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汽车爱好者,那一定被这两天全网关于理想 Mega 的新闻淹没了,几乎每一家汽车媒体都在发。
不得不说,Mega 现在就是流量。
55.98 万的售价并不便宜,如果加上选装和保险的话,落地得接近 60 万了。
有人说理想是韭菜大王,有人说理想背刺老车主,有人说理想凭什么卖这么贵。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一个产品经理,那或许可以从产品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
总结一句话,
Mega 丑是丑,但它干得很漂亮!
昨天逛商场时我看了下 Mega 实车,然后把照片发给了一些朋友看,目的想获得他们对于这个外观的反馈,结果挺有意思的。
在我总共发送的 5 个朋友中,有 2 个说像高铁头,有 1 个说造型很独特,还有 2 个的第一反应就是,
太丑了。
说太丑的其中一个人说,整体造型像一个老式鼠标,而车头有点像鲶鱼的嘴。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车头的感觉是像高铁,尤其是从A柱直接滑到车灯的那个曲线。
另外一个说,车屁股像一个大方盒子,把车顶去掉就跟旅游区的观光车差不多了。
还有人打趣说,整个车屁股的造型像某种古代装人的器物,寓意升官发财车。
你看,有人会去类比高铁、有人会说独特、也有人会说很丑。但是,很少有人说好看。
包括我在网上已经看过的几个头部汽车媒体的分享,也几乎没有一家明确真心表达理想 Mega 好看的。
大家用了一个委婉的说法,因人而异。
的确,审美这东西就是因人而异的。可是,当大家都在讨论 Mega 的时候,营销层面它就干得漂亮!
我们换个视角,如果从产品角度去定义理想 Mega,且假设你是理想 Mega 的首席产品经理,你会怎么做?
对于定位为一款 MPV 的车型来说,市场上的成熟产品一定是会被拿来参考的。比如老牌玩家别克 GL8,以及富人标配丰田埃尔法。
包括这两年陆续入局 MPV 市场的新势力品牌极氪 009、小鹏 X9、腾势 D9 等,也都算是同类竞品。
但这些已经上市的产品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长得很 MPV,一看就是商务车。
或许有读者会说,你这不废话么,他们本来就是 MPV,难道长得像轿车?
所以,这就解释了理想 Mega 造型奇特的第一个原因,
不延续传统定位
。
试想一下,如果理想 Mega 设计成和丰田埃尔法或者别克 GL8 类似的外观,肯定不会出错,但是也没了辨识度,更无法形成一个独特品类。
所以,这就解释了理想 Mega 标新立异的第二个原因,
打造独特新品类
。
那你可能会问,什么叫独特新品类?
其实,就是
家用 MPV
。
传统的 MPV 在用户心智中都是商务车,使用场景大多是商务出行下的接待和服务,比如领导、重要客户、高级酒店等。
而且,开 MPV 商务车的大多数会被认为是司机,这也是固有用户心智。
那么,做一款面向家庭用车场景、服务于生活出行、自己开的 MPV,应该怎么做呢?
因此,Mega 本身的定位就是瞄准新品类去的,足够明显的产品差异,定位层面它就干得漂亮!
因为不同,因为反常规,因为标新立异,所以大众会对其产生新的用户心智。
就像当年 iPhone 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其实是在吐槽的,一台手机没有按键怎么用?
从技术和实用性角度来说,Mega 的设计其实也是为了降低风阻,这也解释了理想 Mega 像高铁的第三个原因。
0.215 的风阻系数的确超越了现在市售的 MPV 车型,这个结果受益于造型设计。
毕竟这么大的车,自重接近小 3 吨,而且还是纯电车,续航和能耗是工程部门会重点考虑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充电效率还是无法和加油相比的,所以电车都会尽可能配大电池、降低能耗、提高续航。
因此,如果要从产品角度去解释 Mega 的设计,其实应该是产品定位新品类、工程实施、使用环境的综合权衡。
虽然现在包括丰田埃尔法在内的车型被认为很高端,但过去人家也只会认为这是一台面包车。
说实话,10 年前当我第一次见到那一代的埃尔法时,真心不觉得是一台很贵的车,甚至不理解为啥当时我们公司大老板会坐一台丰田的面包车。
后来知道,原来香港的很多明星都坐这个车,然后也带火了内地的一些明星老板都坐这个车,因此也被称为保姆车。
从产品策略来看,如果理想 Mega 想用丰田埃尔法的方式去打败它,显然是不现实的。
既然如此,那就做一款大家都没做过的车,新定位、新品类、新设计,但求眼前一亮。
昨天我出商场时也在路上碰到了理想 Mega 的试驾车,整体的识别度还是挺高的,明显和路上其他车就不一样。
之前我说理想 L7 不错,那是因为我开过 600 公里也坐过。但现在我不敢说理想 Mega 也好,因为我还没开过。
或许你也会好奇,什么人会花五十大几万去买理想 Mega?
在我看来,有实力的理想发烧友肯定是第一波人,然后是家里人口多且不止一辆车的中产家庭,前提是接受这种外观设计。
从我朋友圈来看,已经发现有 3 个人下了预定,基本都是家里两个娃,平时家庭出行至少 5 个人以上的。
当然,还有一类人是不在乎外观,只关注乘坐感受、空间、以及科技和配置的。
做产品最难的不是设计,而是开创新品类和建立用户心智。
当年微博刚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人吐槽说,这种只能发 140 字的博客有啥用,写不了什么就被限制了,根本没法跟博客比。
后来的故事你们也知道了,但也架不住用户使用既有心智去跟新事物做对标。
在开创新品类的过程中,其实是在跟传统用户心智做斗争,所有的创新都不是开篇即王炸。
我挺乐意看到这种挑战常规的尝试,因为不同,所以有变化,变化才能产生机会。
理想 Mega 后续会怎样,我们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