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傅莹女士为本刊独家撰写的《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引起广泛反响和大量转载(其中不少转载未标清楚本刊来源,周刊君对此很不满),本刊记者也撰文对文章进行解读,今天分享给大家。
2012年12月,在成功使用“银河3号”火箭将“光明星3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于2013年1月宣布,将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图|中新
最近一段时间,美韩在朝鲜半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军演,美国频频传出要对朝动武的声音,而朝鲜则是以试射导弹作为回应,外界对于朝鲜可能进行又一次核试验的猜测也甚嚣尘上。针对朝鲜半岛对抗和对立的气氛日趋紧张的态势,5月1日,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在《中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朝鲜半岛核问题是东北亚安全局势中最具复杂性和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也是当前亚太乃至国际社会高度聚焦的安全热点,而目前,朝鲜半岛的局势已相当危险。
这篇题为《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和前景展望》的文章,共计近两万字,包括“《美朝框架协议》与第一次朝核危机”“从第二次朝核危机到三方会谈、六方会谈”“2009年至今朝核问题的螺旋式升级与激化”,以及“朝核问题将向何处去?”等四部分内容。同日,文章英文版以《朝鲜核问题: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的视角》(The Korean nuclear issu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A Chinese perspective)为题,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发表。
文章一开始就直面自朝核问题升温以来国际社会上不断有人在问的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在管住朝鲜上负起更大责任?并随即作出回应。
傅莹在文中表示,中国是自2003年起应美方要求斡旋半岛核问题并且主持多边谈判的。对于中国在朝核问题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关于朝核问题的国际多边解决机制在这一年诞生,中国作为多边谈判的重要斡旋者被卷了进来。在此之前,朝核问题一直是由朝美两家在谈。
文中称,自从承担起斡旋责任以来,从三方会谈到六方会谈,虽然过程波折不断,困难重重,但中方明确要求朝鲜停止核研发,也督促其他各方,尤其是美方,关注和解决朝鲜提出的合理安全关切,推动各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傅莹还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朝核这个涉及地区安全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坚决反对核扩散。中方坚持不懈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在努力斡旋的同时,也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参加了对朝鲜核导活动的制裁。
但是,中国在督促美国和朝鲜承担起应尽责任的问题上缺乏强制力。中国不掌握解决朝核问题的钥匙,在说服朝方停止核项目上也缺乏关键筹码。
在傅莹看来,美朝双方的意图南辕北辙,致使朝鲜半岛核问题陷入困境。美国与朝鲜之间深刻的互不信任使得多年来谈判达成的协议总是得不到落实。而被朝鲜视为安全威胁来源的美国,对朝方安全诉求这个解决核问题的关键条件不愿予以考虑。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朝方伺机推动核导发展进程,2005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五次核试验和难以计数的导弹试射。与此同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制裁也层层加码,美韩针对朝鲜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不断升级。如今,半岛对抗和对立的气氛日趋紧张,和平谈判迟迟无法重启,陷入相当危险的局势。
“事情何以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和谈成功的机会何以被一再错过?”傅莹系统梳理了近些年来朝核谈判的经纬,包括从三方会谈到六方会谈再到会谈破裂的历程。作为有着近40年外交生涯的中国外交高官,傅莹还在文中讲述了一些自己参与朝核谈判的亲身经历。本着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态度,作者希望通过对史实的回望可以让关注朝核问题的人们更好地了解朝核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国家在其中的角色,并为将来各方作出更明智的选择提供借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打开朝核问题这把‘锈锁’,还是要找到那把钥匙”。
在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之后,以北纬38度线为军事分界线,朝鲜半岛一南一北继续处于分裂状态。在此后数十年,由于美苏对峙相对处于均衡,朝鲜半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是平静的。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苏联的衰落和解体以及冷战的终结彻底打破了半岛的均势,朝鲜陷入极度的无依靠和不安全感,国家面临一种“系统性困局”。
此外,在上世纪90代年初的一系列变故中,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则是: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苏联/俄罗斯和中国主动顺应潮流,改善和发展了与韩国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半岛停战直接当事方之一的美国,没有采取明显的对应措施改善与朝鲜的关系,它的盟国日本也没有,从而错过了“交叉承认”“恢复外交关系”的良机。这也深深刺激朝鲜决定“走自己的路”,包括在安全问题上的“核选择”,并最终在这一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章指出,美国对朝鲜的政策一直把“弃核”和“政权崩溃”搅合到一起考虑,以致于常常混淆了哪个是主要目标。而平壤很难理解这些变化,因此他们认定美国从一开始就不是认真的。但就是在美朝双方长期的对峙对抗中,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到了克林顿执政的后期,朝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仍一度打开了一条缝隙。
2000年10月9日,朝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赵明录作为金正日特使访问美国。10月23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朝鲜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历史性访问,并与金正日会面,并探讨了安排克林顿访朝的可能性。奥尔布赖特回国后,美方甚至把安排克林顿访朝、进而促成金正日访美提上了日程,但由于美国当时已进入总统换届周期,处于跛脚状态中的克林顿政府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实现这个愿景。据奥尔布赖特回忆,就在离开白宫前一天,克林顿还向她表示,自己应该去平壤,而不是留在华盛顿为巴以问题做最后的斡旋。
傅莹在多年后曾与奥尔布赖特就此交换过意见,说到那时也许是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机遇,可惜错过了。
傅莹在文中指出,目前朝核问题的和谈未能取得成效,恰是由于已达成的协议得不到全面执行,并由此导致谈判的中止。
从2003年4月到2007年10月,在中方的斡旋下,共举行了一轮中、美、朝三方会谈和六轮有韩国、日本、俄罗斯加入的六方会谈。虽然过程充满曲折,但对话使得朝核态势基本维持在可控范围内。六方会谈中所形成的三份文件——2005年的《9·19共同声明》、2007年的《2·13共同文件》和《10·3共同文件》——为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打下重要的政治基础。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协议在达成后却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变故往往得不到执行,会谈常常陷入破裂,局势一再地陷入螺旋式升级和激化的紧张态势。
颇为典型的一个例证是,2005年,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了此轮会谈的最大成果《9·19共同声明》,其意义在于:朝鲜首次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韩国也明确表态不发展核武器;美国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提供轻水堆;美、日首次正式承诺将采取步骤实现与朝鲜关系正常化;首次谈到朝鲜半岛和平机制问题和东北亚安全问题。
这是六方会谈以来达成的第一份共同声明,作为解决朝核问题的路线图,《9·19共同声明》让人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但几乎就在六方会谈进行的同时,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根据情报机构提供的信息,公开指责澳门汇业银行替朝鲜在该行开设的多个账户“洗钱”“流通伪钞”,所获资金用于“支持恐怖主义”。这一案件虽然表面上看与朝核问题没有直接关联,却对朝核问题的解决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2005年12月,美国开始据此对朝实施金融制裁。面对美国不断加大的制裁力度,朝鲜公开声称,若美不肯取消经济制裁,将不再重返六方会谈。由此开始,今天已被人们熟悉的围绕朝核问题的“制裁-试验-再制裁-再试验”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这之后,在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的八年里,美国总是将朝核问题和朝鲜内部问题放到一起考虑。奥巴马采取的是对朝“战略忍耐”政策,其内涵就是,无论朝鲜怎样显示姿态,美国就是不对朝鲜的安全关切做任何实质性回应。你想接触我就跟你接触,但不会谈出什么具体进展,你要对抗我就强化制裁。归根结底是要通过不断地施加压力来促使朝鲜政权垮台,即所谓以压促变。尽管美国通过纽约、平壤、吉隆坡等渠道与朝保持着秘密和半公开的双边接触,但只要朝拒绝拿出弃核姿态,这种接触的作用就十分有限。2009年以来的事态显示,奥巴马政府这种隐形的强硬对朝政策与朝鲜坚决的拥核意志相遇,彼此负面印证,不仅没有缓解半岛紧张局势,而且成为局势呈现螺旋式恶化的滑轨。
随着朝鲜核导计划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美国对朝鲜的“忍耐”正在快速消耗。据说华盛顿已经在重新评估朝鲜对美国本土的威慑潜能,至少可以判断,朝最终获得这种能力的“时间轴”是缩短了。
在文章最后,对于朝核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傅莹指出,从目前趋势看,有三种局面可能出现:
第一种局面,继续目前“制裁-试验-再制裁-再试验”的恶性循环。朝鲜相对封闭,独立性较强,制裁虽能造成很大压力,但不会使国家撑不下去。而制裁之下的朝鲜更不会放弃核开发,事实上,朝鲜正是在受到制裁后才开始核试验的,五次核试验也是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制裁之下发生的。因此不难判断,这种局面会使朝核问题拖下去,制裁升级和朝鲜核导试验相互刺激的循环反复出现,直到朝鲜核导技术达到“临界点”。文章反问道,届时,反对朝鲜拥核的各方将面临两难选择:是采取极端手段导致不可控的结果?还是容忍朝鲜拥核?
第二种局面是朝鲜政权垮台。文章指出,这是美韩最期待的局面。美对朝政权长期采取不认可和敌视的立场,“政权更迭”一直是其对朝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奥巴马政府“战略忍耐”政策的重要立足点。在很大程度上,美对朝不断加大制裁力度,只压不谈,就是期待能以制裁促使朝鲜内部发生变化。而对朝接触、对话,在美国内易被视为助朝稳定,阻碍实现其政权的垮台。这也导致朝鲜认定美国不愿放弃对朝敌对政策,因而要强力应对。但现实情况是,近年朝鲜国内农业和经济进入恢复阶段,民生状况相比最困难时期有了改善。金正恩接任朝鲜最高领导人后已基本稳住局势,虽然朝鲜国内政策和表现令外界反感,但将解决核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朝政权短期内崩溃恐难以实现。
第三种局面是恢复对话和认真谈判,使核问题得到缓和甚至解决。应该承认,重启对话并不容易,因为多年来美朝间已极度互不信任,六方会谈的起伏甚至倒退也削弱了各方的信心。但过往的经验证明,对话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话可以稳定朝核态势,为解决彼此关切创造条件;二是对话是通往达成协议的必由之路。
傅莹在文中总结表示,在半岛问题上,中国的利益在于确保无核化和防止东北亚乃至亚太的和平安全环境遭到破坏,中国的责任在于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以和平方式实现上述目标,最终达成半岛和平协议,与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平、合作的地区环境。同时,中国也要坚决阻止和防止半岛发生大的动荡和战乱。只有坚持对话,用安全换安全,才能走出东北亚安全局势的“怪圈”和“死结”,避免让东北亚成为一片“黑暗森林”。
文章还强调指出,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为了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支持通过对话妥善解决朝核问题。傅莹认为,半岛南北双方间只有一线之隔,又都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与朝鲜的边界线有1300公里,如果半岛双方发生武装冲突,必然危及地区和平,导致大量无辜平民的严重伤亡,并且使事态滑向难以掌控的方向。过去几十年在世界许多地区发生的轻率动武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在傅莹看来,中国方面仍然认为通过和谈解决核问题是一个“帕累托最优选择”。虽然这不能满足当事各方的最高诉求,但却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也需要各方都承担责任,都做出应有的妥协。
在2017年4月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及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中,中美双方就朝核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中方重申坚持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表示将继续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涉朝决议。中方介绍了解决朝核问题的“双轨并行”思路和“双暂停”建议,强调希望找到复谈的突破口。中方还重申反对美方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
傅莹认为,此次会晤中,双方确认致力于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同意就半岛问题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会晤为中美及相关各方增进了解带来了信心,也为未来在东北亚地区营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安全环境带来了希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点击“推荐阅读”回顾傅莹女士在本刊的独家文章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傅莹独家撰文: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