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动带来改变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2月25日
解振华担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1]
据中国新闻网2月25日报道,解振华担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具体履职事务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振华长期从事气候变化领域工作,曾担任中国政府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顾问,并主持中国加入《巴黎协定》谈判。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此次任命体现了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致力于与国际各方加强交流、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同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治理体系。生态环境部专门成立了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由生态环境部分管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为特使履职提供支撑保障。
2月26日
新一轮气候承诺远低于《巴黎协定》目标
2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发布了初始版本的《NDC综合报告》。报告涵盖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呈件,汇总了《巴黎协定》75个缔约方新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报告指出,尽管各国纷纷表现出减排的雄心壮志,但是通过NDC体现的减排总量与《巴黎协定》的目标相去甚远
[2]。
虽然目前初始报告仅涵盖《巴黎协定》约40%的缔约方,还缺乏中国、美国等其他碳排放大国的最新NDC目标,但结果显示,到2030年这些国家承诺的总减排量不到2010年水平的1%。相比之下,
政
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要实现1.5°C的温控目标,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应与2010年水平下降45%左右
[3]。
联合国也将在COP26召开之前发布更完整的NDC综合报告。
环保主义者在波恩COP23支持绿色能源转型。© Greenpeace
2月23日
联合国安理会首次聚焦气候危机
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会议由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主持,与中国、法国、俄罗斯等常任理事国家代表谈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安全危机。
一直以来,联合国安理会会议旨在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此次各国争论的焦点是气候变化危机是否应该在会议中得到认可。
约翰逊提出警告说,气候变化对“全球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
除非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否则世界有可能面临冲突加剧、民众流离失所的局势。会议中,美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约翰·克里也表示,对气候变化无所作为就是一个“自杀协议”
[5]。
本次会议中强调了发达国家在十年前联合国会议做出的承诺,即向较贫穷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以应对气候变化。然而,目前每年的融资仍存在较大缺口,2018年的融资规模为789亿美元
[6]。
而且,
现有大部分资金仅用于减少碳排放,而不是用于帮助脆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2020年冬季为暖冬[7]
3月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公布,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冬季为暖冬。
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标准,冷冬、暖冬的定性需要考量前一年12月到后一年2月连续3个月的平均气温,从而判断整个冬季冷暖的走势。根据全国平均气温距平数据,在这个冬季,只有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和海南等地气温偏低,其余大部地区显著偏高。2020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2.5℃,较常年同期(-3.3℃)偏高0.8℃,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八高,其中2月全国平均气温1.2℃,较常年同期偏高2.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此外,2020年冬季降水显著偏少,部分地区阶段性气象干旱凸显。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0.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5%,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2021年年初,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寒潮;而在2月下旬,全国很多城市又经历了迅速回暖,“一秒入夏”。这个冬季,严寒与温暖交替出现,雨雪和干旱也打破纪录,充分体现了天气气候的极端性
[8]。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持续增多,未来这将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气候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