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13 小时前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13 小时前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效率暴击 21 ... ·  昨天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效率暴击 21 ... ·  昨天  
福州日报  ·  教育部:这些名称不再使用→ ·  2 天前  
布说天下  ·  衷心建议:长沙学位房只买第一梯队! ·  2 天前  
布说天下  ·  衷心建议:长沙学位房只买第一梯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这项从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沉浸式”教育,如何打破中国孩子历史学习的壁垒?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4-24 07:56

正文

看点 历史教育,一直是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西方诸多名校甚至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素养标准。面对晦涩难懂的史料,如何提高孩子的史学兴趣,是诸多家长所苦恼的问题。本期,外滩君为大家介绍名叫“壮游”的学习方式。它是文艺复兴后,在欧洲贵族子弟间流行的一种传统旅行,通过合理高效的师资与沉浸式体验,让孩子具备批判性思维,学会观点审酌,做到像历史专家一样思考问题。


文丨三三  编丨Travis


为什么要学历史?


对于现在孩子来说,学历史就是学未来,不只要明白过去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过去的轨迹来给现在的世界定位,去了解:我们在哪里,我们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继承了什么?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将走向何方?


在西方教学中,历史一直不是副课,而是必修课,尤其在精英学校中,历史课更是涉及内容深,知识覆盖面广,在他们看来历史学科可以作为学习其他重要现代化能力的桥梁,比如写作、思辨能力、推理论证、科技技能等等。


号称 “政治精英摇篮” 美国格罗顿中学就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历史教学环境,课程中包含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和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与此同时还追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 有质量的质疑能力

  • 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 概念分析的能力

  • 区分历史事件重要性的能力

  • 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

  • 综合信息总结自我想法的能力



美国罗格顿中学


除了中学外,美国大学也是非常看重历史,像耶鲁、哈佛、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康奈尔、哥伦比亚等众多老牌藤校,历史专业都是名列前茅。


因此,对那些去将要去美国念书的中国学生来说,历史是最具挑战的课程之一。由于缺乏背景知识,他们还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书籍和资料,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发表观点,才能最终形成对历史事件更全面的看法。




那么怎么学历史?除了阅读,有没有一种更能激发孩子兴趣的学习方式?提前为孩子打好历史基础?


今天外滩君想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方式—— “壮游”


“壮游”之名从何而来?


“壮游”英文为Grand Tour,国内译为“壮游”,词源来自唐代杜甫的作品《壮游诗》。


古人有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壮游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文艺复兴后,欧洲贵族子弟开始流行的一种欧洲传统的旅行,带上充足的金钱和仆人,游历巴黎、罗马、威尼斯等地,开阔视野,明确人生方向。


拜伦、雪莱、卢梭、汉密尔顿……这种备受推崇的旅行影响了欧洲众多的文人、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现在,西方孩子通常在自己的间隔年(Gap Year)的来进行他们的壮游,一般来说是在升学之后开学之前、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所做的一次长期旅行。


可以说,壮游是西方精英教育中的一种“沉浸式”体验式教育。



在日本,壮游更是每所学校大力推崇的项目。初中和高中三年级都会集体修学旅行。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这和普通的游学有什么区别?


简言之,“壮游”是胸怀壮志的游历,一般来说包括了三个特质: 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




①时间长: 壮游不盲目追求目的地的“多”,更重要的是“质”。一年两次出行,每次只涉及1-2个国家/地区,集中精力研究透彻。没有时间上的长度,就不足以探究人类绚烂文明的深度。


②互动深: 壮游不是“打卡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在出发之前就做好“开题”,就一个课题深入研究;追寻古人足迹,身体力行完成一项挑战;经历当地人的生活,寻觅文明的脉络。带着任务和挑战行走世界,不仅仅是来过。


③挑战高: 特别是指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的游历行为。这也使得“壮游”与“探险”和“流浪”…等词的意涵有所不同。




当行走中学习,让课堂更完整


“壮游”的优点之一在于,它让课堂发生了变化。


从古至今,尤其是近百年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数千年前的古人们用烽火/飞鸽/驿站来传递信息——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两百年前,人们发明电报/电话/传真传递信息——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而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信息的传递方式就更简单,短信/QQ/微信—— 我加你微信”;



但是,我们传递知识的方式却没有那么大的变化:同数千年前一样,在一个固定的屋子里,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


我们无力改变教育现状,至少可以走出枯燥的作业,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融入其中,激发他们求知和探索欲望,提升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和领悟。


萨尔曼·可汗曾说过,“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比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古希腊艺术,以陶艺为切入点,在工作坊里复原古陶罐,辨别器形与装饰,探究同时期东西方陶艺的异同……这样他们会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感受古希腊艺术魅力。




其次,“壮游”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


美国西部的蒙大拿州波茨曼市的“行走学校”(The Travelling school), 就是建立在“壮游”基础上的学校。


学校会花一学期时间,到学生到世界某个地区旅游、考察和学习,跟着老师后面,边行走边学习,整个世界就是他们学习的教室。


几乎所有的课程在设计时都会围绕目的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基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历史、英语、地理、人文等等,使得学习主题和内容上有倾向性,能够融会贯通,独成一体。


在这样的壮游中,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培养人文、科学素养,提升发现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创新意识与实践等多方面能力,逐渐成为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




此外,壮游还能增强孩子的身份认同感。


现在很多孩子都要面临出国留学缺乏身份认同感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不熟悉和对文化的不自信导致的。


想要改变这种不自信,壮游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比如设计一条丝绸之路的壮游之旅,感受2000多年前人们往来在丝绸之路上,创造并传递财富、智慧、宗教和艺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Silk Road,见证了当时世界最耀眼的文明,推动着人类发展的进程。


而今天国家提出的,顶层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更是以“丝路”为纽带,重启辉煌。


在这样的壮游过程中,孩子可以回到历史的发生地,重走这条道路,看丝绸之路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与世界。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在壮游中找寻“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儿去”的非唯一答案。


这样逐渐建立身份认同感,打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围墙,帮助孩子们成就自己的开放式人生。




跟孩子来一场“壮游”之旅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去“壮游”呢?


在外滩君看来有三点:


1、  壮游前要做好一定准备工作

2、  目的地要有足够的挑战和沉浸式体验

3、  壮游过程中的师资要过硬


今年暑假,携程游学计划推出了 “游学臻选”产品——Ctrip Youth Grand Tour携程少年壮游。 带着孩子走进闻名遐迩的古都,巡礼神州大地,探寻华夏文明之源;去到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域,近距离感受辉煌的“轴心时代”。


. 行前准备: 阅读+讲座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在壮游出发前一个月,针对不同主题,结合学生的学力阶段, 专家顾问团开具适宜的书单和阅读材料: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希利尔讲世界史》等等。


另外针对不同的主题,邀请了各个领域里的大咖,保障壮游学术部分的严谨与科学。以线上结合线下的讲座形式,帮助即将出行的壮游小勇士们答疑解惑。




. 师资配置: 3+2,合理高效


壮游就是在读一本厚重的书,书里有壮阔山河,书里有遗迹古建,书里有市井民俗,书里有形色过客。


不同的水土孕育不同的文化,想要弄懂这本难读的书,一支高效强大的师资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携程少年壮游创造性的实现3+2师资配置,学术顾问、行前讲师和专家讲师服务于特定模块,带队导师和当地导游全程随行:


导师们将用自身数十年的学识积累和不凡见地,为小学员们打破时空的艰涩,用娓娓道来的叙述,一点一点地认识历史。




. 沉浸体验: 挑战+交流


文明遗址这类的人文景观,因其蕴藏的深厚知识,与普通人之间天然的就有种距离感。


所以,需要更深的互动,帮助孩子们克服这种距离感,激发潜在的参与感,用严谨又活泼的体验,一步一步地深入感知过去。

在千年历史的马场,上一堂马术课,跟着牧马人穿越峡谷,遥想大汉骑兵的英姿;


在奥林匹亚体育场,跳远、短跑、接力跑,来一场友谊赛,感受古奥运会氛围;


在古典戏剧院里,穿上传统的演出服,用稚嫩但纯正的英式腔调,演绎古典戏剧;

始终铭记,“让童年更幸福”的使命。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去讲解历史,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去触摸历史,并让他们沉浸于此。




. 收获成果: 展示+分享


孩子们回来后,需要将路上学到的知识、经验内化,通过“晾晒”加工后,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晾晒”的方法是多样的:提交研究小论文、主题摄影展,或者绘画/篆刻/泥塑创作等等。


展现形式只是一层外衣,重要的是在知识的加工过程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同时与其他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从更多地角度去看待新知识。



第一场行前公开课

将于2019年4月27日举办


邀请复旦知名学者

仇鹿鸣  ×  夏洞奇

带来一场关于“长安与罗马”的对谈


做中国皇帝还是罗马皇帝更幸福?

他们之间,谁的权力更大些?


长安都城和罗马城的布局有什么异同?

长安和罗马,生活在哪里更便利?


谁才是汉唐/罗马帝国最强大的外敌?

地理位置和边防的关系是怎样的?

魏晋士族和罗马元老每天工作是什么?

谁的权力更大? 为何走向消亡?

……

为“高冷”的中西史学知识

裹上有趣的外衣

让孩子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

跟着两位名家穿越千年文明

皇权>贵族>都城>边塞

用其广博的学识积累和不凡见地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艰涩

用批判性思维,对谈历史风云

品评汉唐盛世与罗马帝国的成败得失

—  嘉宾介绍  —


学术顾问

• 仇鹿鸣 •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荣获“普隐人文学术奖”

主要研究兴趣: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

出版专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曾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唐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学术顾问

• 夏洞奇 •

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副教授

北大历史学系博士

主要从事基督教历史、中世纪史的研究与教学,奥古斯丁研究专家。

2018年6月,夏洞奇主持的课程“15世纪以前的世界”入选“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研究专著:《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代表了国内学界在奥古斯丁研究方面的前沿水平。译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沃尔特·厄尔曼的《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美国古典学家詹姆斯·奥唐奈的《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曾在《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等权威刊物发表过若干论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