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 一位被艺术耽误的君王
说起宋徽宗,我们都知道那是个有名的昏君,他只顾享乐,不理朝政,才发生了靖康之变,都城汴梁被金兵攻占,北宋因此亡了国。但抛开宋徽宗的昏庸误国不谈,他对于艺术领域的投入和贡献,世界历史上少有君主能与他相提并论。可以说,宋徽宗是一位被艺术耽误的君王——他通晓音律,善于书画,独创瘦金体,尤其绘画作品,给同时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徽宗痴情于茶,更是著书《大观茶论》,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位著作茶书的皇帝。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徽宗和茶的那些事!
▲ 宋徽宗
与《大观茶论》
为了品到最好的茶,他命几万人上山采茶,《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
除了对茶叶要求极高,精于茶事外,他可放下九五之尊,亲自为大臣烹茗调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载:“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
为了进一步研究茶艺,他更是放下朝政,写了一本论茶的专著《大观茶论》,分别从地产、天时、采制、品目、烹煎之术等20目全面论述了宋代的主流茶道艺,在古代茶文化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
因喜爱斗茶,宋徽宗经常宴请群臣集会品评茶的优劣,建盏也随着上流社会的喜爱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皇帝御用。而宋徽宗作为品茶高手,自然对茶具精益求精,《大观茶论》里面就记载了他本人关于好建盏的三方面评判标准:
标准一:釉色要够美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黑瓷的釉色首先要够黑,以泛青光的为上。泛青光的黑釉看起来透气、深邃,像夜晚的星空,有灵动之气。玉毫条达者说的是建窑兔盏,宋徽宗认为兔毫盏是最好的。
兔毫盏应在黑色的釉层中透露均匀细密的筋纹,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密柔长为最佳。
▲ 兔毫盏筋纹展示
兔毫盏有两种,一种呈金黄色,称“金兔毫”。另一种呈银白色,本应叫“银兔毫”,但古时的玉比金贵,加上烧出银兔毫的数量极少,因此称为“玉毫”。“玉毫条达”要求盏的毫纹要柔长细美、丝丝邻扣,由盏口延伸至盏底的银豪。
标准二,茶盏要够宽大
——“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宋徽宗认为,好的建盏,底部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底部深,茶汤就像直立在盏中一样,易于茶筅击打出乳白的泡沫;底部够宽,才能自如地运转茶筅不受束缚。
▲ 常见建盏的器型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束口盏,在口沿下有一圈大概1.5厘米左右的注水线,就是向内束成一圈的浅显凹槽,这个槽用于斗茶时把握茶汤的分量,避免外溢。符合“底差深而微宽”,是宋徽宗心中完美的盏型了。
▲ 束口盏
标准三,茶盏要够实用——
“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 宋徽宗点茶 影视作品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建盏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釉色所呈现出的变幻莫测,绝对是“天工”与“人巧”的绝妙邂逅!虽然宋徽宗疏于朝政,被称为亡国之君,但也正是因为在他在艺术领域巨大的投入,对茶艺痴狂的钻研,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鉴盏经验。
正值秋拍大季,
西泠十五周年秋拍【中国首届宋元瓷器专场】
也为我们带来了一波精美的建盏,其中更有存世唯一宋宫廷银釦供御建窑玉毫盏,下面是部分精品欣赏,让我们不妨带着宋徽宗的独门心法,边看边品,体会鉴盏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