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indle电子书库  ·  国庆回家,带哪款电纸书不会碎屏?哪款颜值高?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有一段不扫兴的关系是怎样的体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巴西的狂欢与沉沦,都在这些文学作品里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08-07 21:24

正文

内容来源:文学报 ID:iwenxuebao



盛大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全球目光,热情的桑巴、缤纷的各国服饰、环保灵动的点火仪式等等,在基督山的注视下,场馆爆发出无限活力。当然,一片狂欢背后,巴西仍深陷财政与政治困境,正如70年前,作家茨威格观察巴西后写道:


“一座有趣的城市,必然包含巨大的矛盾。单纯的现代化单调无味,一味的落后则令人不适,贫穷的城市充满悲伤,奢侈的地方又过于乏味。”


让我们通过几部文学作品,来深入了解一个属于历史和未来的巴西,一个令人担忧又令人着迷的巴西。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朗诵的诗:

《花与恶心》
(巴西)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
胡续冬译
......
大地上的罪行,怎么可以原谅?
我参与了其中的很多,另一些我做得很隐蔽。
有些我认为很美,让它们得以出版。
柔和的罪行助人活命。
错误像每日的口粮,分发到家中。
烘焙着邪恶的狠心面包师。
运送着邪恶的狠心牛奶贩。
 
把这一切都点上火吧,包括我,
交给1918年的一个被称为无政府主义者的男孩。
然而,我的仇恨是我身上最好的东西。
凭借它我得以自救
还能留有一点微弱的希望。

......



1.


《巴西:未来之国》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樊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



出版于1941年的《巴西:未来之国》,是茨威格移居到巴西不久后创作的一部“游记”。作为一位亲身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作家,茨威格自然不会简单地将这部“游记”写成一本风花雪月的作品。在这本书中,茨威格先是总括性地从历史、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展现了1940年代的巴西;接下来,他又撰写了自己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巴伊亚、累西腓和贝伦等几座核心城市的游历。用这种由宏观及微观的手法,茨威格尽可能全方位地勾勒出了自己眼中的那个“南美天堂”。




茨威格


“这个国家给人的第一感觉十分有冲击力。太阳、光线、色彩,一切都是那样强烈。天空的蓝色如此耀眼,满眼的绿色如此丰富,土地的红色又如此密集。这里的鸟儿有着五光十色的羽毛,这里的蝴蝶有着彩虹一般的翅膀,即使是最天才的画家,也无法在调色盘中创造出更加耀眼的色彩。”

“这是一个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大国,论其科技发明与工业生产,却只抵得上欧洲最小的国家。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制尚未完善,经常陷入停滞之中。更不用说几百公里外的内陆地区,如今仍十分原始,起码落后了一个世纪。”

“我想在这里度过夏天,因为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它最极端的样子。

白天的炎热很纯净,因此并不难熬。天空艳阳高照,万里无云,阳光辐射到海湾之上,令所有的颜色都沸腾起来。如果没有见过里约映射着日光的白色房屋,没有见过孔雀石般碧绿的棕榈树,没有见到过夏天碧蓝的海水,便无法知道什么是强烈极致的纯粹色泽。

夜晚更加难以忍受。微风停止了,潮湿的空气似乎达到饱和,紧贴在我们的皮肤上,每一处毛孔都打开了。但是总体而言,痛苦的日子并不长,一声惊雷便能使它马上结束。”



色彩华丽的狂欢节


“如果认为这里太过炎热,里约人便失去了活力,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恰恰相反,仿佛这些热量都蓄积在他们体内,在一年一度的狂欢节里集中爆发。

商店全部停业三天,整个城市都像被蜘蛛蜇到一般。人们全部涌上大街,一直玩到深夜。大家唱歌跳舞,吹奏各种乐器,发出各种声响。阶级的界限消失了,陌生人手挽着手,无论同谁都能交谈。

在这三天里,人们尽情地跳跃叫喊,尽情地享受纵酒狂欢的自由,尽情地冲破世俗陈规的界限。狂欢节就像热带夏季的惊雷。在那之后,人们又变得谦恭有礼,城市也回到原先的轨道。夏天得到了庆祝,炙热也远离了人群。里约依旧是里约:优雅从容地映射着美丽。”

“凡是来到巴西的人都不愿意离开这里;无论身处何方,都希望能回到它的怀抱。美丽十分罕见,而完美的美丽几乎只是一个梦。在这最黑暗的时刻,骄傲的里约将梦变成了现实。它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城市。”


2.

《金卡斯的两次死亡》

作者:[巴西] 若热·亚马多

译者;樊星

译林出版社2016年8月


若热·亚马多(1912-2001)巴西著名作家,巴西文学院终身院士,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在近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多以现实主义笔法展示时代变迁,绘就一幅幅巴西社会风俗画卷,被誉为巴西的国民作家。

在《金卡斯的两次死亡》中,我们会看到巴西贫民窟的故事——主角金卡斯死在了贫民窟,他的葬礼让体面的家人陷入了尴尬。女儿与女婿再次痛苦地面对着他给家庭带来的耻辱。曾经体面的税务局公务员、模范丈夫和父亲,突然之间发了疯,变成了街头的流浪汉,绰号为“因水叫喊的金卡斯”,成天与妓女、酒鬼混迹在一起。然而,前来送别的朋友眼中流出的泪水,闪耀着真情。他们为他举办的葬礼,真正完成了金卡斯的遗愿。


若热·亚马多

译后记


小说的主人公金卡斯本名为若阿金•苏亚雷斯•达•库尼亚,曾是国家税务局的模范职员,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金卡斯正是若阿金的昵称,在抛弃光鲜的资产阶级生活、自愿成为流浪汉之后,金卡斯失去了象征家族的姓氏,并因在酒桌上喝到水尖叫,成为了众人口中“因水叫喊”的金卡斯。正如题目所传达的那样,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死了两次。第一次,他是一本正经的若阿金,死在了床上,由医生开具死亡证明,由爱慕虚荣的亲属为他穿衣打扮,准备棺材,筹备葬礼;而第二次,他才是人人爱戴的金卡斯,由他亲自安排自己的身后事,选择月光下的大海作为新的归宿。而倘若从葡萄牙语直译过来,这本书的题目其实是《死亡与“因水叫喊”的金卡斯之死》,可见只有第二次才是独属于金卡斯的死亡。


借一名公职人员之死来讽刺资产阶级的虚伪,揭露社会对人的压迫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其中不乏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这样的名作。如果亚马多将着力点放在这种共性的死亡上面,充其量只算是这些杰作的巴西翻版;而亚马多的才能却正体现在他对第二次死亡的刻画上,这是具有巴西精神的死亡,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抗。当金卡斯的女儿找人为金卡斯换好衣装,让他躺在棺材里为他守灵时,一度认为金卡斯已经回到她的控制之中,然而她却看到金卡斯脸上仍带着放荡不羁的笑容,并且似乎听到了金卡斯对她以及其他亲人的谩骂。之后由于亲人的精明和冷漠,为金卡斯守灵的任务也交到他的四位朋友手中。这四个人和金卡斯说话,喂金卡斯喝酒,甚至帮他脱去了束缚的鞋子衣服,将他带到了大街上、酒吧里和渔船上。可以说,在最终投身大海之前,金卡斯虽拥有死亡证明,却并非一名死者。甚至在纵身跃入海洋之后,他的冒险也仍在继续。

生与死的界限消失了,高雅与低俗也调换了次序。事实上,正是以《金卡斯的两次死亡》为分界线,亚马多开启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写作模式。金卡斯是亚马多创作的第一个“反英雄”人物,也是其后期作品中众多酒鬼、赌徒与流浪汉的原型。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中的瓦迪尼奥,也能够看见《奇迹之篷》里的阿尔杉茹。透过金卡斯这个形象,亚马多打破了既定的社会秩序,构建了一种“倒置”的价值体系:世俗标准下的生命变成了一种禁锢,而死亡则演化成一场庆典。因此在金卡斯去世的那天,他的几位朋友却说“今天是他的生日”。



里约贫民窟全球知名,进入了许多电影取景中


巴西民族的这种狂欢精神几乎深入骨髓,所以亚马多才可以把金卡斯的故事讲得如此顺畅自然,仿佛街头路人偶然说起的一桩遗闻轶事。而亚马多也常说自己并非一个大作家,而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他从不发明创造,他如此讲述,只因为在他的故乡,人们就是如此思考行动的。他赋予金卡斯狂欢化的死亡,也可以说是巴西式的死亡。正是由于这种书写方式与巴西精神相契合,亚马多才会一直受到巴西读者的喜爱,金卡斯也才能甫一出场,就成为巴西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3.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 [巴西]保罗·柯艾略 

译者: 丁文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2009

保罗·柯艾略:著名作家,1947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被誉为“上帝身边的伟大作家”。少年时代,因叛逆,被视为精神疾病受到三次电击治疗;青年时代,因反对政治独裁,被投进监狱;1986年,38岁的他踏上去往圣城圣地亚哥之路,心灵顿悟。

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我们会看到在这样一个国度,宗教性对世俗的介入和影响,对民众心灵的指引与想象——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



保罗·柯艾略

1.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人一旦步入青年时期,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起都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实现天命。
 
2. 那是表面看来有害无益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却在教你如何完成自己的天命,培养你的精神和毅力。因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
 
3. 宇宙的灵魂是用人们的幸福来滋养的,又或者是用人们的不幸、羡慕和忌妒来滋养。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理助你实现愿望。
 
4. 人们很早就学会了生活的道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早早地放弃了它们。世界就是如此。
 
5. 如果东西还没到手,你就先许诺于人,那你就不会积极去争取了。
 
6. 生活中一切都要付出代价。
 
7. 男孩面对自由自在的风,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意识到,他也可以像风一样自由。什么也不能阻止他,除了他自己。羊群、商人的女儿和安达卢西亚的大地,只不过是他在达成天命的途中留下的足迹。
 
8. 事情往往如此。我们把这称作“良好的开端”。第一次玩纸牌,多半会赢。这就是新手的运气。这是为什么?因为生活希望你去实现自己的天命。
 
9. 要想到达那里,你必须循迹而行,上帝为每个人预示了应走的道路,你只需看懂上帝给你的预示就行了。
 
10. 不要忘了万物皆为一物,不要忘了各种预兆的表达方式,不要忘了去完成你的天命。



4.


《隐秘的幸福》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闵雪飞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隐秘的幸福》是巴西现代经典作家、被誉为“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24个短篇,故事简单,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主题彼此各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隐约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建立,囊括了克拉丽丝所关注的一切要素:自我、真实、存在、起源、时间、母性、表达……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后记

小说集《隐秘的幸福》充分显示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语言的复杂与主题的广泛。《隐秘的幸福》出版于一九七一年,与《家庭纽带》共同构成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隐秘的幸福》中大多数文章在《外国军团》与《一些小说》这两本集子中已经发表过,虽然都是短篇,但大多非常复杂,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文本具有很强的哲学气息,而且,从哲学/形而上学角度研究克拉丽丝也是一种既定的范式,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与同样探索“存在”的萨特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文本中的哲学性不是学院派的,是自发形成的,基本上是一种本能。

《隐秘的幸福》中的文章虽然主题彼此相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隐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建立。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致力于内心探寻的必然结果。《蛋与鸡》一向被认为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最神秘的文章,甚至她自己也半开玩笑地说她也不懂。学者埃莲娜·西苏视这篇小说为Egg-Text,里面确实凝缩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所关注的一切要素:起源、时间、真实、存在、母性、表达、自我意识,等等。在《索菲娅的祸端》与《外国军团》这两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克拉丽丝的笔下,小女孩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开始形成的。《男孩素描》也具有同样的特征,男孩的自我意识在无限绵延的一瞬间中渐渐形成。一定程度上,《讯息》与《进行性近视》也可以归在这一类中。《爱的故事》与《蛋与鸡》并《家庭纽带》中的《一只母鸡》组成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母鸡三部曲”,《爱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自我意识真正形成之前,将母鸡看成同类的故事。《世间的水》本是长篇小说《一场学习与欢愉之书》中的一章,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太爱这个主题了,便提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短篇小说。

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中,水是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是由水的特性决定的,在这篇小说中,水之寒冷与无尽喻示着孤独与自由。但水还有其他特性,比如水滴之圆润可以让人联想到蛋,联想到环形,联想到非线性的一切,因此,水是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时间观紧密相连的,《星辰时刻》中玛卡贝娅喜欢钟表的滴答声,因为那滴答仿佛水滴就要滴落,其联系正在于此。对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水是一切之诞生的隐喻,比如人,就伴随着水出生;水也寓意着终结,比如《星辰时刻》中的玛卡贝娅在血泊之中死亡,从水到水正是一种环形结构,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水也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催化剂。《世间的水》勇敢地潜身入海,让水进入到身体之中;《初吻》中少年喝过喷泉的水,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一个男人;《爱的故事》中女孩吃过鸡血汤,具有了成长的意识。这一切皆出自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为水赋予的这种特性。由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意图是发现真实并将真实诉诸文字,上文那一句简单的“自我意识的建立”甚至不能概括以此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她对于内心世界的挖掘是多角度的,与其独特的表达共同结合成为了一个复杂的文本,因此,解读的方向始终是开放的。而关于最令她重视与焦虑的“表达”问题,不仅仅构成了形式,而且形成了内容。在《隐秘的幸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表述,比如,在《第五个故事》与《以我的方式来写的两个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对于表达之创造力的笃信。而在《索菲娅的祸端》与《讯息》的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对于“表达”之艰难的展现。


5.


《新年快乐》

作者: [巴西] 鲁本·丰塞卡 

译者: 符辰希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这是巴西当代文学大师、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葡语文学最高奖卡蒙斯奖得主鲁本•丰塞卡在中国出版的首部作品,收入十三个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基本来自生活绝望的社会底层。作者利用在巴西警界工作多年的经验,透过一个个简短而有爆发力的故事,以冷酷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暴力犯罪,揭示了巴西社会因为司法不公、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光怪陆离的阴暗面。《新年快乐》出版于1975年,甫一面世,一年内就售出三万本,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数周之久。丰塞卡用他笔下的里约热内卢,表征了一个深刻分裂的巴西、一个伦常颠倒的社会、一个水火难容的世界。




鲁本•丰塞卡

译后记


鲁本•丰塞卡一生创作类型多样,包含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电影剧本等等,其中最以短篇小说见长。诚如巴西诗人、批评家卡洛斯•内加尔(Carlos Nejar)的观察,丰塞卡的热情(pathos)更多倾注于短片小说的写作,“因为这是一个简洁、直接的灵魂,在长篇小说的拖沓中难免生厌……短篇小说是智慧的极限。”从1968年《第五制度法案》出台到1979年军政府开启民主化进程,这段政治现实最紧张、最黑暗、最恐怖的时期,丰塞卡出版了两本后来成为其代表作的短篇小说集:《新年快乐》与《索取者》,收录其中的同名短篇小说就展现丰塞卡笔下的暴力巴西而言最具代表性。两个故事都以极端凶残、冷漠的暴力犯罪为核心,主人公皆来自生活绝望的社会底层,他们虽不属于巴西庞大的文盲人口,但现实却无情地把他们排挤到了社会边缘,于是暴力不仅是他们满足生存需求的必要手段,更成为了他们抵抗边缘化的无声语言。在丰塞卡的大多数叙事中,暴力是这些社会边缘人唯一可以轻松获得并自由使用的武器与资源,恰如迪欧尼西奥•达•席尔瓦(Deonísio da Silva)所言,“除了边缘性,他们一无所有,这就是暴力之路。”

这些作品中,丰塞卡不仅运用极具冲击力的语言让读者领略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现场,并且努力还原出施暴者扭曲、不堪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小说《新年快乐》中,杀虐上演前,故事先从几个“主犯”的生活环境写起:边远贫困的街区,破旧污秽的楼道,臭气熏天的房间,食不果腹的日子……当几位主角从这样的境遇里走出,扛着枪走上街头,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虽骇人听闻,却也尽在情理之中:闯入一场新年派对,抢劫珠宝,胡吃海喝,强暴妇女,甚至打光好几发子弹只为看看能不能把人粘在墙上。比描述这一切暴行更有力的,是作者对施暴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和直白表达。《新年快乐》中,当遭到打劫的上流社会中有人试图安抚暴徒情绪,让他们随便吃随便抢,只要不伤人,这却激起了劫匪心中更大的不平与愤怒:

“狗娘养的东西。吃的,喝的,珠宝,钞票,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九牛一毛。在银行里,他们拥有的多得多。他们眼里,我们不过是糖罐里的三只苍蝇。”

贫穷、饥饿与性压抑让这些绝望的动物必然诉诸暴力,然而报复的快感也不过一时的泡影。贫民窟里走出的歹徒很快认识到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一次暴行只能一次缓解他们的饥饿与愤怒,横亘在这个社会当中的经济鸿沟远不是新年派对上的一点吃食所能填平的。枪弹所能抢走的,不过是上流社会的九牛一毛,因为“在银行里,他们拥有的多得多”。万般沮丧之下,施暴者意识到,要实质性伤害到这些遭人嫉恨的权贵者,只剩一种可能——剥夺每个人最基本、最平等的权利:生命。达•席尔瓦对丰塞卡笔下这类人物的总结甚为精悍到位:“杀戮,即生存。”在一个贫富悬殊、民怨沸腾的社会里,当实现公平的一切出口都被堵死,底层与边缘诉诸暴力则不再是为了抢夺,而是一种绝望的抗议,一种被排挤、踩踏到绝境时不计后果的反击。

归根结底,丰塞卡小说中的色情与暴力元素,不过是被强权者利用的浮浅借口,它的真正锋芒在于,这些或荒诞或恐怖的故事触到了当政者的痛处。批评家麦克姆•希尔维曼(Malcolm Silverman)总结道:“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地下世界中,丰塞卡创造的人物淹没在阴谋诡计中,有时甚至是自己设置的陷阱。其中主要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归于这个堕落腐化的社会,而人性只会加剧它的丑恶。”因此,边缘人的愤怒与暴力,社会上上下下的变态性趣,成为1964年后巴西城市生活中无法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主题。无需高谈阔论政治的形而上学,也不用歌颂少数头破血流的志士仁人,丰塞卡用他笔下的里约热内卢,表征了一个深刻分裂的巴西,一个伦常颠倒的社会,一个水火难容的世界。正如希尔维曼所言,“鲁本•丰塞卡所叙述的巴西,是个内战一触即发的国度。”在花团锦簇的巴西奇迹之下,丰塞卡用一个个令人读罢发寒的故事,向全社会严肃地发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巴西?属于谁的巴西?为了谁的巴西?

推荐阅读


社交是一种痛苦的游戏

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

爱默生:走入孤独

我怕你说,说你爱我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