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166幅书画,冯唐写给老妈的另类家书 ·  2 天前  
冯唐  ·  望子成龙,注定是一错再错 ·  5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结婚是我变穷的开始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巴西的狂欢与沉沦,都在这些文学作品里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08-07 21:24

正文

内容来源:文学报 ID:iwenxuebao



盛大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全球目光,热情的桑巴、缤纷的各国服饰、环保灵动的点火仪式等等,在基督山的注视下,场馆爆发出无限活力。当然,一片狂欢背后,巴西仍深陷财政与政治困境,正如70年前,作家茨威格观察巴西后写道:


“一座有趣的城市,必然包含巨大的矛盾。单纯的现代化单调无味,一味的落后则令人不适,贫穷的城市充满悲伤,奢侈的地方又过于乏味。”


让我们通过几部文学作品,来深入了解一个属于历史和未来的巴西,一个令人担忧又令人着迷的巴西。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朗诵的诗:

《花与恶心》
(巴西)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
胡续冬译
......
大地上的罪行,怎么可以原谅?
我参与了其中的很多,另一些我做得很隐蔽。
有些我认为很美,让它们得以出版。
柔和的罪行助人活命。
错误像每日的口粮,分发到家中。
烘焙着邪恶的狠心面包师。
运送着邪恶的狠心牛奶贩。
把这一切都点上火吧,包括我,
交给1918年的一个被称为无政府主义者的男孩。
然而,我的仇恨是我身上最好的东西。
凭借它我得以自救
还能留有一点微弱的希望。

......



1.


《巴西:未来之国》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樊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



出版于1941年的《巴西:未来之国》,是茨威格移居到巴西不久后创作的一部“游记”。作为一位亲身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作家,茨威格自然不会简单地将这部“游记”写成一本风花雪月的作品。在这本书中,茨威格先是总括性地从历史、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展现了1940年代的巴西;接下来,他又撰写了自己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巴伊亚、累西腓和贝伦等几座核心城市的游历。用这种由宏观及微观的手法,茨威格尽可能全方位地勾勒出了自己眼中的那个“南美天堂”。




茨威格


“这个国家给人的第一感觉十分有冲击力。太阳、光线、色彩,一切都是那样强烈。天空的蓝色如此耀眼,满眼的绿色如此丰富,土地的红色又如此密集。这里的鸟儿有着五光十色的羽毛,这里的蝴蝶有着彩虹一般的翅膀,即使是最天才的画家,也无法在调色盘中创造出更加耀眼的色彩。”

“这是一个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大国,论其科技发明与工业生产,却只抵得上欧洲最小的国家。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制尚未完善,经常陷入停滞之中。更不用说几百公里外的内陆地区,如今仍十分原始,起码落后了一个世纪。”

“我想在这里度过夏天,因为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它最极端的样子。

白天的炎热很纯净,因此并不难熬。天空艳阳高照,万里无云,阳光辐射到海湾之上,令所有的颜色都沸腾起来。如果没有见过里约映射着日光的白色房屋,没有见过孔雀石般碧绿的棕榈树,没有见到过夏天碧蓝的海水,便无法知道什么是强烈极致的纯粹色泽。

夜晚更加难以忍受。微风停止了,潮湿的空气似乎达到饱和,紧贴在我们的皮肤上,每一处毛孔都打开了。但是总体而言,痛苦的日子并不长,一声惊雷便能使它马上结束。”



色彩华丽的狂欢节


“如果认为这里太过炎热,里约人便失去了活力,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恰恰相反,仿佛这些热量都蓄积在他们体内,在一年一度的狂欢节里集中爆发。

商店全部停业三天,整个城市都像被蜘蛛蜇到一般。人们全部涌上大街,一直玩到深夜。大家唱歌跳舞,吹奏各种乐器,发出各种声响。阶级的界限消失了,陌生人手挽着手,无论同谁都能交谈。

在这三天里,人们尽情地跳跃叫喊,尽情地享受纵酒狂欢的自由,尽情地冲破世俗陈规的界限。狂欢节就像热带夏季的惊雷。在那之后,人们又变得谦恭有礼,城市也回到原先的轨道。夏天得到了庆祝,炙热也远离了人群。里约依旧是里约:优雅从容地映射着美丽。”

“凡是来到巴西的人都不愿意离开这里;无论身处何方,都希望能回到它的怀抱。美丽十分罕见,而完美的美丽几乎只是一个梦。在这最黑暗的时刻,骄傲的里约将梦变成了现实。它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城市。”


2.

《金卡斯的两次死亡》

作者:[巴西] 若热·亚马多

译者;樊星

译林出版社2016年8月


若热·亚马多(1912-2001)巴西著名作家,巴西文学院终身院士,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在近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多以现实主义笔法展示时代变迁,绘就一幅幅巴西社会风俗画卷,被誉为巴西的国民作家。

在《金卡斯的两次死亡》中,我们会看到巴西贫民窟的故事——主角金卡斯死在了贫民窟,他的葬礼让体面的家人陷入了尴尬。女儿与女婿再次痛苦地面对着他给家庭带来的耻辱。曾经体面的税务局公务员、模范丈夫和父亲,突然之间发了疯,变成了街头的流浪汉,绰号为“因水叫喊的金卡斯”,成天与妓女、酒鬼混迹在一起。然而,前来送别的朋友眼中流出的泪水,闪耀着真情。他们为他举办的葬礼,真正完成了金卡斯的遗愿。


若热·亚马多

译后记


小说的主人公金卡斯本名为若阿金•苏亚雷斯•达•库尼亚,曾是国家税务局的模范职员,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金卡斯正是若阿金的昵称,在抛弃光鲜的资产阶级生活、自愿成为流浪汉之后,金卡斯失去了象征家族的姓氏,并因在酒桌上喝到水尖叫,成为了众人口中“因水叫喊”的金卡斯。正如题目所传达的那样,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死了两次。第一次,他是一本正经的若阿金,死在了床上,由医生开具死亡证明,由爱慕虚荣的亲属为他穿衣打扮,准备棺材,筹备葬礼;而第二次,他才是人人爱戴的金卡斯,由他亲自安排自己的身后事,选择月光下的大海作为新的归宿。而倘若从葡萄牙语直译过来,这本书的题目其实是《死亡与“因水叫喊”的金卡斯之死》,可见只有第二次才是独属于金卡斯的死亡。


借一名公职人员之死来讽刺资产阶级的虚伪,揭露社会对人的压迫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其中不乏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这样的名作。如果亚马多将着力点放在这种共性的死亡上面,充其量只算是这些杰作的巴西翻版;而亚马多的才能却正体现在他对第二次死亡的刻画上,这是具有巴西精神的死亡,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抗。当金卡斯的女儿找人为金卡斯换好衣装,让他躺在棺材里为他守灵时,一度认为金卡斯已经回到她的控制之中,然而她却看到金卡斯脸上仍带着放荡不羁的笑容,并且似乎听到了金卡斯对她以及其他亲人的谩骂。之后由于亲人的精明和冷漠,为金卡斯守灵的任务也交到他的四位朋友手中。这四个人和金卡斯说话,喂金卡斯喝酒,甚至帮他脱去了束缚的鞋子衣服,将他带到了大街上、酒吧里和渔船上。可以说,在最终投身大海之前,金卡斯虽拥有死亡证明,却并非一名死者。甚至在纵身跃入海洋之后,他的冒险也仍在继续。

生与死的界限消失了,高雅与低俗也调换了次序。事实上,正是以《金卡斯的两次死亡》为分界线,亚马多开启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写作模式。金卡斯是亚马多创作的第一个“反英雄”人物,也是其后期作品中众多酒鬼、赌徒与流浪汉的原型。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中的瓦迪尼奥,也能够看见《奇迹之篷》里的阿尔杉茹。透过金卡斯这个形象,亚马多打破了既定的社会秩序,构建了一种“倒置”的价值体系:世俗标准下的生命变成了一种禁锢,而死亡则演化成一场庆典。因此在金卡斯去世的那天,他的几位朋友却说“今天是他的生日”。



里约贫民窟全球知名,进入了许多电影取景中


巴西民族的这种狂欢精神几乎深入骨髓,所以亚马多才可以把金卡斯的故事讲得如此顺畅自然,仿佛街头路人偶然说起的一桩遗闻轶事。而亚马多也常说自己并非一个大作家,而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他从不发明创造,他如此讲述,只因为在他的故乡,人们就是如此思考行动的。他赋予金卡斯狂欢化的死亡,也可以说是巴西式的死亡。正是由于这种书写方式与巴西精神相契合,亚马多才会一直受到巴西读者的喜爱,金卡斯也才能甫一出场,就成为巴西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3.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 [巴西]保罗·柯艾略

译者: 丁文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2009

保罗·柯艾略:著名作家,1947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被誉为“上帝身边的伟大作家”。少年时代,因叛逆,被视为精神疾病受到三次电击治疗;青年时代,因反对政治独裁,被投进监狱;1986年,38岁的他踏上去往圣城圣地亚哥之路,心灵顿悟。

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我们会看到在这样一个国度,宗教性对世俗的介入和影响,对民众心灵的指引与想象——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



保罗·柯艾略

1.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人一旦步入青年时期,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起都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实现天命。
2. 那是表面看来有害无益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却在教你如何完成自己的天命,培养你的精神和毅力。因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
3. 宇宙的灵魂是用人们的幸福来滋养的,又或者是用人们的不幸、羡慕和忌妒来滋养。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理助你实现愿望。
4. 人们很早就学会了生活的道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早早地放弃了它们。世界就是如此。
5. 如果东西还没到手,你就先许诺于人,那你就不会积极去争取了。
6. 生活中一切都要付出代价。
7. 男孩面对自由自在的风,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意识到,他也可以像风一样自由。什么也不能阻止他,除了他自己。羊群、商人的女儿和安达卢西亚的大地,只不过是他在达成天命的途中留下的足迹。
8. 事情往往如此。我们把这称作“良好的开端”。第一次玩纸牌,多半会赢。这就是新手的运气。这是为什么?因为生活希望你去实现自己的天命。
9. 要想到达那里,你必须循迹而行,上帝为每个人预示了应走的道路,你只需看懂上帝给你的预示就行了。
10. 不要忘了万物皆为一物,不要忘了各种预兆的表达方式,不要忘了去完成你的天命。



4.


《隐秘的幸福》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闵雪飞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隐秘的幸福》是巴西现代经典作家、被誉为“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24个短篇,故事简单,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主题彼此各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隐约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建立,囊括了克拉丽丝所关注的一切要素:自我、真实、存在、起源、时间、母性、表达……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后记

小说集《隐秘的幸福》充分显示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语言的复杂与主题的广泛。《隐秘的幸福》出版于一九七一年,与《家庭纽带》共同构成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隐秘的幸福》中大多数文章在《外国军团》与《一些小说》这两本集子中已经发表过,虽然都是短篇,但大多非常复杂,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文本具有很强的哲学气息,而且,从哲学/形而上学角度研究克拉丽丝也是一种既定的范式,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与同样探索“存在”的萨特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文本中的哲学性不是学院派的,是自发形成的,基本上是一种本能。

《隐秘的幸福》中的文章虽然主题彼此相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隐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建立。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致力于内心探寻的必然结果。《蛋与鸡》一向被认为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最神秘的文章,甚至她自己也半开玩笑地说她也不懂。学者埃莲娜·西苏视这篇小说为Egg-Text,里面确实凝缩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所关注的一切要素:起源、时间、真实、存在、母性、表达、自我意识,等等。在《索菲娅的祸端》与《外国军团》这两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克拉丽丝的笔下,小女孩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开始形成的。《男孩素描》也具有同样的特征,男孩的自我意识在无限绵延的一瞬间中渐渐形成。一定程度上,《讯息》与《进行性近视》也可以归在这一类中。《爱的故事》与《蛋与鸡》并《家庭纽带》中的《一只母鸡》组成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母鸡三部曲”,《爱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自我意识真正形成之前,将母鸡看成同类的故事。《世间的水》本是长篇小说《一场学习与欢愉之书》中的一章,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太爱这个主题了,便提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短篇小说。

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中,水是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是由水的特性决定的,在这篇小说中,水之寒冷与无尽喻示着孤独与自由。但水还有其他特性,比如水滴之圆润可以让人联想到蛋,联想到环形,联想到非线性的一切,因此,水是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时间观紧密相连的,《星辰时刻》中玛卡贝娅喜欢钟表的滴答声,因为那滴答仿佛水滴就要滴落,其联系正在于此。对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水是一切之诞生的隐喻,比如人,就伴随着水出生;水也寓意着终结,比如《星辰时刻》中的玛卡贝娅在血泊之中死亡,从水到水正是一种环形结构,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水也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催化剂。《世间的水》勇敢地潜身入海,让水进入到身体之中;《初吻》中少年喝过喷泉的水,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一个男人;《爱的故事》中女孩吃过鸡血汤,具有了成长的意识。这一切皆出自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为水赋予的这种特性。由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意图是发现真实并将真实诉诸文字,上文那一句简单的“自我意识的建立”甚至不能概括以此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她对于内心世界的挖掘是多角度的,与其独特的表达共同结合成为了一个复杂的文本,因此,解读的方向始终是开放的。而关于最令她重视与焦虑的“表达”问题,不仅仅构成了形式,而且形成了内容。在《隐秘的幸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表述,比如,在《第五个故事》与《以我的方式来写的两个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对于表达之创造力的笃信。而在《索菲娅的祸端》与《讯息》的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对于“表达”之艰难的展现。


5.


《新年快乐》

作者: [巴西] 鲁本·丰塞卡

译者: 符辰希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这是巴西当代文学大师、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葡语文学最高奖卡蒙斯奖得主鲁本•丰塞卡在中国出版的首部作品,收入十三个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基本来自生活绝望的社会底层。作者利用在巴西警界工作多年的经验,透过一个个简短而有爆发力的故事,以冷酷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暴力犯罪,揭示了巴西社会因为司法不公、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光怪陆离的阴暗面。《新年快乐》出版于1975年,甫一面世,一年内就售出三万本,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数周之久。丰塞卡用他笔下的里约热内卢,表征了一个深刻分裂的巴西、一个伦常颠倒的社会、一个水火难容的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