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发展新能源车,用尹同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起了个大早也赶了晚集”。
实际上,奇瑞可能是中国最早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公司之一,他们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电动车的项目组(当时名为“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并且参与了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开发。
但是,奇瑞从2010年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瑞麒M1 EV以后,新产品更新的脚步比不上同行,有媒体进行统计,在此之后,奇瑞平均五年才推出一款新能源车型。在刚刚兴起的新能源车市场,奇瑞没有抓住潮流,因此也失去了先发的优势。
奇瑞曾经有诞生过国民级别的神车“QQ”,并且在后来转型为纯电小车,但归根到底,奇瑞在微型纯电动车领域的优势技术壁垒不高,利润率也不高,没有诞生主流市场认可的标志车型。
奇瑞曾经有诞生过国民级别的神车——“QQ”
去年开始,奇瑞开始喊出“不客气”的口号,称“2024年新能源会不再客气”,试图重新找回新能源车市场的一席之地。
这一年,奇瑞推出集团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其方盒子的造型原本是百万级电动越野SUV的标志,iCAR借鉴了豪车的外形,并且把目标群体确定在25岁-35岁的年轻人身上。
与此同时,奇瑞提出“全面新能源”和“全面智能化”,决定每年将研发投入200亿元,用于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转型;未来5年研发投入要超过1000亿元、研发人员超过25000人,其中软件人才比例超过50%,这样的投入,可见其为了赶上新能源大势,所体现出的决心。
体现在新产品数量上,趋势则更加明显。2024年上半年,奇瑞上市的新产品中,超过80%是新能源产品。
奇瑞Omoda 5的驾驶模式
一直以来,奇瑞留给人的印象是销售手段和品牌价值上有所欠缺。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奇瑞高管开始学习雷军,抛头露面。
今年,奇瑞集团旗下高端品牌星途发布了新能源产品星纪元ET,上市前,尹同跃和罗振宇一起开启了一场四个小时的直播,挑战长途高速驾驶,为产品上市预热。
今年上半年,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8.1万辆,同比增长1.8倍。至今,奇瑞在新能源的高端、越野、纯电等多个细分市场里,都有相应的品牌布局和覆盖,种类比较齐全。
但是,奇瑞的问题在于,国内新能源车战场已经到了下半场,奇瑞还在试图以发布多个品牌、多个车型的“人海战术”来建立品牌优势,很难确定能否在这个已经如此“内卷”的赛道里跑得出来。
安徽省芜湖市拍摄的奇瑞智造一工厂汽车生产线 / 图源: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燃油车依然是奇瑞的销售核心。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集团燃油车的销量占到总销量的81%,新能源领域增长迅速,但是规模并不大,以今年五月的销售数据为例,奇瑞为42773台,低于吉利的接近六万台,更是远低于比亚迪的33万台。
奇瑞受到海外消费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自家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件”上的研发实力。
奇瑞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当时的主攻业务便是发动机,由于自主技术缺乏,公司还花了很大一笔价钱买下了一条二手的福特发动机生产线。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1999年4月底,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下线并点火,尹同跃和同事们非常兴奋,在相当贫瘠的条件下,他们的造车事业开启了相当关键的一步。
后来,奇瑞又与奥地利著名的内燃机研发公司李斯特(AVL)合作,开始自研自产。2005年,国内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发动机下线,当时,大部分国内同行还在采购国外的发动机。
奇瑞与奥地利著名的内燃机研发公司李斯特(AVL)合作 / 图源:AVL
奇瑞似乎相当早就醒悟到,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在五年后,奇瑞完成了车身、底盘、发动机管理系统等等汽车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为自己的出海事业以及建立燃油车时代的地位优势奠定了基础。
但是,技术硬、出口成绩相当亮眼的奇瑞也是国内极少数没有上市的大型汽车集团,奇瑞的上市之路充满着各种风波。
2004年,奇瑞就被传出有上市计划,随即遭到奇瑞官方的否认。当时,奇瑞的业绩已经相当出色,但是由于和上汽集团有着难以迅速厘清的股权关系,所以上市的可行性也遭到了一段时间的搁置。
此后,奇瑞新能源曾经尝试通过借壳海螺型材实现上市计划,但是不久后,海螺型材公告表示,因为前者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决定放弃收购;决定前后,“史上最严借壳标准”也同期出台,外界猜测,这也是拦住两者联谊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安徽省芜湖市拍摄的奇瑞智造一工厂(无人机照片)/ 图源:新华社
如今,奇瑞准备上市的风声再度吹起。今年10月份,有媒体报道称,奇瑞将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当前估值约71亿美元(约合502.21亿元人民币)。
这一次,奇瑞的回应并不模糊,“公司是在积极准备上市,但其余信息都不准确。”
在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各曲折,这条上市之路仿佛就是奇瑞发展的缩影。
如今,国内汽车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局面,奇瑞的韧劲是否还能奏效,是所有关注国产自主品牌的人都有所期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