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我们面临空前的就业前景不确定性 ·  6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郭嘉昆:中英重启经济财金对话符合两国利益和各界期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校服循环使用,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2-14 13:13

正文

衣“旧”有用,传承的不仅是环保意识、循环理念,更有勤俭节约精神。
▲12月6日,广西梧州市新兴二路小学的学生们在体验同心击鼓项目。图/新华社
 | 胡欣红

“我拿到了冲锋衣和棉袄,非常干净!”据潮新闻报道,这几天,浙江全省迎来大降温,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长峙小学的孩子们趁着午休,兴高采烈地前往校园内的“校服循环驿站”,领取合身的冬季校服。有意思的是,这些校服均为二手衣物,从现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能感受到他们对“校服循环”行动的接纳与喜爱。


校服循环使用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校服循环理念在赢得赞誉和支持的同时,囿于诸多因素限制,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首先,不少家长对旧衣物存在抵触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穿“旧衣服”,认为新校服能更好体现孩子形象和家庭经济实力。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穿他人“旧衣服”可能会遭受歧视,这涉及孩子在学校中的社交心理压力,对校服循环使用也持谨慎态度。


甚至,不乏有人提出质疑,生活水平提升的今天,是否有必要为节省几十上百元让孩子穿“二手校服”?校服循环利用,是不是节俭过头了?此外,衣服与人体密切接触,校服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也是一道“坎”,使得一些家长心有顾忌。


再就是,校服循环使用缺乏有效渠道,这需要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并且要将回收与再利用的流程贯通起来。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校服回收和再利用渠道,难以形成校服循环使用的大环境。


而且,在循环使用校服时,如何估价也是一个难题,不同校服的新旧程度、磨损情况各异,难以确定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标准。


因此,虽然校服循环使用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在当前社会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在校学生1.08亿人。这个数字背后,是庞大的校服定制和淘汰量。一项调查揭示了校服淘汰后的去向:超过半数人选择将其留作纪念,三成以上的人则直接丢弃,而剩下的人则通过赠送、捐献或转售的方式,让校服继续发挥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校服可循环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绝不是节省几十上百元钱的事情,家长应充分意识到,推动校服循环使用,实际上是将勤俭节约的美德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活教材”。这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教育的延伸,能引导孩子们学会珍惜资源,领悟共享的真谛。


当然,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做好二手校服的消毒卫生并搭建起操作性强的共享平台,畅通流通渠道。在这方面,国内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国外也有做的比较好的国家。比如在澳大利亚,很多学校都有专门销售二手校服的地方,方便家长为孩子挑选到合适的校服。英国一些地方推出的校服循环计划,不仅帮助家长处理旧校服,还能让他们以远低于新校服的价格购买到经过严格清洗和消毒、品质有保障的二手校服。


衣“旧”有用,传承的不仅是环保意识、循环理念,更有勤俭节约精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实现途径。应当想方设法让二手校服循环使用“叫好又叫座”,成为穿在学生身上的品德教育好教材。


撰稿 / 胡欣红(教师)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推荐阅读:

以多元与精品创作引领网络文学新风潮 | 新京报快评

李铁被判20年,让中国足球真正激浊扬清 | 新京报快评

“张文宏”深夜带货?不能任由AI造假泛滥成灾 | 新京报快评

为什么要整治“内卷式”竞争 | 新京报专栏

把扩大国内需求摆在优先位置 | 新京报社论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