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刺猬公社
在传播格局急遽变化的大时代,内容行业大潮涌动。一只刺猬站在山顶上,瞭望这急速不宁的世界,默默记下每一个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雷军周鸿祎乌镇峰会10年全勤生#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刺猬公社

《三联生活周刊》也入局知识付费,老牌杂志想靠一款阅读社交App转型靠谱吗?

刺猬公社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26 07:51

正文

导读

李鸿谷说,现在做阅读产品,如果不能像20年前我们的前辈创办三联周刊那样, 为20年后的后辈做出一个有型的东西来,那你做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刺猬公社 | 张小鱼


越来越拥挤的知识付费赛道又塞进了一位新选手。《三联生活周刊》(下称“三联”)最近上线了一款基于移动端的社交阅读和知识服务平台——“中读”。老牌杂志新做一款知识付费App,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读”是如何做知识付费的呢?打开“中读”App可以发现,这依然是一个以文字内容为主的阅读平台。在报摊上买一本三联杂志要15块钱,在“中读”里,则只花几块钱便能阅读杂志的封面故事。


如果还想阅读袁岳、谢九、邢海洋、张斌等三联专栏作家的文章,支付9.9元就可以订阅一年。用户还能在“中读”找到三联旗下《新知》《爱乐》《读书》等杂志的内容。


不过,如果仅仅止步于此,用户只要订阅电子杂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专门下载一个App。做新媒体产品,单纯消耗存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开发增量。


“中读”也开发了许多知识付费课程。


“中读”里的付费课程提供试读服务,课程数量虽然还不算多,但体系还算完整。从课程时间设置来看,既有年度专栏,如《苗千·和你一起读科幻》;也有季度专栏,如《李明利说“新大败局”:这些品牌为什么失败?》;还有“中读小课”,如《备孕二胎你必须准备十件事》等。



除了为各种知识达人开设专栏外,“中读”还鼓励用户创作内容。“读感”功能的设置可以让用户在阅读时划重点、记笔记、分享心得。用户生产的优质“读感”会被收入“读感周刊”,也有机会入选三联的“生活圆桌”、“读者来信”等栏目,被刊登在纸刊上。


“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生态链,如果这个能够建立,阅读的乐趣在手机里就能够实现。像游戏一样,你的阅读也能玩儿起来,很快乐。”三联主编李鸿谷在接受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专访时说。


两年前,李鸿谷提出一个名为“中阅读”的概念。根据他的解释,阅读纸质书是“慢阅读”,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是“快阅读”,“中阅读”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阅读状态。这也是“中读”的来源。


“我个人有一个隐含的期待, 希望通过‘中阅读’ 在手机上重建阅读的快乐。”李鸿谷称,“中读”希望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与传统杂志阅读体验相匹配的一种新的阅读形态。


但有人提出质疑——“中读”是在“快阅读”和“慢阅读”之间寻找折中点,而这种折中是否会导致两头不讨好?至少目前来看,“中阅读”更像是一场试验,是否讨喜还有待观察。


1995年复刊至今,《三联生活周刊》一直都是国内一本主流时政大刊,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然而,被移动互联网浪潮裹挟着的纸媒正断崖式衰落,许多纸媒相继停刊。纵使强大如三联,也难以与整个时代的传播格局相抗衡,转型自救已成必由之路。



三联正从传统的杂志社转向公司化运营,希望成为拥有自主品牌的生活公司。此前,三联曾推出了两个内部创业的新媒体项目——生活方式平台 “松果生活”和茶生活 & 茶美学实验室“熊猫茶园”。


据李鸿谷介绍,这两个项目会单独成立公司,吸引社会资本。


然而,上述这些产品虽然与三联的风格调性一致,却和杂志的核心竞争力——内容——的关联性并不显著。与之相比,定位“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的社交平台” 的“中读”,或许更适合承担三联的转型使命。


“三联有很好的知识土壤,怎样将这些资源产品化,值得通过’中读’去尝试。”一位在三联工作多年的主笔说。对三联而言,“中读”可以充分开发三联的优质资源,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平台。



根据“中读”提供的数据,用户购买内容达12801次,月充值12万元。其中,基于品牌栏目封面故事衍生的音频课程产品“封面课”上线以来,已被订阅超过6000份。


这些数据尚不能与得到、喜马拉雅FM、知乎Live等产品相提并论,但“中读”也才刚出来而已。


以下是刺猬公社与李鸿谷的部分对话。


刺猬公社:你是怎样想到三联可以做“中阅读”的?


李鸿谷:一个人做一个决定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环境怎么样;第二,我能做什么。市场变化对我们而言只是参考因素,我们并不是要占一个多大的市场。想法其实很简单,三联要做一个新媒体产品,我们能做什么,其实是基于对自身的认识。杂志本身就是一个介于新闻和书之间的“中阅读”产品。


阅读有快慢之分,可以在快慢之间找一个点,把慢的和快的都变成中的。一本书20万字,可以精炼出15000字,但这不是一个简介,而是一个新的产品。20万字的书卖50块钱,15000字的版本可以只卖一块五。你如果读了觉得合适,可以再去买那个慢的产品。中阅读,往前或往后都行。


刺猬公社:如何理解“中阅读”?有字数界定吗?


李鸿谷:“中阅读”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是介于快阅读和慢阅读之间的一种阅读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领域。非要精确定义到3000字或是7000字,其实没有意义。可能是每天花半小时来阅读一些东西,让你对某一个问题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


“中阅读”要提供相对完整的、靠谱的知识。《三联生活周刊》生产的是知识,和信息、资讯相比,知识可能存活的时间更长。新闻是一种即时性消费,我们希望能够把即时性消费变成对某一个领域有知识背景、认知参考和基础判断。


刺猬公社:用户可以花更少的钱在“中读”阅读杂志的文章,如封面故事,这对杂志销量影响大吗?


李鸿谷: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没显现出来,因为“中读”刚刚上线不久。未来是否会对杂志销量形成影响,还比较存疑,因为还没有数据支撑。但我觉得这两类读者并不是同一个人群,坚守纸质书的人群年龄相对偏大,跟手机阅读的人群不太重叠,两者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有错位。“中读”的读者主要是新增人群,而不是过去杂志的读者。读杂志的人为什么还要在手机上付费买这些文章看呢?


刺猬公社:可以将“中读”理解为移动端的电子杂志吗?


李鸿谷:不可以吧。因为电子杂志的概念比较旧,中读是一个App,那你就以App的方式去理解它,“中读”本身有自己独立的产品结构。电子杂志是订阅消费,“中读”是一个流媒体,即点即付即阅读,阅完即焚,跟电子杂志的模式完全不同,有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媒体形态。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


刺猬公社:“中读”的内容以PGC为主,也鼓励UGC创作,你如何看待UGC和PGC的关系?


李鸿谷:只讨论概念没有价值。产品怎样能活下来才是真正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模式,无论是自己生产还是让别人生产,你都会平衡成本投入、收益和风险,哪种方式能够帮助你活下来,你就会选择那种方式。当然,你选择的方式不一定是适合人家的。如果非说一定要这样做,或是一定要那样做,那都是教条,活下去是硬道理。


至于怎么活下去,要一点点摸索出来。我比较拒绝讨论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对任何一个行动者来说是无意义的。等做成了再讨论才有价值,做的时候不需要被概念约束。


刺猬公社:很多知识付费产品都会请大咖开课站台,“中读”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李鸿谷:我们刚刚起步,具体怎么做还在规划,并不是为了低调而低调。不是说现在要冷着,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每个行为选择都是跟你所处的环境和能力相关的,要考虑资金实力、人员结构和产品发展阶段。


刺猬公社:据说“中读”App每天的新增用户有300多个,你对这个数据满意吗?


李鸿谷:300多的增长量其实算很差了,每天没有一两千甚至上5000的增长量都不算多。我们的人员和资金还在筹集和准备中,现在还不算是正式上轨道。产品在不断优化,团队也在招人。


刺猬公社:“中读”为什么不用三联内部的人,而是从外部招人?


李鸿谷:这是一个募投项目,利用集团IPO的钱做杂志的转型,所以在机制上有创新空间,比较灵活。如果拿到杂志里做,可能会比较国有体制化,但新产品的创新节奏不一样,找外面的团队做,结构会不太一样。


刺猬公社:纸媒都在寻求转型之路,“中读”如何承担三联的转型使命?


李鸿谷:“中读”刚刚开始做,我们觉得这条路是可以走得通的。如果真能实现在手机上重建阅读的快乐,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使用这个产品,我们也会期望产生一定的用户下载量、日活和收益,那时候你也可以说是转型成功的。但如果做不好,那就另说了。项目做不成,说再多都毫无意义。


刺猬公社:三联以后还会孵化更多类似的内部创业项目吗?


李鸿谷:看情况吧,因为创业想做成的话其实要专注,资源不能太分散。一个创业的项目如果能做到上市,那已经很大了,还做那么多干嘛呢?其他项目打包进来就行了。要集中精力做一个平台嘛,创业项目如果不能做大,那不就是伪创业吗?是耍流氓啊!


现在做阅读产品,如果不能像20年前我们的前辈创办三联生活周刊那样, 为20年后的后辈做出一个有型的东西来,那你做的还有什么意义呢?但如果这个东西能做好,也不用做很多个。做了几个能成一个或两个就行了。


刺猬公社:未来有哪些目标?


李鸿谷:现阶段,我们才刚刚做出来,说大说小都不合适。你现在说我要比百度做得更好,口号虽然很响亮,但没有意义,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你能做好,不在于口号,在于你的实质。我们这个杂志做成过很多事,也能做成很多事,不需要靠语言来为自己壮胆,我们跟时间站在一边。只要好好做,资源、资金我们都有办法拿过来。成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张小鱼

关注内容产业的各种新鲜事

微信号:ruoyu542139678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拿不到投资又变不了现,缺内容的VR如何烹饪无米之炊?


“用户为什么不买设备?因为没有足够的内容去支撑用户重复消费。”董瑷珲说。设备需要内容支撑来提升销路,而内容需要设备来建立足够大用户量的渠道。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