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
检查作为临床评估疑似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同时,利用最佳期相自动选择技术
(Best phase)
可以精确采集心脏各不同时期清晰图像。本次研究通过利用
64
排螺旋
CT Best phase
技术获得心脏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图像,分析年龄与性别对心脏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及其规律。
心脏各心腔大小及其变化对患者疾病诊断、预后、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脏增大的判断最早在胸部X线片上测量心胸比,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是受限制的,也不能准确评估心室容积及左心功能。
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心脏超声检查,但超声检查用时长,检查结果与检查者临床经验、检查手法明显相关。心脏MR检查目前被认为是影像学评价心脏形态及功能的金标准,但其费用相对高昂及禁忌证较多难以广泛应用。因此,一种简便易行,准确高效的心脏检查方法对心脏疾病尤为重要。
随着多排螺旋CT设备的不断更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胸部CT在临床疾病检查及肺结节筛查方面均得到快速普及和应用。最近的研究显示带有心电门控的多排螺旋CT广泛应用于冠脉CT检查与心功能的评价。随着心脏与冠脉CT的临床应用不断推广,辐射剂量的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CT设备不断更新,以及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CCTA的飞速发展不仅使患者辐射剂量显著降低,通过一站式扫描还可以获得心肌灌注及冠状动解剖和功能学信息,甚至可以通过3D融合得到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学者研究非门控多排螺旋CT判断心功能的可行性,其评价效果优于心胸比的评估。M. Baque-Juston 等另辟蹊径,研究测量左心房-椎体横径比值来评价左房大小。但是,目前对于心腔大小的判定缺乏统一的CT诊断标准。但不同年龄与性别对心脏形态学影响是在CT应用于心脏测量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图
1
女,
59
岁,舒张末期图像,冠脉
CTA
检查未见异常。a)心脏左心房最大层面
RL
径(线
1
)与
AP
(线
2
);b)利用4个心腔分界线1(前室间沟与后房间沟连线)与2(左、右房室沟连线)为测量基线,左、右心室
RL
径与
AP
径(线
3-6
)。
图
2
四组健康志愿者:
a
组
(
男性,年龄≥
60
岁
)
,
b组(
男性,年龄<
60
岁
)
,
c
组
(
女性,年龄≥
60
岁
)
,
d
组
(
女性,年龄<
60
岁
)
。
d
组左心室在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以及左心房在舒张期明显
<
其它3组,收缩期小于
a
组和
b
组。两期右心室在
60
岁以下男性组均
>
两个女性组。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分别对以年龄和性别分组时的另一因素进行了组间均衡性检验(
p
>
0.05
),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因素的交叉影响。以60岁为分组标准,
A
组老年组(≥
60
岁)与
B
组中青年组(<
60
岁),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的左房
LR
、
AP
两值,
A
组均明显
>
B
组(
p
<
0.05
),而其余各心腔的相关测量参数无明显差异(
p
>
0.05
)。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当人们步入老年后,左心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左心室代偿能力很强,因此这种由于年龄因素导致的左心功能下降,首先可能表现为左心房形态学改变,即各径线增大。以性别分组,
C
组(男性)与
D
组(女性)对比分析,两心室
LR
径、
AP
径及两径线乘积(
LR*AP
)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其余各心腔
LR
径、
AP
径、两径线乘积(
LR*AP
)及左室角(
β
),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为了进一步探讨心脏形态学变化的规律,本次研究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把
118
例健康志愿者分为4组,发现
60
岁以下女性组左心室在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以及左心房在舒张期均
<
其它3组(
p
<
0.05
),收缩期
<
60
岁以上的男性组和女性组(
p
<
0.05
)。右心室在
60
岁以下男性组
>
两个女性组(
p
<
0.05
)。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以年龄分组时,舒张期左室
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