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23 小时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23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90星]Open-R1-Video:为视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cademic-project-temp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评《当代旅游学》:中国旅游的初心、真心与信心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8-09-05 10:39

正文


编者按

【读书记】是孙小荣·工作室成员的读书笔记精选。工作室以“一月一书一评”(即每月共读一本好书各写一篇书评)的方式,开拓视野,吸取经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工作室成员每月所撰写书评择优在“小荣说”发表,与读者分享,同时,也欢迎读过书评所评图书的读者撰写书评投稿、分享。

本期推荐 : 《当代旅游学》


对于中国旅游业而言,《当代旅游学》的出版面世,揭开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心路历程,是对过去初心的回望,当代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剖析,以及未来发展信心的重塑。

《当代旅游学》的编撰前后经历四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计十五篇。以宏阔的史观和“大时代”的构架格局,涉及旅游基本知识、演进轨迹、若干国家旅游政策与发展战略、中国旅游文化传统、旅游与文化、科技、社会的理论构建,以及从发展实务的视角解读旅游公共服务、市场营销、外交与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等等内容全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闪耀着中国旅游人理论创新智慧的光芒。正如本书主编李金早所言 “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实践和旅游国际合作的浪潮呼唤当代旅游学问世,同时也为之诞生加快准备着生动实践的’产房’”。

一、初心:旅游事业前行的路标

无论是一项事业,一个产业,或者一类学科都有自我目标,尽管与时俱进的表达不同,但初心不会改变。在中国旅游业40年的发展前行道路上和实践进程中,要做到不忘初心,就需要铭记来路。而我们可以从这书中清晰的看见如路标一般存在的时代印记。

比如, 讲“旅游的政治外交功能” ,中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旅游入境国,旅游行业在国家开放的新格局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

讲“旅游业的生态动能及发挥”, 生态旅游、旅游旅游、自然旅游等一些环保内涵突出的旅游方式受到市场关注,这些旅游产品培育和强化着国民生态和环保意识,促进生态保护,同时旅游开发存在的负面问题要警惕对生态的影响。

讲“中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旅游全面进入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消费,旅游活动的空间和场景超越传统意义的旅游景区,走向覆盖面更广,吸纳多元业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讲“被忽略的基础要素——厕”, 2015年,在原国家旅游局推动下,全国掀起“厕所革命”,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共新改建旅游厕所6.8万座,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内两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厕所问题看似虽小,但反映的是城乡文明建设的完善。

讲“文明旅游”, 实现由恶俗陋习向文明绿色的转变;讲“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亦是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本书凝聚着创作者们的匠心匠力,与时代同行的使命,对中国旅游实践进行新的探索,规律探讨,研究产业动向,在统筹推进大众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新格局和优质旅游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其作用和影响已经超出旅游行业,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积极意义。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国家奋斗的目标,在实现美丽中国这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无论是旅游的从业者或是社会大众都可以从书中领悟中国旅游事业的初心,并且清晰的看到为此努力而负重前行的脚步。

回到旅游发展的使命和目标,或者说发展旅游为了什么。习近平主席曾在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曾高度概括了旅游的功能和作用。“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为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

所以说,当代旅游发展的理论实际上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让更多的国民参与,更高的品质分享来构建旅游的逻辑和生态系统。 基于此,我们看到了“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共建共享”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极大丰富了当代旅游资源和产品体系;“旅游创业的社会化”将创意和创业结合,促进了旅游市场主体的发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旅游挖掘和创造文化”让旅游活动更趋日常化、休闲化和品质化,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当代旅游学》记录着历史进程,研究时代思想和思考未来的同时,也为读者开启了初心的记忆,让其鲜活的思想得以薪火相传。

二、真心:优质旅游发展的天空

2017 年国内旅游规模达到5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在迎接大众旅游时代中,游客的出游动机、组织方式、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不仅观眼前的山水美景也开始寻找更深入当地“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场景,并乐于分享那些带来心灵触动的品质生活方式。 这一特点在年轻客群为主导的散客化,去中心化消费观更为明显。

当旅游场景从景区、博物馆、主题公园、购物店等传统视角转移到市民休闲场所,如混合经营的创意场所、艺术购物中心、社区花园,甚至是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菜市场这些公共开放空间,游客徜徉于此观察、感受、体验与当地生活的水乳交融。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他们开始掌握着需求的主动权:要的是与人互动的生活而非几个耳熟能详的景区;是触手可及的温暖而非模式化的建筑高墙;是说走就走的便捷旅行而非谁来规定路线行程。 这些构成了生活地或者旅游地捕捉优质旅游的侧写。


杭州的自由精致生活、成都的美食休闲文化、厦门的文艺小资,对于这些旅游目的地或城市而言,已经超越了拥有几个吸引力景区的常规旅游发展,而是实施以整个城市的个性、品质与综合实力为支撑的优质旅游新战略。

在规模旅游、速度旅游向优质旅游转型发展时期,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旅游业不仅要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项目投资等自带光环效应的GDP竞争力的热度,同时也关注到旅游业带来的多元和共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它们是可以触摸城市的温度, 对于优质旅游发展而言,旅游者和本地市民共同构成了城市建设者和同行者。

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而生活的主人始终以人文本,因此获得民众的支持与参与,才可能具备优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当代旅游发展需以最大的诚意,营造品质、便利、善意的生活场景和未来共享共建共融的发展路径,以一颗真心画圆,寻求最大公约数。

优质旅游画出的是"旅游+"的融合发展之圆。 面对方兴未艾的大众旅游需求,无论是“旅游+”还是“+旅游”,其内涵都是把丰富多彩的资源存量转化现实的旅游产品,旅游不仅与工业、农业、文化、科技、交通、住宿等多元业态发生化学反应,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也在时间和空间层面培育着新的消费需求,暑期游、避暑游、冰雪游成为热门选择,高铁带来交通格局的改变,同城化生活中咖啡馆、书店、城市广场让游客转换本土视角,旅游成为高频消费,优质旅游不仅成为创造新文化和新内容的内涵式发展,也是品质生活产品化和落地化的市场基础。

优质旅游画出的是科技创新之圆。 以科技为基础的智慧旅游,通过信息化优质高效整合旅游资源要素。虚拟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交互娱乐引擎开发、互动影视等新的沉浸式技术发展带入旅游业,被应用于博物馆展品展示、大型灯光秀、实景演出等旅游产品,带来视听感官交互体验的全面升级。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变旧模式创造新模式的商业形态,挖掘共享经济潜力。技术之上是创业思想的一次次绝对主宰,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创造未来所需,以时尚和品质引领未来生活。

优质旅游画出的是法治之圆。 法治供给环境是创造优质旅游的保障,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打击“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顽疾,推动建立现代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但依法治旅,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冷冰冰的秩序体系,也应当具有善意的,平等的环境,当公民生命、财产受损时为游客提供司法、行政救 济和社会援助,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不断完善服务发展质量。

三、信心:从文化中生长出的力量

中国旅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旅游出现于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随着战国时期,读书人的游说旅行蔚成风气,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众旅游高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此成为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独特诠释。

乐游的传统。 古代朝廷为官者无论纵情抑或失意皆游山玩水,各得其所;平素百姓踏春、逛庙会往往人满为患盛况空前。乐游之乐关乎心,是审美主体获得美的愉悦或满足,也是一种在“自怡”的哲学思想下产生的文化心态。

好客的传统。 既体现于孔子的旅游感言“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有“宾至如归”的历史典故,甚至成为为国家礼仪规范,编制宾客接待的制度、传教旅游服务职业之爱。

重人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衡量风景名胜的重要标准是看这块土地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是否发生过关系。像帝王泰山封禅、苏轼游黄州赤壁、柳宗元永州八记等,中国旅游文化重人的传统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也构成了中国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托物言志和气质谐和的传统。

重文的传统。 从帝王旅行家到一般游客在“旅游景区”皆是雪泥鸿爪,概莫能外。游记、旅游诗、题名、楹联等被刻于碑、碣、自然石上,成为历史古迹,流传千载的一首首诗文游成为现代旅游目的地的传神代言词。

通过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文化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人文内涵之丰厚,每个地域、每个城市甚至是四季轮换都有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古人透过历史痕迹以语言模式形成可观建筑,是建造亭台楼阁抑或宫殿城墙,是人物往来的悲欢离合还是狼烟四起的金戈铁马, 一个地域的文化形象在游客心中成长起来,你的一瞥,却是它的千年,文化之力,诚我不欺。

当传统文化裹挟着封存的记忆进入到现代文明,文化创意为保持其历史活态和生命力注入赋能基因。旅游文化小镇应运而生,“文创兴镇”成为中国城镇建设探索的一条特色发展路径,例如乌镇。还有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如融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传统美食、音乐戏曲等元素的特色文化街区,以及延伸出创新创业基地、民俗文化活动等品牌建设,也是文化内生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及引擎。

旅游不仅升华了传统文化,同时在面对新的文化和生产传播方式时,又创造出许多新的特色消费文化。 无论是新奇的旅游产品,如海岛婚庆、游学、户外运动、医疗康养等,或是现代科技打造的主题公园、数字化旅游场景等,还是旅游服务的便捷技术,如在线预订、共享体验、大众点评等,从内容升级到体验,从创造到大众参与,实现着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良性循环。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共生共享。构建旅游文化IP,成为讲述文化记忆,传播旅游形象的载体。 如沉寂多年的古城西安在音乐短视频、无人机秀、最西安·中国年节庆活动等一系列文化创意下,以时尚、敢玩新玩法解锁西安深厚历史文化的“觉醒”。通过旅游进行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是旅游传播的特点,例如迪士尼乐园的开放包容成功与实现美国梦的心理嫁接;日韩影视作品以文化加景观的模式,不仅带来了世界各地游客,也推动了本土文化传播。


因此,在面向现代生活和未来文化创造上,除了对标国际经验,还要有文化内涵产品,打造IP品牌,形成注意力经济,借助知名品牌合作、场景化营销、KOL创作互动等一系列借势营销发挥IP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以全域旅游为格局,优质旅游为导向,文化、科技、生态引领旅游新时代下,旅游让所有受益者得以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旅游的天空是目的地生活品质的重构;是旅游的合理布局,创新创业的活跃;是旅游接待与服务;是旅游公共服务;是可持续发展。而脚踏实地来自于对游客、本地居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服务设施便捷舒适,是旅行前后期待与结果的满意重合,是突发事件的妥善安置,是在一个公平、友善、包容的旅游环境中感受行走的魅力和人格尊严。

当旅游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旅游产品提供的既是生产服务又是生活必需,无论旅游未来走向是共建共享,抑或共融共生、共感共情,皆为人们提供了“高性价比,更加自由的走在世界大地上”的机会。

《当代旅游学》

作者: 李金早主编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2018年2月)


《当代旅游学》内容简介


《当代旅游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计15篇、70章,200余万字,内容丰富。前七篇为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旅游基本知识、旅游演进轨迹、旅游与文化、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国际旅游发展战略等内容;后八篇为发展实务,主要包括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市场营销、深化开放合作的港澳台旅游、旅游外交与国际合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当代旅游学》基于40年来中国旅游业波澜壮阔发展的实践,梳理、总结、提炼了中国当代旅游最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对于近年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全域旅游、厕所革命、“旅游+”、旅游外交等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