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一个能陪你科学认识自己的公号。人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iPhone 16开售首日,沙漠金Pro ... ·  3 天前  
利维坦  ·  动物知道自己会死吗? ·  6 天前  
王路在隐身  ·  大模型搭讪与看相的测评和感想 ·  1 周前  
萧秋水  ·  养老规划要多手准备,活蹦乱跳地老去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想要最大程度避免「爱错人」,这里有一个好方法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09-22 18: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我的一个朋友在 35 岁这年离婚了,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离婚原因是前夫哥“八杆子打不出一个屁”。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她很久了。我也和前夫哥见过几次面,说实话,虽然他并不是那种典型的 e 人,但朋友并不少,见面吃饭也挺健谈。


朋友说,从恋爱到结婚一直都比较顺利,所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只是结婚以后面对的生活事件更多了,她才发现原来伴侣从来就没有真正敞开过心扉。她问我:



是啊,这么微妙的、细节的事情,真的可以提前判断出来吗?


在关系中打开心扉的能力,具有一致性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能不能在爱情里“敞开心扉”,确实是可以提前观察到的。


所谓敞开心扉,其实就是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自我暴露是一种对自己所思所感真诚的、深层的暴露,人们在自我暴露时传达的都是真实且重要的信息,这样的交流对关系的构建和质量非常重要[1]


图片来源:《老友记》


通常我们会认为是否要自我暴露是一个人主观的选择,人们会审视关系本身的亲密程度,或是自我暴露以后的后果等等。比如失恋了或是被领导批评了的时候,我们总会选择亲密友人来倾诉,而不会和小区里的八卦邻居讨论。


然而和这些主观选择一样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有自我暴露的需要和能力。研究发现,人们的自我暴露水平其实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匿名的社交平台,有些人更加愿意自我暴露,而有些人并不会,研究者发现,这种线上的不同和他们线下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那些愿意在线上自我暴露的人,线下其实也有一样的自我暴露需求,只是在线下可能会因为各种限制而主动减少这种行为[2]


图片来源:《艾米丽在巴黎》


我们的自我暴露水平也和一些稳定的人格特质挂钩,比如外倾性、神经质等等[3]。更大样本的研究发现,排除每个人具体生活场景的随机性,自我暴露应该是一种稳定的特质[4]


既然它是一种稳定的特质,那它就有可能被观察到。


一项荟萃研究发现,在父母的关系、挚友的关系以及恋人关系里,一个人的自我暴露水平大体是一致的[5]我们不需要把这名潜在的伴侣抓进实验室观察,只要多多留心 ta 和亲近的人的互动,的确能够预测 ta 在亲密关系里的自我暴露水平。


Ta 的亲人我们暂时接触不到,东亚人的亲子关系也更复杂,ta 和朋友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很方便的视角:


如果一个人:


a.认为自己没有“最好的朋友”,或是“都挺好的”;


b.和所有朋友在一起进行的都只有娱乐活动,或是只谈论明星八卦、政治新闻等;


c. 基本没有进行过超过半小时的交谈,无论是和朋友还是和潜在伴侣。




Ta 这样谈论 ta 的朋友:


a.“朋友就应该是一起玩耍、开心的,我不应该把负面情绪带给他们。”


b. “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会打给谁?想不到,好像都不太行啊。”


c.“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过得不好。”




图片来源:《伦敦生活》,女主做了多次的心理建设还是无法袒露自己咖啡店经营不善的事实,尽管她为此饱受困扰。


无论 ta 这样做、这样说的目的或原因是什么,这些表现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事实:ta 不曾和朋友有过深度的自我暴露。


虽然这不能说明 ta 一定是缺乏了什么,或是有哪里不足,ta 也许过得很好、很开心,但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择偶的立场,而且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愿意与我们互相暴露的伴侣,这些可能都说明,ta 并不适合我们。


能不能给出信任和承诺,从友谊中也能看出来


其实不止是自我暴露,其他很多对亲密关系很重要的能力,也能从一个人和朋友的关系里看出来。


友情和爱情关系虽然有很明显的不同,友谊少了点激情,爱情多了点排他性。


但对于整体质量而言,有很多影响因素都是相同的:彼此的亲密程度,彼此之间是否信任,彼此之间是否互相尊重、是否有牢固的承诺等等[6],自我暴露当然也是其中的一环。


和选择是否自我暴露一样,我们是否去信任、是否去承诺,除了对当下客观条件的判断以外,也和我们人格里稳定的特质有关,它们可以被统称为“亲密的能力(capability for intimacy)”。


而一个人是否有长期的、深度的友谊,的确可以预测这个人的亲密关系质量。


图片来源:《双姝奇缘》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现在还拥有从青少年时期发展而来的、稳定的友谊,这个人的亲密关系质量可能会更高[7]


青少年时期的恋爱可能是出于好奇、刺激、单纯的吸引等,成年以后我们再进入恋爱关系考虑得就更多了。年轻时的恋爱不能持久是很正常的,年轻时的友谊是否能健康、持久,更能反应一个人是否具有亲密的能力。


如果说亲子关系是亲密关系的蓝本,那么友谊就是一种对亲密关系的练习——对信任、承诺、共情,以及解决各种各样矛盾和冲突的能力的练习。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和朋友表现出这些能力,那么大概率这个人会更擅长经营亲密关系。


相反,我们也能在一个人和朋友的互动过程中,发现 ta 在亲密能力上的缺失:



信任


一个无法信任朋友的人,你会发现 ta:


a.有时候和你说的观点,与和朋友聚会时说的观点并不一致;


b.可能会避免和朋友们说自己正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c.对朋友总是抱有戒心,也会告诫你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兄弟、闺蜜等。




影响一个人是否信任别人的因素有很多,主客观的具体影响也非常复杂。


这里并不是在说 ta 不能信任某一个朋友,或是某一个特别的时刻选择不信任,是指一种持续而笼统的状态。


即使 ta 说自己拥有最好的朋友,或是愿意对某些人袒露心扉,但你仍然发现 ta 始终不能安心地和对方相处,那么 ta 有可能从来没有经历过真实可靠的关系,这会很大地影响你们之间信任的建立。


图片来源:《稍微想起一些》


共情


一个无法和朋友共情的人,你会发现他:


a.从来没有为任何一位朋友的成就开心过,即使表面上祝贺了对方,私底下会和你说对方的不足;


b.从来没有为身边任何一个人的境遇感到真实的忧心;


c.不会为朋友的情绪和境遇,改变自己身上任何一个行为。




共情对于各种关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人与人不总是完美契合,当我们在关系中遇见情绪和冲突时,能否穿进对方的鞋子里感受对方的情绪,是一段关系能否长久的关键之一。


而且,虽然共情的能力有其先天因素,但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主动练习获得的。


开放性、或是依恋类型等等特质都会影响我们的共情水平,但如果一个人从未觉得自己需要在友谊中进行共情的练习,那么大概率在爱情中,ta 也不会这么做。


承诺


一个不在乎和朋友之间承诺的人,你会发现他:


a.经常爽约,并且不会为此感到烦恼(在热恋期为了恋人经常爽约朋友也算其中一种);


b.相信“换一个城市、换一个圈子,就会有不同的朋友”,认为异地友谊是不可能维持的;


c.会把朋友很私人的秘密告诉你,即使朋友已经说过不要告诉别人。




如果说无法共情、信任或者自我暴露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遵守承诺却没有那么复杂。


研究发现,黑暗三联人格的人更加无法遵守承诺[8],这些人可能更自恋、更利己,同时也更有可能欺骗别人,甚至更有反社会的倾向。


这些构成健康亲密关系的必要能力,都会同时影响一个人友谊和爱情的质量。如果我们在观察潜在伴侣和 ta 朋友的相处时,发现了以上这些能力的缺失,那么就要三思了。

理论很有道理,但不要按图索骥


拥有优质友谊的人,确实更有可能能构建优质亲密关系,但这个结论只是在概率上占大头、在理论上成立。现实生活的情况,却复杂得多。


有的人即使没有经营过成功的友谊,但他们本身就有着共情、信任或是自我暴露的能力,他们依旧也能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真心。


还有一些人,他们足够幸运,遇见了愿意磨合等待、有耐心的伴侣,在这样足够安全的环境里,他们生长出了亲密的能力。


图片来源:《初恋50次》


当然,我们还会遇到确实很会经营亲密好友关系的人,他们身上充满了共情也善于信任,可是他们会在友谊和亲密关系的差别中手忙脚乱。


比如有些人不知道如何处理激情,或是无法身处有排他性的关系,这就会让他们拥有高质量的友谊,却在爱情上屡屡折戟。


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比起一种“指南”,更像一个思考的路径。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个人的某些行为表现中预测未来,但了解这些知识不是为了按图索骥,是为了让我们更能了解关系的本质,从而让彼此都获得幸福。


就好像种树一样,我们了解再多的植物知识,也不能保证一棵树一定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图片来源:《怦然心动》


每棵树都会有树的共性——树都有根、叶和枝干,都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就像关系都需要亲密的能力,需要自我暴露、信任、共情等等一样。


即使都是树,有的是灌木,有的是乔木,有的是针叶,有的是阔叶;不同的树需要不同剂量的阳光和水分,再健康的树苗在不合适的气候里都会死去,先天不足的树苗经过移植和照顾,也有可能开花结果。


这和亲密关系也是一样的。


阅读和了解亲密关系的知识,就好像是了解树生长的基本原理;但如果我们想要树林枝繁叶茂,还是要站到树的面前,耐心地去浇灌。


至于我们想要浇灌一株容易成活的树,还是想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种一棵没有人种过的树,这就是我们自己要做的选择了。



今日互动


你有观察过伴侣与朋友的相处吗?

这对你们的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References:

[1] Greene, K., Derlega, V. J., & Mathews, A. (2006). Self-disclosure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09, 427.

[2] Nguyen, M., Bin, Y. S., & Campbell, A. (2012). Comparing online and offline self-disclo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5(2), 103-111.

[3] Jones, E. E., & Archer, R. L. (1976). Are there special effects of personalistic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2(2), 180-193.

[4] Pedersen, D. M., & Breglio, V. J. (1968).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actual self-disclosure. Psychological Reports, 22(2), 495-501.

[5] Kito, M. (2005). Self-disclosur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s among American and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5(2), 127-140.

[6] Scharf, M., & Mayseless, O. (2001). The capacity for romantic intimacy: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best friend and marital and paren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3), 379-399.

[7] Allen, J. P., Narr, R. K., Kansky, J., & Szwedo, D. E. (2020).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 qualities as predictors of long‐term romantic life satisfaction. Child Development, 91(1), 327-340.

[8] Jonason, P. K., Luevano, V. X., & Adams, H. M. (2012). How the Dark Triad traits predict relationship choi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3(3), 180-184.



本文关键词:自我暴露、亲密关系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阿蓝

我来这世界上只做三件事:

吃饭、去爱、写作一些骚话。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排版/ 乌龙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序 或 知我心理APP



点点 在看一起呵护你的那颗“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