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辽沈晚报
责任媒体 服务民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辽沈晚报

18岁小伙失联10天,靠吃雪和牙膏求生...

辽沈晚报  · 公众号  ·  · 2025-02-21 16: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就是运气好而已,
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
只是山放过了我们。”

2月19日, 穿越秦岭禁地“鳌太线”失联10天获救的

18岁湖北小伙孙亮

在网络平台中写道


2月17日,孙亮被当地的公益救援队找到↓

零下20℃的秦岭“鳌太线”,18岁的孙亮 躲在石缝中 ,不断蹦跳,用冻僵的手反复揉搓胸口,以对抗眼前和耳边出现的幻觉……
这是他失联的第七天, 所有 电子设备在极寒中失效 。食物耗尽后,他靠 喝溪水、吃雪 来补充水分, 把牙膏当糖吃,铺干草、树叶入睡
由于低估了户外环境的风险,他陷入长达10天的生死迷局。

图片 受访者供图

在出发前,孙亮 并不知道“鳌太线”禁止穿越 ,只知道这条线路非常有名, 想走一下证明自己 ,没有预估到足够的风险,因此发生意外。

孙亮表示, 自己接触徒步一年多,大部分户外经验都是通过短视频学来的 ,此前曾爬过3座国内的雪山还有一些景区山峰,因此想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

一名参与救援的救援人员说, “他能活着,主要得益于心理素质非常强大,装备也还算硬核高端。” “据我了解, 他是5年来鳌太线第一位活着被救下来的人 ,其余人找到时已经没了,或者连遗体都没找到。”

“鳌太线”,是纵贯秦岭两个主峰鳌山与太白山拔仙台之间的一条主脉线路。直线距离40余公里,实际距离超过170公里。

图片

冬日“鳌太线”。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此前,相关部门已多次发布公告, 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 ,违反者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罚。

孙亮说,这段经历

“留给我的只有两个字——后怕”

2月19日中午,孙亮在网上发文,自述获救经历。他直言, 对于自己的穿越,给救援队及当地造成的困扰感到抱歉 ,“这次事件完结后,留给我的只有两个字——后怕。”
孙亮认为, “鳌太线”不适合徒步穿越 ,每一座山的情况都不相同。他回忆道,有的山吹起来狂风,他用两根登山杖都支撑不住身体;有时刚刚还晴空万里,一瞬间就是暴风雪导致身体失温。高强度的徒步行程,复杂的天气环境,伴随着进山后手机信号消失。
孙亮自称接触徒步旅行约1年时间,这次冲击鳌太线,他 准备了半个月时间,自认为准备比较充分,但仍遭遇了充电宝冻死机,设备断电等问题 。设备的断电导致他在山中迷失方向,期间还因大滑坠坡摔晕,手掌骨折,背包摔破。 被找到前,他四天五晚没吃东西,甚至产生幻觉幻听, 好在救援队及时出现。
他坦言,18岁的自己想挑战自己、证明自己,但发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很渺小, “像这样的环境进去,就是送人头的 ,或许我就是运气好而已,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


0 1
穿越初衷


爬遍国内景区内的大山,想直接挑战终极目标

半个月准备,购置近4万元装备

2月20日,记者联系到孙亮。谈及为什么冒险“穿越鳌太线”,他说,高中辍学一年来,他爬遍了国内各地景区的大山,但他不满足,将目光放在了野爬(野外攀爬)领域,“爬景区的山跟散步差不多。”
2024年11月底,孙亮 通过短视频平台,听说了“鳌太线” ,并萌生了独自徒步穿越鳌太线的想法,“这是徒步登山爱好者的终极毕业作业,我想直接把毕业作业做了,以此证明自己一个人也能走完。”
“这种徒步行程非常危险,我要对其他人负责,所以没有带队友。”孙亮谈及自己的独自行程时,如此解释道。他表示, 通过网络博主的视频,他了解到穿越“鳌太线”的危险性,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 ,“半个月时间,近4万元的设备,露营的、充电的、保暖的、应急的……装备总重量65斤。”

图片

此外,孙亮称,他是 按照网络上曾“穿越鳌太线”的某户外博主走过的线路 ,进行自己的行程,全程约80公里,全程徒步七八天。


0 2
不愿回头


入山口众多,看到警示牌后依然选择进入

行程中山脉连绵,天气变幻无常

2月8日上午8时,孙亮开启了自己的“穿越鳌太线”之旅。他说,自己进山时,没有遇到巡逻的人员,“20多个登山口,就算这里把我拦了,我也可以走其他路。”
进山途中,孙亮表示有 看到一些警示标牌,但他仍选择继续 自己“穿越鳌太线”的行程。
“我提前下载了地图,山里没信号,我也可以使用导航,按照既定线路走。”孙亮说,入山后,是连绵的山脉,起初他能看到成片的山林,“每个山脉翻越的时间不等,有的需要一两个小时,有的则需要三四个小时。”
孙亮表示,在“鳌太线”穿越最直观感受是天气变幻无常,“这个山峰还阳光明媚,下一个山峰便开始下雪,甚至狂风暴雨、浓雾,能见度不足10米。”整个行程中,共需要走4次山脊线,虽然有云海等风景,但两侧都是悬崖,且风很大,“一旦不小心脚滑,掉下去人就没了。”

图片

前4天的行程中,孙亮翻越了两条山脊,“翻越第一个山脊时,阳光明媚,但风很大。 第二个山脊,则遇到了浓雾 ,身旁不断刮着雪,能见度很差 。”“这段旅途,是我选择线路中最惊险的一段,危险系数很高,在装备的支持下,我都顺利通过。”


0 3
难以回头


通过惊险路段后,发现充电宝低温断电

“回头的路太惊险,我不想再经历一次”

“山脊的两侧是悬崖,翻越时我感到很惊险,但没有多想,只顾一直向前。”孙亮直言,他当时感觉自己的状态很好,但希望后续的行程,这种路况少一些,“我吓死了,走得很难受。”
“第四天后,行程开始脱离我的掌控。” 孙亮说,尽管在前期的行程中,他看到了云海等绝美的风景,有种天地间独他一人、俯视群山的豪迈感,但后续的狂风,让他不得不暂缓行程。在石林中,没有树木抵挡阵阵袭来的大风, “风太大了,我不挺身用力,肯定会被吹倒。” 为了避免睡着后失温,我在原地蹦跳了一晚上 ,直到次日早上天气好转。”
令孙亮开始感觉后怕的是,他发现自己的 电子设备陆续断电后,充电宝因低温关机 ,导致他无法通过导航查看线路 ,“我只能凭感觉走,往前走。”“已经回不了头了,我不想再经历一次爬凶险山脊的经历,太危险了,而且我没有电子设备。”

第五天,孙亮在通过侧面山丘 翻越一处20多米的瀑布时,因失足导致滑坠 。他说,“我从七八米高的地方摔了下来, 摔晕了一晚上 。”


0 4
陷入绝境


包内食物全数丢失,失去地图导航

翻越山丘时高坠摔晕,手腕骨折……

孙亮清醒时,已经是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 背包在滑坠时被划破 ,导致包内的 食物等物品大量丢失 ,“东西散落了一地,被厚厚的雪埋住了。”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自己的 手和脚都发生了错位 ,“我强行给脚复位,手腕很疼,但没法管,后来获救后诊断,才知道是骨折了。”
“当时应该已经走了60%的路程,后续的路能好走一些。”孙亮说,“我主要 靠山中的溪水补充水分,用背包中的牙膏补充糖分。”
在后续的行程上,孙亮不敢多想,只顾往前走,“山这么大,我待在原地获救的可能性太低。”“我感觉自己 出现了幻觉、幻听,感觉旁边有人和我一起走 ,有人在鼓励我,让我再坚持一下。”

图片

因为失去了导航,孙亮在第七、第八天的行程中, 错过了距离他最近的出口 。他回忆道,在下河道时,他遇到了岔路口,“我看向右侧的路,有人走过的痕迹。后来我才知道,往左走,我距离出口只有5公里。”

0 5
已到极限


“可能走不出去了”,闻到烟火味后呼救

被发现时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低谷

“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不出去了。救援队没找到我,我估计已经没了。” 孙亮描述道,第九天,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到达了极限,类似“身体状态感觉还可以,意识也很清楚。” 有些类似“回光返照”的感觉
上午,孙亮 闻到有烟火的味道 ,几经确认,他意识到有人。在大声呼喊后,救援队发现了他,并上前对他的身份进行确认。他回忆,救援队给他了泡面、水,帮助他补充能量后,他们在山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下山。
“救援队的人责备我,说我胆子太大了。在冬天的‘鳌太线’失联10天,找到后还能生还的,这些年我是第一个。时间太长了,他们说我很幸运。”孙亮说。

图片 孙亮(右)被救援人员找到。 图源: 华商报

对此,一名参与救援的救援人员说, “他能活着,主要得益于心理素质非常强大,装备也还算硬核高端。” “据我了解,他是5年来鳌太线第一位活着被救下来的人,其余人找到时已经没了,或者连遗体都没找到。”
这名救援人员说,“发现孙亮时,他的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低谷。我们对他简易包扎后,带至观测站静养,于次日下山。”
图片
被找到的失联人员。图源:红星新闻

0 6
送医手术


“我妈在视频里一直哭,让我别再搞这种事”
“只是山放过了我们而已”
“下山后,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我爸和我叔。”孙亮说,父亲满脸责备,但没有骂他,一直看着他沉默不语,“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在太白县检查后,乘车回湖北,然后进行了手术。”
“当时要穿越鳌太线,是我爸开车送我到机场的。费用也是家人给的。” 孙亮坦言,他没有将此行程的凶险告诉父亲,直到后续失联多日,家里人报警后才知道, 父亲应该还在生他的气,“他以为是普通的爬山。
“我以后不会再非法穿越鳌太线了。”孙亮说,这次鳌太线的“死里逃生”,对他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以后可能还会去进行一些野爬等户外活动,但不会再一个人单独行动了。” “我妈得知我获救后,视频里一直哭,让我别再搞这种事。”
2月19日,孙亮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在网上,他写道,“登山前时,我想我只有18岁,我很年轻,我想挑战自己,证明自己,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一些技能就妄想挑战大自然。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安全,因为生命很长,接下来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像这种环境的徒步一个人进去,就是去送人头的,或许我就是因为运气好而已,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而已。”

图片

孙亮(中、面部模糊处理者)获救后和救援人员一起。图源:华商报



救援人员:

不少网友被网络视频误导
以为简单,结果遇险


“他这种具体位置无法提供的失联者,救援人员 寻找非常困难 。”救援者说,在参与救援时,他们还 遇到了极易伤人的羚牛 ,好在吹响了急救哨后,羚牛逃走了。
“秦岭海拔2000米以上就是核心保护区,且禁止穿越,但一直有登山者爱好者无视相关规定。”该救援者说,很多人都是看到网络博主所谓“小小什么山,轻松拿捏”之类的帖子,低估了线路的危险性,进而来徒步行程,结果遭遇险情甚至失去生命。
救援者表示, 官方相关单位已经对孙亮进行了批评教育及相关处罚。
据悉,2017年,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曾组成联合专家调研团队,调研后发布的《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鳌太线穿越事故的发生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7年夏季不足5年的时间里,已累计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
2018年,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就发布了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但至今仍有驴友抱侥幸心理,私自非法穿越鳌太线,进而发生意外。
春季来临 随着天气回暖
不少人开始计划
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
可山野地形复杂
自然环境和气候多变
一些登山爱好者装备不足
风险意识薄弱
极易发生事故

登山“两不要”! 这些装备不能少!

北京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斋堂消防救援站站长张爽表示,“首先要做到 不攀爬野山 ,选择正规景区和路线;其次,千万 不要一个人登山 应跟随具有户外经验的专业向导一同出行。 ”而 这至关重要的两点,前文中的孙亮都没做到。

在做到“两不要”之后,登山还要注意些什么?

合理规划路线和时间

登山前要计划好 登山 路线 ,提前查看当地 天气状况、山区路况 ,避免在极端天气出行,并把行程告知亲朋好友。

不能小看口哨和手电

要随身携带口哨、手电等 应急装备,以及应急食品和必要的急救药品 等。

图片

山岳救援常发生在夜间,能见度低, 光亮和哨声 能让救援人员尽快 发现被困者并锁定其位置

不随意改变既定路线

  • 登山时 不要主动涉险 ,过于自信往往是误入险境的源头;
  • 遇岔路不要贸然前行,应及时原路返回,务必在 天黑前下撤
  • 不要贪恋眼前美景, 不要有“来都来了”“今天不登顶就是遗憾”的想法

登山时迷路被困 如何自救?

如遇危险,要保持冷静, 减少体力消耗 ,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或发出求救信号,原地等待救援, 千万不要心存侥幸,盲目尝试其他路径

设法发出求救信号

SOS信号

SOS是国际通用的紧急求救信号,在摩尔斯电码中用三点三横三点来表示。 夜间可用手电发出 三短三长三短的灯光求助 ,用手掌或布遮挡光源来控制灯光。

图片
图片

反光信号

白天可用 镜面反射 来替代灯光,发出求救信号。如手边没镜子,可用 罐头盒盖、玻璃 等替代。 持续的反射将规律性地产生一条长线和一个圆点,这是代码的一种。 即使你不懂代码,随意反照,也可引人注目

旗语信号

将一面旗子或一块色泽鲜艳的布料系在木棒上, 持棒做“8”字形运动

图片

积极寻找水源

前文中的孙亮在迷路时,靠 喝溪水、吃雪等 方式获取水源,维持着生命体征。若山上无雪,该如何寻找水源?

山谷底部、绿色植被下、草食性动物足迹频繁处 很可能有水。在树木嫩叶上套上塑料袋, 植物蒸腾作用 也会在塑料袋内产生凝结水。

图片

搭建临时庇护所

可因地制宜或利用折断的 树枝、树干、石块等搭建临时庇护所 ,以应对恶劣天气或野兽袭击。

图片

国家应急部门提醒
户外运动
绝非盲目冒险,寻求刺激
登山、徒步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小小山峰,轻松拿捏”的心态
不可取!!!
登顶不是终点
安全回家才是
图片
一指禅 戳标题阅读!
南部战区刚刚发声:保持高度戒备!
胡歌工作室,深夜紧急发声!
宁夏银川突发地震!
突发讣告!他于昨日8时22分去世
郭艾伦再发声!“太让我寒心了…”


来源 :辽沈晚报(lswbwx)综合华商报、 国家应急广播、红星新闻
编辑:金飞

图片

点赞点在看 安全回家,才是第一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