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聪明投资者
走近最优秀的投资人,聆听客观表达的理性声音,只做最好的原创财富资讯,洞见独立思想,回归资本常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调研心得  ·  严重超跌!机会! ·  昨天  
何夕  ·  -20250102134758 ·  2 天前  
调研心得  ·  变了!彻底止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聪明投资者

巴菲特 | 反自己的人性,顺从他人人性,认识大众人性

聪明投资者  · 公众号  · 投资  · 2017-05-06 09:39

正文

今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即将开幕,

朝圣者们已经陆续到场。

一位每年参加大会的铁粉、

看过十遍《巴菲特传》的知名投资人,

这样评价巴菲特:

(1)他反自己的人性;

(2)顺从他人的人性;

(3)认识大众的人性。


《巴菲特传》是认识“股神”很好的入口,

“聪明投资者”从书里摘取细节,

为大家还原这尊投资界idol的真实样子。


| 聪明 


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有一种本能的迫切渴望,

记车牌号码、背城市年鉴,

心算复杂的算术题,

他的记忆力之强就像一部活百科全书。


巴菲特5岁就在家门口摆小摊,卖口香糖,

9岁开始做市场调查,

收集瓶盖,统计哪种饮料的销量最大。

当大多数孩子还不知道何为公司的时候,

巴菲特就从父亲手里搞来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

用父亲介绍的标准普尔指数,

试着解读这些报价数字,

并在11岁时赚得股市第一桶金。


赚钱点子在巴菲特的脑中层出不穷,

他从13岁开始送报纸,

每个月赚的钱,

能和当时的一个标准白领相当。


左图是巴菲特刊登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刊《宾大画报》上的照片;

右图来自于伍德罗·威尔逊高中年鉴,摄于1947年6月。


1947年6月,巴菲特高中毕业。

那时,他已经递送了60 万份报纸,

挣到了5000多美元,

读了不下100本商业书籍。

在老爸的劝说下,

巴菲特去了自己并看不上的沃顿商学院。


他能够读完书里的一个章节,

然后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课堂上,助教重述课文中的问题时,

巴菲特脱口而出:

“你落了一个逗号。”

不仅如此,他批评老师时巧舌如簧,

让他的伙伴都听得目瞪口呆。


第二年,巴菲特无法忍受这样乏味的生活,

转到自己更熟悉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念书。

在那里,巴菲特一边干着相当于全职的工作,

一边潇洒地打着桥牌,

一边拿了一大堆A,

3年内,就快速完成了学业。


研究生期间,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

师从“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

当时,他可能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但无疑是最早熟的一个。

他似乎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

他的手老是举在那里。


最终,巴菲特得到了A+成绩,

这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唯一给过的A+。


| 金钱观 


赚钱对于巴菲特而言,纯粹是一种消遣。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太多的物质追求,

但他却有某种特殊的偏好。

在他看来,

每一分钱都可能变成

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所没能得到的财富。

每花一分钱都会让他感到痛心疾首,

他甚至连人身保险都不愿意买,

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比保险公司更快地利用保费,

赚到更多的钱。


有一回,

巴菲特在地上看到一毛钱,

他弯下腰拾起这枚硬币,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

他说,是另一个十亿美元的开始。

 

还有一回,

巴菲特的妻子苏珊,

一下子花了15 000 美元家庭装修。

这让巴菲特感觉像掉了一块肉一样。

巴菲特抱怨:

“你想过吗?

如果把这笔钱拿去投资,

20 年之后能赚回多少钱呀!”


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投资1000万美元,荣登该公司董事宝座,也成为《华盛顿邮报》董事长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莫逆之交和投资导师。


华盛顿邮报董事长,美女格雷厄姆

曾向巴菲特借十美分打电话。

那是七十年代,没有手机,只有投币电话,

打一个投币电话需要十美分。

巴菲特一摸,身上只有二十五美分,

就到处找人兑换零钱,

把格雷厄姆气个半死。


但是,惜财如命的巴菲特,

却把绝大多数财富都捐献给了慈善组织。

本来他可能会有美国最大的、

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

但他没有这么做。

他把一大笔钱交给比尔盖茨基金会时,

甚至不要求加上自己的名字。


| 痴迷 


巴菲特一年看两三千份的年报,

旁人看来非常勤奋,

但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

每天早上去上班时,

都会觉得自己好像是要到西斯汀教堂作壁画一样。”


只要巴菲特处于清醒的状态,

他的车轮就转个不停。

他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

简直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


苏珊很清楚,甚至连孩子们都明白,

巴菲特一直都有精神上的追求,

他无法顾及琐碎的家庭生活。

他们半开玩笑地把巴菲特的书房称为“寺庙”,

认为他的工作就像是位画僧

在苦心创作“一幅作品”,一件艺术品。

 

巴菲特没有很亲密的家庭关系,

三个孩子都经历了辍学、离婚,

工作也都很波折。



老大霍华德想搞农业,没钱买农场,

巴菲特说:我可以借给你钱,

但是得收利息,

你还得向我汇报农场的盈利情况,

我要看看利息能不能付得出来。


女儿小苏珊的生活窘迫到,

不得不把老爸送的股票在1000美金的时候就卖了。

(现在是25万美金,250倍)

她那租来的破房子里,

连彩色电视都没有。


巴菲特在股票上的全情投入,

也给苏珊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她渴望能和巴菲特分享更多夫妻间本应拥有的快乐。

但当他们的孩子时不时遇到麻烦时,

苏珊只能向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求助。


她那迷人的丈夫,

仿佛一直生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


| 专注 


巴菲特极其专注,

曾经由于心不在焉闹过很多笑话。

 

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从楼上跑下来,

问书房里的绿色壁纸哪儿去了,

其实苏珊几年前就把它换掉了。

 

他儿子彼得去装灯泡,

摔在地上痛得要死,

巴菲特正好回家,

他习惯一回家就钻进书房,

所以这一天他也漠然地从儿子身旁走过。

他儿子痛苦地在地上,

巴菲特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

后来,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残酷无情,

主动向彼得道歉。


巴菲特工作时,

任何人也无法打扰。

女儿小苏珊回忆说,

要想让父亲从专注的工作中抬头看你一眼,

几乎是不可能的。


巴菲特全家福,摄于巴菲特关闭合伙企业之后不久。


巴菲特的家人花很多时间来讨论

到底是什么挡住了巴菲特的视线。


霍华德在家中排行老二,是个小淘气包。

父亲不爱表露情感的做法曾多次让他感到沮丧。

“我常常误解他的语气,以为他不关心我。”

他说,“其实我错了,

因为正是这样的特质,

才使得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他为人处世,

能够不掺杂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和冲动。”


| 反人性 


1969年,当牛市掀起一波波高潮,

整个华尔街近乎疯狂地热衷于短线交易时,

巴菲特做出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

他宣布离开投资界。


 “股市的这种投资局面让我无所适从,

我也不希望去玩一种自己根本不懂的游戏,

这有可能让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声誉毁于一旦,

我不如趁现在急流勇退为宜。”


他开始清算巴菲特合伙公司,

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合伙人。


在华尔街,

人们绝不会主动关闭企业并偿还资金,

更不会在鼎盛时期这样做,

也不会在公司取得最佳业绩之后主动这样做。

(巴菲特合伙公司在1968年赚了4000万美元的利润,年收益率高达59%,总资产增加到了1.04亿美元。巴菲特经历了业绩最红火的一年,跑赢道琼斯指数50个百分点。)


巴菲特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他可以选择把股票清仓,

将股市上的资产换成现金以等待时机,

但他没有,他选择全身而退。


这个急流勇退的决定日渐显得英明。

1969年6月,股市泡沫纷纷破灭。

股市一路杀跌。


1970年5月,

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每一只股票

都比1969年年初缩水了50%以上。


左图是巴菲特与他最爱的苏珊及可乐,摄于20世纪70年代;

右图刊登于《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年仅35岁的巴菲特已经挣下700万美元的家业。


被吓坏了的基金经理们现在个个谨小慎微,

只敢买成长型蓝筹股,

也就是“漂亮50”,

而巴菲特则开始在“漂亮50”以外

寻找价值洼地。


1973 年,

“漂亮50”的泡沫也开始破灭,

华尔街刚从大繁荣之后的病痛中痊愈,

如今又陷入了病态。


曾经,在股市泡沫膨胀的岁月里,

巴菲特的灵感慢慢地干涸了。

但现在,股市陷入低谷,

他却像一匹欢蹦乱跳的小马驹一样充满了活力。


如同席卷超市一样,

巴菲特抓进一把又一把白菜价的股票,

并处于一种近乎狂喜的状态中。


“在市场贪婪时恐惧,

在市场恐惧时贪婪。”

这一点,巴菲特说到,也做到了。


| 正直 


巴菲特正直和诚实到什么程度呢?


一般人给客户写信,

都说自己是一个很牛逼的人,

做了多少牛逼的项目。


但巴菲特2016年的年报,

一开始就讲自己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这个错误让他损失了六十亿美金。



巴菲特非常重视名誉,

他对儿子霍华德说:

“要想赢得良好的信誉,

你需要20年时间,

而要毁掉它,5分钟就足够了。

如果你明白这一点的话,

做事的方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


当人们建议巴菲特从偏僻的小镇,

搬到更容易获得内幕消息的纽约时,

巴菲特回答道:

“有了足够的内幕消息,

再加上100 万美元,

你一年内就可能破产。”


1987年,

著名投行所罗门兄弟因屡次违规,

被美国财政部全面停止业务,面临破产危机。

巴菲特临危受命,

赌上一生名誉,

充当所罗门兄弟的白衣骑士。

出任临时董事长之后,

巴菲特改变了公司用赚钱多少来衡量人的作风,

违规者莫泽锒铛入狱,终身不能从事金融业,

包庇者董事长古弗兰辞职,没拿走一分补偿金。


巴菲特给所有员工写了一封公开信,说:

“我们要以最好的方式做最好的事。”


| 能力圈 


巴菲特在报纸和保险上赚到的钱最多,

这是他的能力圈,他真正懂这个东西。


巴菲特从小就送报纸,

能规划出最有效率的完美路线。

他老爸是搞报纸的,

老妈是印报纸的,

外公也是搞报纸的,

他是一个报纸世家,

全家人都是搞报纸的。

所以,巴菲特后来成为报业大亨,

投资了华盛顿邮报、奥马哈太阳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等,

这都是他能力圈范围内的投资。



另外,从1951年巴菲特前往华盛顿,

拜访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那时起,

保险也成为他的能力圈,

后来是巴菲特的核心业务,

巴菲特称之为“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资金,

让巴菲特能够大规模收购企业或投资股票。

他成为全世界最懂保险的人,

又是全世界最懂报纸的人,

这两个极其强大的能力圈成就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


| 不变 


巴菲特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他对网络科技股的厌恶近乎顽固。

他曾说:

“被网络公司引诱的投资人,

就好像参加舞会的灰姑娘一样,

没有在午夜之前赶紧离开,

结果漂亮的马车又变回南瓜。

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

这场舞会上的时钟没有指针。”


一位知名投资人说:

“如果当初巴菲特投了谷歌、facebook、苹果公司,

那他的资产在目前基础上乘以5可能都不止。”


巴菲特一直非常害怕变化,

保守、谨慎,甚至到了一种极致。

他一辈子就待在一个小城市,内布拉斯加州,

翻译成中文就叫:“鸟都不拉屎”。

他在那个州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房子里,

房子是1953年买的,花了31500美金,

去的饭馆就是他以前一直去的,

喝的东西就是他一直喝的可口可乐。



去年和前年的股东大会,

第一个问题特别有趣,是一样的问题。

有个人劝告巴菲特,

千万别再喝可乐了,对身体不好。

巴菲特说,

也许喝可乐确实对身体不好,

但要是我不喝可乐,

我会感到非常痛苦,

这对身体更不好,

我不知道一个痛苦的人能够活得很精彩。


其实,对自己的长寿问题,

巴菲特比谁都关心。

当某位股东问他:

成为美国首富后还有什么打算时,

他脱口而出:

“做最长寿的人。”

他还曾经多次俏皮地说,

他死后几十年里还会显灵,

来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


马上,这位足够长寿,已经86岁的巴菲特,

要和来自全球的迷妹与迷弟展开精彩问答了,

今年会有哪些精彩的看点?

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