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本财经
金融科技(FinTech)第一深度新媒体。专注金融科技领域调查、深度、原创、独家报道,以及商业案例解析。我们不生产碎片化新闻,只出品深度而专业的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一本财经

个贷不良资产转让试水:定价混乱,有包售价22%

一本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11-19 19: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零和


6月16日,监管下发文件,提出将在六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进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


消息一出,行业沸腾。


几乎所有的行业从业者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风口。一个新的万亿市场被激活。


最近几个月,一些试点银 行开始试水。


“某股份制银行准备出手一个1000亿的包,但现在初步定价到了22%。光买下来这个包,就需要220亿。”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还有一些银行非常保守,“只拿出几百万的小包”。


目前,市场上至少已有上百个处置团队,等待着开闸放水。“可能第一批冲进去的,都是炮灰”。


01 各自试水


6月监管下发文件之后,各大银行就开始试水。


“某股份制银行准备了一个1000亿的不良资产包。”一家AMC(资产管理公司)机构的负责人许清称。他对此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一些前期调研。


“资产确实不错,最短的逾期时间是4个月,件均也比较高”。


但问到价格,许清就被直接吓退,“根本不可能拿到手”。


“包拆分成三份出售,现在银行内部初设的售价非常高,到了22%。”许清算了一下,要拿下这1000亿的包,需要220亿的资金。


他算了一笔账:一般的AMC肯定没有那么多现金流,只能去借款或拆借,这就需要付利息;再加上催收处置的成本,“处置整个包,光成本就要300亿”。


如果真要赚到钱,可能需要催回35%以上。


但什么样的资产包,能催回35%以上?


几乎所有的催收公司,都不敢打这样的包票。


但即便是如此高的价格,依然有AMC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据说有一家AMC愿意接手了。”但许清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接手后如何保证不亏本,甚至还能盈利。


“现在市场上的定价是极为混乱的。”最近几个月,许清和多家银行都聊过,大家的报价很“随心”,“从2%到20%的都有,价格明显虚高”。


但他也能理解,银行报高价的原因。


“怕卖低了,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相应的人会受处罚。”


还有一些银行更为保守。


一家大行的上海支行,在前段时间也在试水市场,但拿出的资产包让行业大跌眼镜。


“是一个200万的包。”


“200万的包,卖几万块钱,连我们尽调的费用都覆盖不了。”许清哭笑不得。


一家AMC机构的负责人丁文深称,这是银行在跑流程。



目前整个市场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银行亦步亦趋,生怕出错,市场定价混乱。


行业都认为,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将是风口。因此6月之后,行业涌入了大量的团队。


业内人士保守估计,至少已出现了上百个玩家。


它们包括电催、法催、律师、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等。


“现在的市场有点疯狂,大家都往里头冲。但我觉得,可能第一波冲进来的,都是炮灰。”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称。


因为市场空白,玩家们都缺乏经验。现阶段很大概率不是试水,而是试错。


他认为,市场完全成熟,可能要等到明年下半年之后。

02 监管细则


一些银行在试点,而另一些银行则选择按兵不动。

“我们确实怕出错,所以还在等监管细则出来。”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风控处长透露。

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对监管细则翘首以盼。

“最早传出来的消息是,年底前就能出台,现在监管正在收集处理流程中的所有问题,据说财政部已经出了一版(细则)。”这位处长透露。

监管细则中,有几个关键的点,是业内最为关注的。

第一,可以批量转让的个人贷款资产范围。

据知情人透露,监管细则中,“可能将取消住房按揭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

在6月16日的试点工作通知中,有5项资产被列入试点范畴:个人消费贷、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我猜测,取消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考虑到,这里面个人和企业的界限不明显,容易和对公业务搅浑。”丁文深推测。

但他觉得,其实鉴别的方式也不难:以个人为授信的,就属于个人经营贷;以企业为授信的,就是对公贷款。

“对于银行来说,能批量转让的资产,自然是越多越好。”丁文深认为,可能保留个人经营贷,对银行更有利。

至于住房按揭贷款是否纳入,目前行业还存在较大争议。


第二,哪些银行能参与此项业务。

目前,在试点工作通知中,试点单位只有六 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

“其实这18家银行都很有钱,它们的不良资产,也可以用ABS出表,它们对个贷资产批量转让的需求,没那么高。”丁文深称。

但对于城商行、农商行来说,这也许就是救命稻草。

“因为它们的资产包本身就不大,发行ABS不太划算。”丁文深称。

比如,一个1亿的包,可能光ABS的顾问费、评估费,就要花掉上千万。

在过去,这些不良资产就闲置在各家小银行手里,如果能彻底激活这些资产,“可能才是真正的风口”。

第三,地方AMC的处置,是否会放开。

目前,监管规定四大AMC机构和地方AMC都可以参与试点。

四大可以做全国业务,而地方AMC只能做地方业务。

丁文深觉得,四大可能参与这项业务的积极性不够,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通常四大购买的资产包,都是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

而个贷不良包都比较小,“四大根本看不上这块肉。”

其次,四大对于处置个贷资产,也没有经验。

地方AMC对这件事情的积极性很高,但它们只能处置地方个贷业务,资产较少,规模化更难。

“如果制定好规则,是否可以放开地方AMC的限制,让它们能处理全国的个贷不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会彻底激活市场。

目前,这三大规则问题,是行业讨论的重点。整个行业,都在等待监管最后的一锤定音。


03 处置问题


而在处置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成为了行业关注的重点。

第一,定价问题。

对于个贷不良这类比较新的资产,谁来定价?怎么定价?

“因为个贷资产的定价,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所以一些大数据的方式也许有机会。”一家大数据公司的创始人认为。


但银行和AMC机构,也有不同的看法。

“ABS就有专业的评估机构,其实可以让这些专业的评估机构介入。”丁文深认为。

他们非常担心,大数据公司介入,“违规操作,数据外泄,行业出现危机”。

第二,处置问题。

而在处置环节上,AMC机构肯定是需要一些外部公司的介入。

“现在我们只敢选大的催收机构,中小团队都不敢选,因为监管风险很大。”丁文深称。现在,文件规定得很清楚,个贷不良不能转卖,AMC就是最终的债权人。

而一旦出现了暴力催收或者舆论事件,AMC就得担责。

因此,如何选择合作机构,成了关键。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后期催收机构可能也需要持证经营,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

这个监管方案,也到了临门一脚的阶段。

第三,征信问题。

现在欠银行钱的老赖,会直接上央行的征信系统。

但如果资产交给了AMC,后期催回后,谁来对接征信系统,进行录入?


行业都在等待监管细则的出台,等待开闸的最后一刻。

“监管的底线是,绝不能出现暴力催收,引发不稳定因素。”接近监管的知情人士透露。

尽管行业都确定是风口,但也需要所有人都坚守好这条底线,“触线则出局”。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11月28日,
“创新金融科技·投资创业青岛”——2020青岛新金融产业峰论坛
将在 青岛举办。

届时,主办方将邀请金融机构、投资机构、金融科技领域的顶尖精英,针对 “金融科技的机遇与未来”“ 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与投资价值”“ 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等热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扫描下图二维码,报名参会。

本文为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因微信推荐机制更改,请您点击“设为星标”

以便阅读一本财经最新报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