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监管下发文件之后,各大银行就开始试水。
“某股份制银行准备了一个1000亿的不良资产包。”一家AMC(资产管理公司)机构的负责人许清称。他对此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一些前期调研。
“资产确实不错,最短的逾期时间是4个月,件均也比较高”。
但问到价格,许清就被直接吓退,“根本不可能拿到手”。
“包拆分成三份出售,现在银行内部初设的售价非常高,到了22%。”许清算了一下,要拿下这1000亿的包,需要220亿的资金。
他算了一笔账:一般的AMC肯定没有那么多现金流,只能去借款或拆借,这就需要付利息;再加上催收处置的成本,“处置整个包,光成本就要300亿”。
如果真要赚到钱,可能需要催回35%以上。
但什么样的资产包,能催回35%以上?
几乎所有的催收公司,都不敢打这样的包票。
但即便是如此高的价格,依然有AMC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据说有一家AMC愿意接手了。”但许清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接手后如何保证不亏本,甚至还能盈利。
“现在市场上的定价是极为混乱的。”最近几个月,许清和多家银行都聊过,大家的报价很“随心”,“从2%到20%的都有,价格明显虚高”。
但他也能理解,银行报高价的原因。
“怕卖低了,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相应的人会受处罚。”
还有一些银行更为保守。
一家大行的上海支行,在前段时间也在试水市场,但拿出的资产包让行业大跌眼镜。
“是一个200万的包。”
“200万的包,卖几万块钱,连我们尽调的费用都覆盖不了。”许清哭笑不得。
一家AMC机构的负责人丁文深称,这是银行在跑流程。
目前整个市场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银行亦步亦趋,生怕出错,市场定价混乱。
行业都认为,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将是风口。因此6月之后,行业涌入了大量的团队。
业内人士保守估计,至少已出现了上百个玩家。
它们包括电催、法催、律师、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等。
“现在的市场有点疯狂,大家都往里头冲。但我觉得,可能第一波冲进来的,都是炮灰。”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称。
因为市场空白,玩家们都缺乏经验。现阶段很大概率不是试水,而是试错。
他认为,市场完全成熟,可能要等到明年下半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