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制的父亲,养不出乐观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你给了孩子恨,却妄想从他身上得到爱;你给了孩子痛苦,却妄想从他身上收获感激。”
专制的父亲,习惯于以粗暴命令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尊重,只会变得郁郁寡欢。
孩子被支配久了,就会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渐渐地,丧失独立人格,变得唯唯诺诺。
而开明的父亲,懂得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孩子也会积极回应,与父母形成良性互动。
身为父亲,不要一味地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孩子,应考虑孩子自身的愿望和需求,适当地予以鼓励和尊重。
一个乐观、向上、可爱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温和而强大的父亲
。
一个自私的父亲,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父亲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蓝本。如果父亲冷漠自私,孩子就会认同这种行为模式,自己也不知不觉走上相同的道路。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父母自私,各自为政,孩子自然也不懂感恩为何物。
父亲的性格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根不正,苗自然长歪。
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父亲,又如何养出懂得感恩回馈的孩子呢?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也是这么一个可怜又可恨的父亲。
女儿苏明玉被妈妈和二哥欺负,苏大强为了保全自己,假装看不见,毫无作为父亲的责任感。
他自私、懦弱,遇事推卸责任,不管妻子儿女的死活,只管自己舒服高兴。
两个儿子也活成了他的复印件。
大儿子苏明哲好面子、虚伪,喜欢做表面功夫。他身在美国,父母一有事就指责弟弟妹妹,理所当然地远程操控他们。
二儿子苏明成一事无成,心安理得地啃老,甚至偷卖老宅去搞投资,最终败光家产,婚姻破碎。
父子三人,各自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只为一己之私。
想起《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一段话:“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父亲就像一面镜子,孩子就是镜中的影子。父亲的言行是无声的老师,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想要孩子懂得感恩,父亲要先做好表率,有责任、懂担当,善待他人,方能成就自己。
一个懦弱的父亲,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英国剑桥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智力受母亲的影响较大,而性格则受父亲的影响较大。”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亲自身问题的折射。
心理专家胡慎之说:“家庭的架构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如果父亲没有发挥父亲的职能,那房子的某一部分肯定是要坍塌的。”
一个家庭里,父亲若软弱无能,那么他的作用就会越来越边缘化,母亲则变得日益强势。
长期目睹这样的角色错位,孩子也会变得胆小懦弱,缺乏自信。
对孩子而言,父亲是顶天立地的,是生命中最可靠的支柱。
他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无垠的苍穹,也能给孩子如云朵般轻柔的慈爱。
孩子的自信,源于父亲的庇护。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只要有父亲的庇护,孩子便有前行的勇气。
于孩子而言,想要孩子勇敢自信,父亲要先蓄积力量,活出自己的底气。
心理学家斯宾塞曾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情感归属、价值取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亲的格局,托举着孩子的未来。
父亲心中有丘壑,孩子亦能见长空。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亲这个角色很重要,请不要缺席。
家庭中有一个自带光芒的父亲,孩子自然会追光而行。
综合:作者米觅,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统筹:赵翔
图片:物道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