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解局
正能量的局长带你一起正说时势,解码财经,洞悉全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解局

“人形机器人”赛道大爆发,哪些城市“超能打”?

正解局  · 公众号  ·  · 2025-02-20 12:30

正文



蛇年春晚,随着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台扭秧歌,人形机器人产业再度引发关注。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预计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突破30亿元,而2030年更将冲刺千亿大关。

图片来源:洞见研报

在这场新的产业浪潮中,杭州因AI“六小龙”声名鹊起,而上海、深圳、北京这三座一线城市,也一直在争夺“人形机器人第一城”的桂冠。

未来,除了杭州,上述三座城市,究竟哪一座城市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最能“打”?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产业资源。

上海则是整个区域毫无争议的机器人产业“领头大哥”。

图片 长三角机器人产业热力分布图

作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区域,上海拥有中国五分之一的机器人产值,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整个区域毫无争议的行业领头羊。

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地下实验室里,一台代号“青龙”的机器人正被拆解成7000多个零件。

它的设计图纸和代码被上传至开源平台,全球开发者蜂拥下载,这是中国首个开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上海正悄悄在这个领域通过“安卓模式”统治行业标准。

图片
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工版人形机器人青龙

上海智元机器人实验室里,90后天才彭志辉举着智元机器人“远征A1”的灵巧手说:“它能捏草莓不破皮,也能给你端火锅,关键零件全是国产!”

搭载了4096个触觉点,硬件国产化率超90%的智元机器人灵巧手,还有从康复机器人转型的上海傅利叶智能,通过与新能源汽车通用的部件,直接把伺服电机价格压到进口产品的1/3。

图片
彭志辉在远征A1机器人发布会上

这两家人形机器人正共同挑战马斯克的预言:“三年内,人形机器人成本将低于一辆Model Y。”

而他们的秘密就藏在长三角一条看不见的产业链中:

向西30公里,苏州绿的谐波工厂里,全球精度最高的谐波减速器正批量下线,寿命突破2万小时;向北200公里,常州铭赛电机的空心杯电机转速达每分钟10万转,重量仅相当于一枚鸡蛋;向东跨过杭州湾,宁波力松注塑机的模具误差控制在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在这个300公里供应链圈,70%的零件可在半天内配齐,制造人形机器人甚至像搭乐高一样简单。

拥有如此优越且便利的制造业基础,上海因此计划2025年建成“人形机器人超级工厂”,实现年产10万台量产目标。

说起长三角的人形机器人之城,又怎可能不提杭州。

杭州政府规划到2029年建成“人形机器人第一城”,机器人产业基金规模已达50亿元。

而作为杭州“课代表”的宇树科技2024年出货量突破2万台,机器狗H1同时登陆英伟达合作名单,创始人王兴兴放话“五年内让人形机器人比智能手机更普及”。

杭州宇树科技

国内制造业“小巨人之城”的宁波也没有落下,宁波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领航者1号”,其液压关节技术源自军工领域,可负重150公斤攀爬45度斜坡,成为物流企业最佳拍档。


距离上海一千多公里的珠三角,深圳逐际动力的双足机器人P1在惠州野山坡徒步1.6公里,跨过碎石、泥潭和倒伏的树干,全程未跌倒一次。

图片
双足机器人P1在崎岖山路上行走自如

创始人张巍是南方科大的教授,他感慨地说“我们给比亚迪看机器人行走的这段视频时,他们当场决定投资。”

虽然学术界认为机器人双足行走至少还需十年,但市场等不及了。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融资额达217亿元,占全国总量38%,汇聚近5万家机器人企业的深圳,正以独特的产业生态书写中国版“钢铁军团”的崛起故事。

深圳富士康工厂里,逐际动力与工人合建的“人机协作学院”正在颠覆传统——经过三个月培训的流水线工人,能同时指挥6台机器人,效率提升2.1倍。

被市场经济冲刷多年的深圳,早就领悟到一个道理:技术再酷,不能量产就是空中楼阁。

广东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联动东莞、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吸引了达闼机器人(云端智能)、智元机器人(华为系基因)、傅利叶(康复机器人转型)等头部企业在此扎根,国际巨头发那科、ABB亦在此布局,逐渐形成“深圳研发+周边制造”模式。


“湾区制造带”的生态革命,也正在把人形机器人变成“快消品”。

乐聚机器人直接把实验室建在华强北电子市场楼上,旗下AELOS教育机器人靠着“会跳街舞”“能编程互动”的卖点,年出货量突破5万台;抖音直播“颠锅炒菜”斩获百万点赞的星尘智能的Astribot S1机器人,因为拥有60种家务技能,预售订单挤爆服务器;凭借一段“深圳街头散步”视频惊艳外网的众擎机器人(步态自然度92.3分,逼近波士顿动力),令国外网友惊呼“比波士顿动力更丝滑”。

图片

星尘智能Astribot S1机器人


专注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企业的优必选,旗下生产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其机械臂重复定位精度达±0.05毫米,日均作业16小时,成为目前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令人惊喜的是,靠着珠三角庞大的柔性供应链,优必选的Walker系列,也从最初定价从百万级砍到如今的50万元以下,创始人周剑为此放话“2026年成本对标一辆经济型轿车”。

图片
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执行搬运任务实训

比价格更令人振奋的是深圳在机器人技术上的突破。

奥比中光第五代3D视觉传感器(单帧300万点云)、速腾聚创MEMS激光雷达(成本降60%)、深圳研发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通过惠州TCL产线测试,误触率降至0.12%,同时构建起国产化率超75%的感知层技术闭环。

不过,人形机器人最关键部件是其“大脑”,任何细微的动作都需要复杂的算法来控制,突破得看北京。


凭借中科院、清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顶尖科研机构,以及小米、银河通用、钢铁侠、星动纪元、加速进化、达闼、松延动力、睿尔曼智能、伟景智能、月泉仿生、洛必德等相企业,北京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静默的“脑力革命”:

亦庄机器人产业园的寒夜里,银河通用团队正测试新一代边防巡逻机器人。

这些装备"北京大脑"的钢铁战士,能在零下40℃极寒中自主决策、识别伪装目标——这项技术刚拿下军工亿元订单;三公里外,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天工"人形机器人,正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刷新国产奔跑纪录,其核心控制系统如同给机器人装上了“奥运短跑选手的神经”。

图片
"天工"人形机器人实现拟人奔跑

清华陈建宇团队开发的“工业多面手”,让机器人掌握50种工具切换能力,相当于培养出持有电工证、焊工证、装配师证的“全能技工”;北大实验室的“具身智能大脑”,面对“把客厅第三个抽屉里的蓝色药瓶拿给卧室老人”这类复杂指令,理解准确率高达92%,比GPT-4更懂人类潜台词。

北京的机器人研发企业则打通了“脑手协同”,地平线推出的具身智能计算平台RDK S100,以每秒万亿次运算能力,让人形机器人实现毫秒级反应(相当于让300页的小说在0.5秒内被精读并提炼中心思想);而融入了这项技术的小米CyberOne机器人,能瞬间捕捉人类45种情绪微表情。

图片
小米CyberOne机器人

这座城市的浪漫与温情也同样藏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中: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的办公室挂着一张照片,上面是8岁白血病患儿小宇和化疗陪伴机器人的合影。

这个搭载“天工”系统的白色身影,不仅会精准配药,还能在孩子疼痛发作时,为他讲《熊出没》故事。

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中学:钢铁侠科技开放机器人API接口后,初三学生编程让“小铁老师”跳起了科目三,校长激动地说:“这些孩子设计的防霸凌程序,比我们开了十年教研会都有用。”

北京的达闼机器人则凭借云端大脑,在冬奥场馆完成1300次高危设备检修;还有松延动力开发的触觉反馈系统,机械手可以感知草莓成熟度,现已被盒马生鲜采购用于水果分拣。

数据显示,北京已聚集32家人形机器人企业,2024年相关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15%,其正在建设的“机器人脑科学大装置”,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类脑智能研发基地。

当理想照进现实,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真正的考验,依然藏在很多令人无奈的细节里。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仓库里,一箱贴着“德国赫劳斯”标签的银色膜片正在清关。这些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材料,即将被装入标榜“国产化率90%”的人形机器人手掌。

智元机器人的工程师苦笑道:“我们的触觉传感器能感知草莓绒毛,却造不出这层核心膜片,日本厂商一断供,半个长三角的机器人就得‘失聪’。”

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狂飙背后的真实切片:2024年上海企业进口关键零部件支出暴涨47%,看似完备的产业链,依然被“卡脖子”的阴影笼罩。

图片来源:市场分析报告

更残酷的是人才流失:特斯拉上海工厂用三倍薪资,一夜挖走宇树科技5名核心算法工程师。

傅利叶智能的实验室记录本揭示着另一重危机: 2024年专利申请数同比下降62%,创始人坦言:“都在给车企做代工定制,实验室积灰三个月了。”

甚至,因为操作过于复杂,又缺乏合适的操作人员,很多医院中价值百万的傅利叶智能康复机器人沦为摆设,护士们更愿花50元雇护工搬抬病人。

图片来源:傅利叶康复官网

凌晨两点的东莞速腾聚创工厂,激光雷达产线因美国芯片断供陷入陷入停顿。工头老张蹲在熄灯的流水线旁抽烟:“上周还能日产3000个,现在连维修配件都进不来。”

这揭开了深圳机器人产业狂欢的另一面:优必选Walker系列70%利润流向日本供应商,自研减速器寿命仅8000小时,不足进口产品的1/3。

优必选总部,工作人员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更有黑色幽默的是,会炒菜的星尘智能炒菜机器人,退货率居然高达38%,只因机器人分不清土灶铁锅和电磁炉,做粤菜能咸过北方的酱缸。

还有深圳的教育机器人市场,正演变成价格“绞肉机”。

乐聚的明星产品从5999元腰斩至2999元,但内置课程三年未更新,被家长戏称“天价电子宠物”。

乐聚机器人在73届教育装备展获高关注,人形机器人教育成教育热势
乐聚Aelos 1S科学启蒙机器人

深圳机器人行业协会秘书长说得直白: “三天量产神话,本质是拿技术主权换速度。”

北京的“脑力帝国”也一样面临困境。

银河通用的边防巡逻机器人性能惊艳,但数百万的造价令甲方都摇头;北大的“具身智能大脑”功耗堪比30台空调,商业化公司听完参数扭头就走。

更糟的是“技术自闭症”:小米CyberOne机器人无法接入任何智能家居系统,只因通信协议自成体系;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开源文档被吐槽“比殷墟甲骨文还难懂”。

某初创公司CTO苦笑:“我们花了三个月,才搞明白怎么让机器人抬个胳膊。”

2024年的行业白皮书则直白地揭示一个现实: 全国60%机器人企业扎堆在工业质检、家庭陪护等同质化赛道,而真正急需自动化的矿山、港口场景,渗透率不足5%。

图片来源: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白皮书

人才市场更是令人不安,虽然算法工程师年薪早过百万,可既懂机械臂设计又会AI调参的跨学科人才,缺口超过8万。

但标准缺失才是整个产业必须重视的: 上海的开源平台、深圳的检测认证、北京的操作系统各自为政,企业开发成本暴增40%。

某投资人对此犀利总结:“现在的情况是,长三角在给外国打工,珠三角在给流量打工,北京在给论文打工。”

……

这些都是如今国内城市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无需避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