特点不同,所以相应的业务底层逻辑也不同。”
绿色低碳建筑需求凸显,从“光伏+”到“建筑+”
随着光伏在不同领域的持续扩大应用,一些应用场景对与光伏的结合方式逐步显现出更深层次更多元的需求变化,其中,建筑与光伏如何更好结合,就是典型一类。
从相关政策导向来看,包括国内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及欧盟发布的修订版《建筑能源性能指令》(EPBD)等都反映出对于绿色低碳建筑的需求是日益凸显。
“光伏与建筑的进一步结合,不仅仅是单一提供绿色电力,也需要与建筑建材的一体化融合,包括也要考虑建筑审美等,所以,这就对光伏建筑一体化,包括光伏建材等领域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在牛勇看来,这与传统的发展思维并不一样。
他补充道,过去做光伏的跨界推广应用,往往是“光伏+”的思维主导,是基于光伏来驱动市场的,但与建筑的结合,长远来看则要充分理解建筑本身的需要,是“场景需求”更优先,“建筑+”的思维才是更适宜的。我们希望围绕建筑外围护,或与基础设施结合进行技术叠加和产品创新。
明确了发展思路及目标市场,天合绿建很快有了第一场亮相动作。
锁定千亿级“赛道”,天合绿建官宣新品登场!
10月25日,天合绿建TEG新品发布会在常州总部举行,发布了4款新产品:TEG光伏平瓦、TEG彩色光电玻璃、TEG光伏工业墙、TEG光伏声屏障,分别覆盖公共&居住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基础设施三大场景。
牛勇表示:“我们主要选择的是针对当前几个可预见、有快速成长性和潜在规模性的细分场景。比如TEG光伏瓦,它属于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可替代传统公共建筑的屋顶瓦片。我已经做了十多年分布式屋顶,传统方式太单一,很多客户向我们咨询是否可以更美观等问题。比如某些地方的公园内附属设施和公共建筑等,他们认为整体美观很重要,不能因为与光伏的结合而影响其整体效果。
我们设计的TEG光伏瓦更轻,结构强度更好,同时兼具防火、防水、抗风等高标准性能,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综合性建筑等,也充分提升整体建筑的美观。
整体来说,BIPV的产品类型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应不同的差异化产品
,本身建筑类别就有多种,各建筑部位的结构特性、功能要求等也都不同,天合绿建是基于自身的产品路线规划来逐步展开。”
TEG光伏平瓦
据介绍,光伏声屏障属于典型的光伏设施一体化。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应用案例,此次天合绿建发布的TEG光伏声屏障是基于公路规范要求,除了传统的隔音功能外,还具备吸音的功能,这有区别于行业同类产品。同期发布的TEG彩色光电玻璃、TEG光伏工业墙,则定位为光伏建筑材料,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外围护结构。
TEG光伏声屏障
“天合青海基地的行政楼及常州总部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就在建筑立面使用了TEG彩色光电玻璃。此外,天合上海国际总部的BIPV整体方案,项目规模约1.5MW,则设计融合了更多BIPV产品元素,如屋面、立面幕墙及连廊等。”牛勇介绍道。
天合光能上海国际总部
据了解,在光伏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天合绿建充分依托天合全球领先的技术基础。这次发布的四款产品就全部采用了天合的210Topcon高效晶硅电池。
但牛勇也强调,未来天合绿建的产品路线并不局限于晶硅电池技术,还会包括其他类型的技术选择,核心是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来确定。
(广告位)
从“地板价”到“高端价”,算不同的账
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越来越卷,产品的价格也跌到了“地板价”,对于光伏建筑产品来说,价格与成本也受到考验。
“单纯从数字角度分析,这比我们十年前推动分布式时面临的挑战更加苛刻。2013年、2014年安装分布式系统时,系统单瓦成本大约在8元左右。目前BIPV的系统价格也基本处于这个水平,虽然初装成本相同,但是发电效率不如原来的最佳倾角,因此推广更加具有难度。
从光伏发电的经济和投资回报率来看,这是一个高价市场。但账不是这么算的,
我们要关注叠加建筑本身的属性。建筑本身需要建筑材料,通过建筑材料叠加后,再考虑增益成本,我们再来看收益之间的对比就不一样了。
”牛勇坦言道。
据了解,光伏与建筑结合的融合度越高,则产品越难标准化,相反,如果结合关联度越低,则相对容易标准化。随着高性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材需求的增加,BIPV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会逐渐增多,在既有建筑存量改造上,也会越来越广泛。
牛勇表示,我们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和需求的满足。我原本对建筑光伏的看法比较狭隘,后来经过调研,我发现它其实非常有趣。我希望未来在建材市场中,光伏可以有所参与,并成为一个新的建材品类。
消费者可以选择光伏赋能材料或者其他材料,就像铺地板时,可以选择大理石地板、也可以选择复合地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要求。将光伏与建材画上等号,这是BIPV产业要共同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千亿级市场,立得住的是“长期主义者”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BIPV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GW级别,预计未来几年BIPV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到2029年将达到50GW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基于BIPV可观的发展潜力及市场空间,这些年,这一领域进入了不少跨界公司,也有一些公司半途转型或黯然离场,综合来看,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
对此,牛勇表示:“事物发展要符合规律。是‘一叶知秋’还是‘一叶障目’,是需要持续感受和思考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从概念到市场摸索,确实发展了一些时间了。为什么低于预期?整体来看,我个人认为,还是光伏产业在对与建筑一体化结合需求的准备不够充分。不管是市场理解上,还是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工程服务等方面。
另外,受光伏产业的热度传导,参与方普遍还是缺乏耐心去做一些基础沉淀。简单讲,就好比一辆车,方向盘还没把握好,就开始总想着猛踩油门,一骑绝尘,当然也就很难有序前行。所以,综合这些因素,BIPV产业发展现阶段的‘雷声大雨点小’也很正常,对于BIPV市场的培育发展,也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结合市场特点及现状,牛勇称天合绿建有这个决心,公司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
他表示,今年是天合绿建的第一年,我们将重点打造五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团队能力,我们从起步就特别注重,要构建双领域跨专业人才队伍。因为建筑与光伏的深层次融合,其根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以“建筑为优先”。据介绍,在天合绿建的研发团队中,现阶段建筑背景的人才占比达到40%。
“天合对于产品服务是有深刻理解的,建筑都是长年限的,这个市场需要综合实力很强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如果沉下心来赋能市场,那么之后的发展会越来越顺利,市场潜力也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