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不到尽头的“Feed流”模式
如今
可谓是各大平台吸引用户的杀时利器,然而这可能是一个很糟糕的发明。一方面它正带来信息过载问题,另一方面同质化的呈现方式也令人产生认知负担。
出品| 外言社
翻译| kewell
编辑| 王茸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这些网站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就是,Feed流。
什么是Feed流?
如今,社交和资讯app几乎都会使用算法为用户推荐无穷无尽的内容,
用户
无需
主动搜索,只要不断下拉刷新,系统便会不断呈现聆郎满目的内容,
比如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界面就是典型的例子
。
这种设计被统称为Feed流,也可以叫信息流。
Feed流已经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内容推荐形式之一,尽管不同产品的信息容量不同,但往往都可以无限滚动浏览下去,让人不停刷新、沉浸其中。
Feed流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信息过载和进行精准推荐。现今世界上90%的信息都是在过去两年被创造出来的,几乎每天都会增添2.5个五万亿字节(quintillion bytes)的新内容,如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为用户浪里淘金,就成了各大平台思考的问题。
所以,这些平台都引入了机器学习的技术,
不再单纯的以时间线排序,而是引入好友亲密度、内容质量等因素,希望
帮人们过滤掉无用信息,并源源不断推送他们想看的东西。
为什么说Feed流的设计很糟糕?
但Feed流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机器学习的过程是在变化的,而且越来越强,但是多数平台的用户界面设计还停留在2006年——那时Facebook刚率先推出News Feed。
首先,Feed流已经违背了它的设计初衷,从省时变成了浪费时间。在Facebook上,用户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是为了查找一样东西,却被无关信息吸引刷了半小时手机,甚至可能忘了开始要做什么。因为用户所找的东西,肯定不会被News Feed推到最顶上的显眼位置。
曾在谷歌担任过产品涉及的Tristan Harris说,Facebook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为了让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最大化。
这也意味着,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要让用户分心。如果在闲暇时间倒也没什么,但如果用户是需要借助产品认真做事的,那这种设计显然只会碍事。
同时,Feed流也会造成用户的认知负荷。很多用户都表示“不知道应该看什么”。这是
因为,Feed流页面上连贯的内容看上去非常相似,辨识度并不高。如果认知负荷过重,用户往往会产生焦虑感,也很可能因此放弃产品。
(什么是认知负荷?就和在这张图里找一个东西的感觉差不多吧)
此外,Feed流还有一个问题是难预测,交互信息的保留性也不强。如果内容总是在流动或很快消失,
用户错过了便很难找回
,这也同样加深了人们的焦虑。
如何拯救令人疲劳的Feed流?
难道说Feed流真的无药可救了么? 不,有一些办法可以让它变得更好。
比如Google Now在Feed流底部放了一个“更多内容”按钮,避免了无限滚动下拉给用户带来的困扰。只有用户手动点选,系统才会再次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