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之道的核心聚焦于养护肺脏。特别是有基础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更应采取适当的养生措施来强健肺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抵御秋季燥邪的侵扰,还能为后面到来的寒冷冬季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确保身体的整体健康与平稳过渡。
1、清晨一碗粥养脾胃
脾胃功能减弱,是夏秋交替时节的典型现象。夏天人们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天热时较少出现胃部不适;可天气一冷,食欲不振、拉肚子、胃疼等毛病就找上门来。
从现在起储存阳气,才能为过冬做好准备,粥便是此时调节脾胃的好食物。立秋后每天早晨喝一碗粳米粥,既可防御秋凉,又能和胃补脾。
若在粥中加入梨、胡萝卜、南瓜、百合等润肺的食物,还能起到益肺润燥的效果。
多喝热粥还有助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尽快缓解感冒。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63ZG7mWJTsyoKWaB3fvg14m8rCmYxOSQzAU3IVuh1mykwKBcGtanicS2cOhajV5ficMK7TibibqdibbZvJXmpibPO7NQ/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2、酸味食物除秋燥
嘴唇起皮、口渴难忍、皮肤干燥,随着秋意渐浓,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秋燥的威力。
要想对付秋燥,饮食是重要的手段。避免大鱼大肉,饮食清淡,每天多吃新鲜果蔬,莲藕、山药、百合粥、梨等食物,有助抵御秋燥。
及时补充足量水分,能有效防止嘴唇干裂。成年人每天至少摄入1500~1700毫升水,儿童不低于1200毫升。
吃点酸味的食物,比如柑橘、山楂、葡萄、柚子等,有助于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63ZG7mWJTsyoKWaB3fvg14m8rCmYxOSQL0gtrDQ3vWIut5y5D2BsyjAsMv6ZMbOmR3IzgjDc4BgyRuEiarb6lV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3、早睡早起能养肺
春困秋乏,秋天很容易感到困倦,但不少人还是延续夏天的“夜猫子”习惯,熬到很晚才睡觉。
中医上常讲“秋养肺”,其中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早睡早起,这样有助肺气舒展,避免阳气外泄。
尽量在10点左右就睡觉,每天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睡眠。
另外,寒邪容易通过口鼻侵犯肺,诱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秋天不妨穿个背心,护住前胸和后背,还要少吃寒凉食物,少喝冷饮。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63ZG7mWJTsyoKWaB3fvg14m8rCmYxOSQXvTRBX9P1qJKBfHPDrC6e1oTib4UjytS6UuWepQjq5HWBeCGlrsswRQ/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4、后背双脚要护好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有助提高身体抗寒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
不过,千万不能因此宁愿冻着也不加衣服,“秋冻”应以自己感觉不冷为准。
老人、孩子等抵抗能力较弱的人,以及有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不宜“秋冻”,以免导致旧病复发。
“秋冻”时,即使穿得少也有三个关键部位需要护住:肚脐、后背和双脚。
肚脐内通五脏六腑;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若受寒容易诱发心肺疾病;双脚如果着凉,会大大降低机体抗病能力。
5、顺时针揉腹防便秘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关。秋天干燥的气候不仅伤肺,还会导致大肠蠕动变慢,形成季节性便秘。
不如学几招按摩法,通过刺激穴位来通便。
身体仰卧,将两掌心搓热,两手叠放在右下腹,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0圈左右。或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肚,有节律地按压人中,以促进代谢。
最佳按摩时间是早餐后半小时左右,此时对大肠最易发生作用。大便畅通了,肺部功能也会得到加强。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63ZG7mWJTsyoKWaB3fvg14m8rCmYxOSQpjYQHtHkeqccx5icLZTVOvT59rNEAQxT7kSEQVSyenPSmDXNSKRu2b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6、吞咽唾沫挡秋凉
适当吞咽唾液,有益健康长寿。
清晨和临睡时,闭目静坐,先叩齿30次,再用舌头舔上颚及上下牙齿,待唾液满口时,分两三次咽下。
然后稍停片刻,缓缓深呼吸,吸气时肛门收紧,呼气时默念“哂”(xi)字,但不要出声,反复30次。
这种方法不仅能锻炼肺部,还有利于血液循环,抵御秋季的寒气。
7、“喝”点秋风更健康
秋高气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所以秋风最清新,适合进行“空气浴”。清晨和周末,最好到山林、公园做几次深呼吸,可达到保健功效。
如果从此时开始坚持晨练直至冬季,更是让全身器官在“空气浴”中接受了耐寒锻炼,为冬季保健打下了基础。
除了深呼吸,日常还可以多练习腹式呼吸。肩膀放松,双手可放在腹部,吸气时最大限度地鼓肚子,暂停1~2秒;呼气时最大限度地收缩腹部,再暂停1~2秒,如此循环往复。
这两个动作简单易操作,练习次数不受限制,等车、排队时都可以进行,坚持练习有助提升肺活量,增强心肺耐力。
秋高气爽,还比较适合户外运动,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寒能力。但运动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
老年人可散步、爬山、打太极拳等,中青年人可打球、跑步、游泳等。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打坐闭目养神,做到动静结合。
8、调节心情宣肺气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中医理论认为,四季中的“秋”对应五臓中的“肺”,七情中的“悲”,五行中的“金”。所以,悲与愁都是秋天的情绪。
有些生性敏感的女性,秋天看见落叶萧萧,天地分离,感受肃杀之气来的时候,因为心理和生理的对应,很容易陷入悲的情绪当中。《伤寒论》里有一句话叫“妇人臟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是甜的,小麦补肝气,大枣补脾,用这种热性的、甘甜的和温补肝气的药去平和一下,去缓解一下这种悲伤抑郁、悲凉恍惚、心中烦乱的情绪,别让金克木克得太厉害。
《黄帝内经》也说,“悲则气消”,指出过度悲哀最易损伤肺气。因此,秋季养肺,注重精神调节也很重要,过度悲哀或忧愁,容易导致肺气运行失常。
保持好心情,没事笑一笑有助于宣肺。人在大笑时可使胸肌伸展、胸廓扩张、增大肺活量,有助于缓解胸闷、消除疲劳、驱散悲伤。
9、按揉穴位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63ZG7mWJTsyoKWaB3fvg14m8rCmYxOSQ8gZUREziatde9ppq035gKZxgicrNicrWia2lHLA2oeZhDz8x6rEXGAGZqQ/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少商穴:微握拳,大拇指背面向上,大拇指内侧指甲角旁约3毫米处即是。
该穴具有清肺利咽、开窍醒神的作用。咽喉肿痛时,点按刺激该穴,清热效果明显。
鱼际穴:大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该穴具有清肺泻火、清宣肺气、滋阴润肺的作用,可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咽炎等。
孔最穴:伸直前臂,仰掌向上,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中点往上一横指处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