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单位:吕梁市数据局
山西省吕梁市《医疗数据要素在保险风控中的应用》项目以“三医”数据资源为切入点,贯通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合规流通、高效利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全力提升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汇聚全量医疗数据。
吕梁建设“三医联动协同发展平台”,以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和大数据反欺诈工作为突破口,以全量医学数据为基底,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打通“三医”之间、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隔阂”,与全市2959家医疗机构和1465家药店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级全量医疗数据资源汇聚,累计汇聚2500多万份门诊处方和65万份住院病历。
二是制定授权运营机制。
为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开发利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制定出台《吕梁市公共数据运营管理办法》《吕梁市公共数据运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公共数据运营的授权、交易、收益分配、安全监管等机制,确保数据利用有章可循,消除数据需求方顾虑,降低授权运营风险。
三是提升医保基金监管能力。
利用医疗数据资源开发医学AI引擎,对诊断、检查、治疗、住院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各类医疗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智能审核。事前监管创新,一方面平台智能审核门诊医生开具处方和药店销售处方药,另一方面对住院病历开展“医疗费用在院预审”,及时发现住院病例存在的违规问题;事中监管创新,通过对全病历数据进行内涵解析,实现对影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主要诊断、主要手术等关键信息的合理性分析;事后监管创新,为医院量身定制《医保数据月度分析报告》,对当期和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提升医疗机构院内医保管理水平。
四是赋能商业保险核保理赔。
吕梁积极打造数据流通生态,已吸引数据宝、霍因科技、中国电子云等国内优质数商企业洽谈合作。与亿保创元(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研发商业健康保险智能风控服务数据产品,旨在提高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等环节的效率和准确性,识别和防范保险欺诈行为。
图3 数据要素流通全流程示意图
截至目前,吕梁归集形成近10亿条医疗数据,开发商业保险、医药研发、生物检测等12个专题数据要素库。吕梁医保基金监管部门利用医疗AI引擎实现了对医保报销的100%检查,医保基金23类违规及金额问题同期下降30%,其中违规加收、拆分报销等8类问题基本清零,吕梁医保基金已连续三年结余5亿元以上。同时,通过公共数据运营,开发医疗相关产品、AI能力相关产品、异地数据产品等138项数据产品。
(推荐单位:山西省数据局)
随着“数字鞍钢”建设逐步推进,鞍山钢铁有限公司钢轧全流程智能工厂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数据标准不一致、接口传输不标准等问题,无法形成有效数据共享和数据服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数据安全仍需进一步加强。
鞍山钢铁按照“统筹管理、标准一致、共建共享”的总体思想,遵循建立“统分结合、分级管控”的钢铁流程大数据体系,从数据组织体系建设、数据制度体系建设、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工序数据融合、数据共享服务建设和数据要素深化应用建设7个方面统筹推进,基于“一套大数据运营治理体系”和“一个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构建技术架构统一、数据互联互通的“1+N大数据平台”,以多基地共享数据资源汇聚、规范数据资产管理、深化数据融合创新、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实施数据融合应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着力提升数据应用水平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数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赋能鞍山钢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全面实现数据要素资源有序安全管理、资产明晰、标准一致的大数据体系,实现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的有序安全管理、有机汇聚融合、有效开放共享和智能分析应用,实现数据要素管理、流通、应用全覆盖。通过组织、技术、模式的全流程创新与实践,实现了数据的有机汇聚、有效治理、共享开放和价值实现。
钢铁流程大数据体系的建立,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有力推动公司内外部数据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高效协同。基于“1+N大数据平台”,按需开展数据入湖,共采集元数据41637个,自动采集率达到91.4%,基本实现数据要素有效流通。基于平台构建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采购结果审批周期同比缩短10%,合同执行率平均值同比提高2.3%,行业内实现了按日进行成本计算,每月结算时间同比缩短2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兴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前进,建设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必然趋势。吉林省加快在农业农村领域探索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吉农云”“吉农码”“数字村”“数字社”一体化建设,以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协调高效发展引领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
一是贯通五级建平台。
近年来,吉林整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汇集融合多元社会服务资源和数据,建设吉林省农业农村资源数据中心,包含75个数据库群,数据总量达到20TB。建设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吉林省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以下简称“吉农云”),现已完成13个子平台和32套应用系统的开发运行,基本覆盖农业生产、农村经营、农民生活和乡村治理各环节,实现了多套数字系统融合贯通、多维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平台累计服务1750万次,发布农业技术微视频4000余条,气象信息短信群发2亿条次。
二是全省上下一盘棋。
通过探索实践,吉林设计“云·码·村·社”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一体化解决方案。即在“吉农云”平台架构支撑下,开通“吉农码”手机小程序,为农民提供专家咨询、价格行情、就业医疗、金融保险、产销对接、教育培训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进行“数字村”改造,实现村务党务、乡村治理、农村经营、乡风文明等数字化管理;引导合作社开展“数字社”升级,整合社会化资源,开展全链条一体化运营。目前,“吉农码”用户已发展到227万,实名注册用户达48.9万人,全省累计改造“数字村”578个,到“十四五”末有望达到3500个左右,传统农民合作社转型“数字社”已完成前期试点运行并稳步开展规模化推广。
图2 “云·码·村·社”系统功能架构图
三是培育主体拓场景。
坚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要突破口,通过集中打造、示范带动,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向上争取1.0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促成6个项目在吉林落地实施,打造了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省级财政出资2000万元建设32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了一批覆盖大田种植、园艺特产等产业的智慧农业头部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